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合:用科技守护“城市良心”
2022/11/4
雨果曾说,阴渠(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原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教授王荣合,深耕环境工程领域四十余年,大幅推动污水处理、给排水技术在城市水体治理的应用,主持并完成国内外水环境相关科研与工程项目100余项,拥有数个国内外发明专利,多次获得CANDENCE、国家建设部科技进步奖、国际水协等知名奖项……多年来,王荣合提出的理论、研发的产品,实打实地运用到了城市水体治理中,以科技护住了城市的“良心”。
全媒体记者 郑思捷
少年立志,为中国给水排水立根铸魂
1964年,王荣合出生在潍坊一个三面环水的乡村,也许是冥冥之中的缘分,让他从小就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学也选择了给水排水专业。1984年,里根访华,20岁的王荣合念大三,本不相干的两件事却因为《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彻底发生了联结。当王荣合读到里根由于嫌弃中国水脏,来访华也自己带水的消息后,羞愤交加,心里不是滋味极了。他想,自己一定要做点什么,改变中国水环境的现状!
立下壮志的王荣合选择了继续深造。读研期间,王荣合“师从名门”,跟随当时“计算机给排水应用第一人”——同济大学的杨欽老师做研究,自此,王荣合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两项——电脑和水终于开始结合。
上个世纪,我国科研困难,科研环境也比较落后,眼看着自己辛苦开发的软件却无人问津,王荣合也一度沮丧的想放弃。但想到自己的志向,不服输的他还是选择继续攻坚克难。华山不止一条路,聪慧的王荣合改变思路,转而利用软件服务工程项目,收获了良好的反馈,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后,王荣合研发更有动力了,产品也更具实用性。
脚踏实地,用实力护住城市静脉
努力终有收获。上世纪八十年代,同济大学承担了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还在读研究生的王荣合加入了该项目,并成为课题负责人。
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王荣合开发出了中国给排水工程第一个软件系统WTPCAD,该系统从大数据分析角度出发,开发软件自学习功能并融合了CAD理念。将这套系统应用到污水处理领域,可以实现污水格栅-初沉池-生物处理-二沉池-污泥处理的全流程自动化设计,从而得到完整的施工图和材料表,进而实现对污水处理的全局把控。
青岛海尔路的下面存在着五个宽5米、深2.5米,总跨度达25米的廊道,该雨水系统就是王荣合的手笔。上世纪九十年代,青岛东部开发正如火如荼进行,并提出“面向21世纪,我们做的规划设计要100年不过时”的口号。恰逢其时,王荣合被选中负责岛城的给排水规划设计。通过分析,王荣合发现,常规设计会产生较多问题且存在巨大浪费,经过思索,他创造性的想出把下水道建成巨大的箱涵,再用计算机进行多工况模拟——高速公路布置理论的雏形由此展开。该理论不但被实践在浮山东部的67个平方公里,达成了“青岛没有内涝”的传奇,更在当下被多个城市广泛应用。
赠人玫瑰,实现利他利己
担任清华和同济大学教授、成为美国宾利公司项目总监和高级软件工程师、创立中国智慧水务第一品牌“智水云”……王荣合一边付出一边收获,而现在,成为江苏长三角智慧水务研究院技术总监的他,又开始了新的披荆斩棘——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复杂的水系网络,数年来,一到汛期,我国多个城市便开始饱受“雨涝”之苦,“城市看海”的景象更是屡见不鲜,成为城市治理的顽疾,让老百姓苦不堪言。
如何由原来的被动式、应急式城市管理模式向主动式、预警式转变;由原来以人力投入、人工作业为主的“人防”模式,转变为通过系统功能提供敏捷、高效、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手段的“技防”模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针对水涝灾害的防治、保障水安全等重大课题,王荣合有了新的规划。据了解,王荣合带领的团队最新研究成果为城市管网“全生命周期管理”数字化与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建立排水系统物联网在线监测系统和地下基础设施的大数据平台,实现管网入渗入流的分析诊断、模型预测和智能化调度。
王荣合表示,下一步将带领团队开展基于暴雨预警预报耦合区域排水内涝防治策略研究,利用气象卫星数据,研究虚拟雨量计与现实雨量计进行组网技术,以期提高区域短期降雨预报精度。同时双管齐下,结合卫星数据与AI影像识别技术,探究河湖水体最大调蓄容量与内涝防控的河湖水位宏观控制方法。通过管网的在线监测,基于水动力分析识别诊断管网淤积并及时疏通,以此来避免排水不畅。在此基础上开展管网与河网耦合的内涝水力模型分析和闸站联合调度的关键技术研究,从而实现指导内涝应急预案编制并基于此切实开展实际的工程示范。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是王荣合的生活信条。王荣合表示,自己一直坚信,“不要问值不值得,脚踏实地地做事,付出就有回报”。谈及从研发人员、学者再到教师、创业者的身份转变,王荣合同样表示,自己从不强求什么,只是看见别人需要自己,就去助对方一臂之力。
纵观王荣合的成功,我们不难发现,总有这么一些人,因为心中怀着大爱,而把自己走成了路,而这条路,必将托举更多的追梦人,将中国送向更远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