日期查询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新江北报

2022年10月11日
喜迎二十大
上一版 下一版

“新农人”陈建: “阳光玫瑰”带来阳光生活

2022/10/11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走进位于盘城街道双城社区西埂余组的佳缘家庭农场,田间地头瓜果飘香,正是一派丰收景象。该农场以生产绿色优质葡萄为发展方向,种植面积达220余亩,已经成为新区远近闻名的特色家庭农场,还引进了樱桃、桃树等果树,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采摘。作为这座农场的负责人,十多年来,陈建不仅种出了健康美味、价格实惠的葡萄,还带领农民致富,引领盘城葡萄种植转型提升。

全媒体记者 韩正莲

小葡萄“串”起大产业

“幽幽龙王山,潺潺滁河水”,坐拥龙王山风景区及滁河风光带,灵秀的山水孕育了盘城这颗璀璨的明珠。利用和发挥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盘城打响了“金陵葡萄小镇”的知名度。近年来,新区通过葡萄为媒、旅游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引发了一连串的“葡萄效应”,用小葡萄“串”起大产业。

陈建是佳缘家庭农场的负责人,他的农场内种植阳光玫瑰、浪漫红颜、黑玫瑰、妮娜阜后、红罗莎等葡萄品种,年产各类精品葡萄30多万斤。农场先后荣获江苏省级园艺作物标准园、省级绿色优质葡萄种植示范基地、区级示范家庭农场和江北新区盘城街道优质葡萄种植基地等多个荣誉,其生产的葡萄多次在省市评比中获金奖。

陈建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江北农村人,他从小就对农业有着浓厚的兴趣。虽然读的是建筑工程专业,但敢闯敢拼的他不甘一成不变的打工生活,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对产业的扶持,也让陈建看到了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于是,他果断便辞去稳定工作,返乡创业种葡萄,成为一名“新农人”。

创业之初,陈建从流转土地开始,总投入200万,分别在盘城、安徽两地承包家庭农场。他从改良土壤和学习种植技术开始。他坚信只有培养好土壤,才能开始新的种植,保证葡萄的品质。“你瞧,这就是用农家肥改良出来的优质土壤!”谈话间,他掰开土块细细查看,这里的土壤非常疏松,一脚下去就是一个脚印,疏松的土壤结构,为葡萄的生长发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十年来,政府给了我们很多支持,每年葡萄生产周期,都会邀请南京农业大学专家前来‘量体裁衣’的技能培训。”为了掌握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陈建对于每一次的培训和交流都格外珍惜。一次次葡萄品种培优和种植技术的优化,使得他家的葡萄园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阳光玫瑰”带来阳光生活

每年夏天,走进盘城葡萄园,充满玫瑰香味的甜蜜气息扑面而来。一串串长势喜人的“阳光玫瑰”宛若晶莹剔透的青绿色宝石,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诱人的香味,令人垂涎欲滴。采访中记者得知,“阳光玫瑰”作为盘城葡萄主推品种之一,是由陈建在十年前首家引进盘城的。

“‘阳光玫瑰’葡萄是近几年市场上热销的一个品种,无籽无核、皮薄肉脆、香甜可口,还耐储藏、好运输,深受市场喜爱。”陈建介绍,在他的精心打理下,葡萄园的“阳光玫瑰”肉质饱满,产量也较为理想。为了掌握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陈建多次赴外地学习,又结合实际不断探索改进,终于掌握了“阳光玫瑰”最适合当地的种植方式。

作为新农人,陈建认为,做农业一定要把好绿色生产关,要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为了保证葡萄品质,大棚种植、滴灌技术、套袋技术、生物防虫、测土配方,爱学习的陈建攻克一个个生产中遇到的难题。

“我们通过精细化、标准化的田间管理,多让土壤吸收有机肥、钙镁肥等,改善土壤结构;将亩产控制在2500-3000斤,看似产量一般,但质量保证好了,更能卖上价。”凭借着良好的口感,盘城的“阳光玫瑰”逐渐获得市场的认可,江北新区每年举办的“盘城葡萄节”,吸引市民游客前来游玩、品尝、采摘,给农户增加了不少固定客源。街道也打开农旅结合的路线,打造“甜蜜经济”产业链,带领更多群众走上了乡村振兴的“阳光路”。

绘就乡村振兴好“丰”景

佳缘农场的农业发展模式,是盘城街道大力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缩影。近年来,盘城街道在葡萄农业基础设施完善、技术改进更新、品牌树立、地方特色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全面推进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好特色农业乡村振兴之路。近年来受疫情影响,各葡萄种植大户们的葡萄销售受到影响,盘城街道主动作为,迅速开出“良方”,使出多种“招数”,以“线上+线下”,“农户+旅游公司+电商”模式,广泛在多平台、多渠道上连接产销两端,为盘城葡萄拓宽销路。

“压架骈枝露颗圆,水精落落照晴轩”,一串串水晶般的美味葡萄,不仅成为盘城农业第一大产业,鼓起葡农钱袋子,更成为盘城的金牌产业,助力当地农旅融合展翅乡村振兴新羽翼。新区更是以举办盘城葡萄节为契机,以葡萄为媒,放大旅游效应,打响葡萄品牌,促进“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商务”等新业态全新组合的经营模式,探索全域旅游新路径。

如今,陈建的家庭农场年产值达到500万元。引进的一个个葡萄新品种也满足了市场需求。在他的带领下,部分村民也有了固定的、可观的收入,葡萄园每年提供5000多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他种植户的产值也有所提高。

经过岁月的洗礼,作为新农人的陈建脸晒黑了,手磨出茧子,看着自己以前年轻时的照片,今年40多岁的陈建笑着说:“做农业唯用心方可随心,每天早晨,听着田园里鸟叫,看着青翠欲滴的葡萄,心情都好。现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好,希望能够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回家乡一起创业,把乡村建设好。”作为盘城乡村振兴的一份子,从“主动参与者”到“创业就业的生力军”,陈建多年来在建设中切身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他表示,有信心将这座家庭农场发展得越来越好。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分享文章分享

© 2022 新江北报
南京江风楚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2033743号-1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118.195.242.119/Content/weixinlogo.png
新江北报
http://118.195.242.119/content/2022-10/11/000494.html
新江北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