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新江北报

2022年12月27日
江北民生
上一版 下一版

从街边摊到合作社,潜心40年终成非遗项目 朱桂山让“鹅乡”的鹅更香

2022/12/27

本报讯 当朱桂山还是个20出头的小伙时,就子承父业,干起了卤制老鹅的行当。或许,他自己也没想到,这一干就是大半辈子。

从早年的一人一摊的小摊模式,逐步发展到合作社的规范化模式,成立从鹅的养殖、加工、销售全环节产业链,不仅自己把生意做大,还吸引当地村民抱团取暖,保障市场销路。日前公布的六合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朱桂山位列其中。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让老鹅“成名”的。

子承父业

从一人一摊到合作社经营

被问到为啥选择做老鹅这一行当,朱桂山颇为自豪地回答:“天赋。”用他自己的话说,对于美食,他总有一种莫名的能力。“比如一道菜,我吃上一口基本就能知道它的配料和制作方法,再复刻出来。”正是这种天赋,家里几个子女,只有朱桂山接过了父亲的“家业”——卤制老鹅。

1982年,已经出师的朱桂山来到南京六合城里考察市场。最终选择在西门开设摊位,“当时六合一中附近吃喝比较聚集,人气旺。”说是摊位,其实就是一辆小推车。但这并不妨碍朱桂山的创业热情,他每天一早从东沟家里出发,骑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来到西门售卖老鹅。好口味很快让朱桂山在这一带打出了名气。有了一定经验和经济基础后,朱桂山回到老家开起了“朱桂山卤菜店”。

六合素有“鹅乡”之称。为了让六合的老鹅可以走出去,2018年,朱桂山成立了南京东沟老鹅专业合作社,主要经营动物饲养、食品生产、销售等业务,兼顾为成员提供养殖技术咨询。这些年来,合作社逐步吸纳周边村民,形成集家禽养殖、美食加工、门点销售、线上线下销售为一体的复合型发展模式。

严控环节

从街边生意到入选非遗项目

一道美食,好的原料是基础。在朱桂山看来,当地饲养老鹅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这里的土壤富含矿物质,水草丰满,特别适合养鹅。”为了保证原料的品质,他的合作社里吸收了一批经济薄弱的家庭常年养鹅。由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等鹅成熟后回购。这些鹅都是鹅农逐草“游牧式”养殖,肉质更加紧实鲜美。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手持秘制家传老卤,朱桂山依然严格把控所需的调味品的品质和品牌,明确进货来源,做好索证索票,建立原辅料台账,严把食品安全关。

好食材、好工艺,自然有了好名声。朱桂山老鹅在当地名气越来越大,质优价廉的口碑逐渐传播开来,先后在45道“南京乡土地标菜”和100道“江苏省乡土地标菜”的评比赛中斩获佳绩,并作为全市唯一一家卤菜店代表受邀参与2019年南京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电视电话会议。近几年,入选了南京市六合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被“学习强国”、江苏城市频道、龙虎网等各级媒体报道,2021年还获评南京市商品与服务质量优胜单位。

未来发展

让六合老鹅越走越远

“用良心做美食,用良心做企业。”朱桂山说,只有用良心,才能最终安心。这份良心不仅在制作美食上,也在对待社员上。

从门店、销售、送货,朱桂山的合作社有20余人。除了他的妻子和儿子、儿媳,这些人都是跟着他谋生的附近村民。因为有了“老鹅”,他们在“家门口”就能上班赚钱。此外,他的合作社还吸纳了十几户鹅农。有的鹅农经济困难,他就先期垫钱给鹅农买鹅苗,等鹅成熟了,鹅农们卖了鹅再来还钱。而且,为了保障鹅农们的收益,朱桂山以高于市场价1至2元的标准,回购这些鹅。按照一年养殖五、六茬来算,鹅农仅这一项就能增收八九万。

经过多年全体社员的共同努力,南京东沟老鹅专业合作社已经拥有3家销售门店,并与政府食堂、多家企业食堂达成长期供货协议。为迎合市场需求,朱桂山提档升级了生产间,逐步增加销售品类,向消费者提供烤鸭、烤鹅等多种产品。

说起未来的打算,朱桂山直言,要继续开拓线上销售。“目前我们正在和高校合作,攻克老鹅夏天如何适应长途运输的难题。”他说,一定要让六合的老鹅越走越远。

通讯员 陆轩

上一条:暖心!这里上演一场急救接力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分享文章分享

© 2022 新江北报
南京江风楚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2033743号-1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118.195.242.119/Content/weixinlogo.png
新江北报
http://118.195.242.119/content/2022-12/27/001390.html
新江北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