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汉兵 参建市民中心 见证新区崛起
2022/10/14
“接到江北新区市民中心项目的工作任命后,我便立马住在了江北,‘铁了心’要在这儿安家。”老家安徽的赵汉兵在进入建筑行业的20年里,项目工地在哪儿,他就把足迹和汗水留在哪儿。而南京江北新区却成了例外,它以成长潜力和自身魅力吸引赵汉兵留下,并见证了他的不忘初心和成长蜕变。
全媒体记者 郭淑娴
市民中心,倾注心血的盛大作品
在扬子江畔,有一座造型别致的建筑,白日看来是外圆内方的现代庭院,夜间则是灯光绚烂的“月光宝盒”,这便是2020年投用的江北新区市民中心。落成后的市民中心不仅成为南京的地标建筑,更是在国内声誉斐然,斩获中国钢结构金奖和“鲁班奖”等多个国家级奖项。
2022年中秋节当日,赵汉兵带着妻子、孩子又一次来到这里,他激动地用手机记录下建筑外墙上演的灯光秀。
“一拿到施工图纸,就感到肩上压下了沉甸甸的担子。”赵汉兵回忆起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最初委任他为江北新区市民中心项目经理时,除了承受压力、感到担忧,欣喜与激动也在心中滋长,“这是我参与建设的第一个公建项目,是巨大的挑战,也是全新的起点。”
如何在江滩泥沙软土上建造一座美观实用、质量过硬的公用建筑?这是参与该项目建设的所有工作人员都面临的难题和必达的使命。
甫一动工,就遇波折。“挖机陷入软土,怎么办?”“土方开挖等不得,通知各部门,一起会办、抓紧解决!”打木桩、垫竹笆、撒石灰、铺钢板……那段时间,他们试了近十种办法,虚心向权威专家讨教,最终探索出整体浇筑混凝土后再使用小机械开挖的办法。那2个月时间里,赵汉兵和一众技术人员每天都出现在施工现场,“天天从现场带回一脚泥,我们都笑说,泥沙软土被自己踩实了。”
直面挑战的勇气和决心,筑造精品工程的毅力,4年的艰苦付出,江北新区市民中心为这片热土提供丰富的城市功能,它是智慧政务中心、新区规划展示馆、特色休闲场所,也是赵汉兵职业生涯的骄傲。
业内、周遭,在时光中酝酿成长
兴趣使然,赵汉兵选择了当时较为冷门的建筑行业。学校毕业后,他就入职工地,从最基层的安全员做起,主管、总监到项目经理,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前行。入行二十几年后,他以最好的工作状态与江北相遇,“这个项目对新区意义深重,对我亦然。”
在此之前,赵汉兵在南京栖霞区、江宁区、雨花区等地负责地产项目建设,作为家用住宅,得到建设单位和业主的认可是他最自豪的瞬间。“而公建项目具有完善城市基本功能的重要意义,是让市民群众实实在在受益的民生工程,面临的建设技术难点也有不同。”他选择走出舒适圈,迎难而上。
江北新区这座年轻的新主城,建筑业发展势头正猛,密集分布的塔吊下,也汇集了人才聚集、经济增长的发展故事,生态优先、绿色环保的高质量发展要求稳步落实。
市民中心项目内,火热施工、扎实推进,周边环境也以指数速度变化。群楼拔地而起,城市天际线在不断刷新。作为建筑人的赵汉兵感受最深:“在新区的几年时间,我见证了江北图书馆、美术馆、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等地标建筑的崛起,激发城市发展魅力。”
从校园走进工地,从地基开挖到楼宇封顶,从基础建材到验收投用,“以钢筋水泥拓展幸福空间,不仅是我们中建二局的企业使命,也是我的从业初衷和前行动力。”行业内外的成长,是城市与建设者共荣共生的最佳样本。
时过境迁
人与城的联结和未来
从被任命为江北新区市民中心项目经理到该项目完成交付,从家到施工现场的路,他走了3年。
3年时间,一座宏伟的建筑从图纸变为可触可感的实体空间,赵汉兵也在这条道路上领略了新区的四季与发展。
从顶山街道出发,途经江北快速路,“这条路曾被称为‘中华第一路’,从六合雄州到浦口桥林,顺畅便捷。”当初,长江滨江风光带尚未完全开发,过往车辆只能从窗中草草望一眼江岸,如今随着长江大保护的落实推进,更佳的观赏视角、观光路线吸引越来越多的的市民前来打卡,“不论何时路过,路边都停满了车,江边满是漫步的游人。”
看着新主城的发展日新月异,赵汉兵为自己是一名建筑人而感到无比自豪。在妻子眼中,丈夫在工作上是名副其实的“拼命三郎”,在家里却更像个“甩手掌柜”。重点民生项目建设要求极高,人员、机械、物资、材料的调配不容差错,“质量、进度和安全是重中之重,为了保证任务完成经常熬夜加班。”深夜凌晨1点,吃完泡面,在办公室和衣而睡,是赵汉兵的工作常态,“看到参与建设的项目得到认可、发挥作用,再苦都值。”
“江北新区极大的发展潜力也助推着建筑业的兴盛,我们中建二局也将以更高标准、更硬本领、更精服务为新区建设发展添砖加瓦。”回想一路走来,赵汉兵觉得结缘江北、定居江北是十分正确的决定,正是这座城市以蓬勃的生命力、拔节向上的冲劲感染着他,书写了城市与人携手向未来的美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