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新江北报

2023年01月06日
专题报导
上一版 下一版

长芦街道2022年度回眸 创新基层治理,“小故事”折射新变化

2023/1/6

告别2022,迎接2023,开启了新目标,迈进了新征程。回望过去的一年,长芦街道紧紧围绕“基层治理创新年”的年度主题,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线,聚力抓发展、强治理、惠民生,江北新区“北大门”展现新气象新面貌新作为。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涉及面宽、量大、事多,直接面对群众。要想打造现代化治理新格局,就必须从基层治理的创新做起——从农村人居环境的微改造,到建成“15分钟便民服务圈”;从机关工作人员深入网格服务,到打造社会治理一体化平台;从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到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力……一年间,长芦街道在探索基层治理上不断创新实践,持续上演着一幕幕为民服务的暖心故事。

这些“小故事”的背后,折射出长芦大地上基层治理的新变化,展现了长芦党员干部“一股韧劲干到底”的决心。

潘庄广场的华丽变身

讲好美丽乡村的“双赢”故事

2022年5月,白玉社区潘庄组党员老杨的闹心事终于解决了——熏人的臭水沟不见了,每日打开家门,整洁有序的广场映入眼帘,白天,党员群众驻足话家常;晚上,周边的居民小聚广场,载歌载舞,欢快了整个村庄。

潘庄广场的华丽变身只是长芦街道农村人居环境微改造的一处缩影。一年里,白玉社区脏乱差的面貌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市民活动广场和小公园,群众的去处多了,欢声笑语也多了。对于这些改变,白玉社区党委书记王晓兵说:“这几年,街道大量投入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现在路宽了、水绿了,但一些细微处的脏乱差问题时而返潮,影响村庄整体美观;同时,群众也在吐槽锻炼身体场地不够,现在,既解决了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又解决了群众活动的问题,实现了‘双赢’。”

据了解,2022年,长芦街道共计投入1000万元,新增广场12个、停车场9个、会车点26个。现如今,走进长芦的村庄,村角处增加了多处微观景观、微观改造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基础设施滞后、公共功能空间不足等现状,长芦街道一方面勒紧裤腰带,大幅压缩一般性开支;另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局、平台支持。2022年,街道投入资金3000万元,完成应急基地建设等重点城建项目43项;由市、新区级财政资金支持的 “一事一议” 财政奖补项目,建成太阳能路灯486盏,惠及社区(村)1个、自然组10个,受益农户350户、受益村民1000余人。

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2017年5月,长芦街道正式划入江北新区直管区,经济要发展、环境要改造、群众要满意,如何统筹发展?近6年的时间里,长芦街道每年度聚焦一个主题,2022年把人居环境提升纳入“基层治理创新年”年度主题的重要路径之一,这也是长芦街道领导班子对群众期望生活环境改变的回应,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正是不懈的努力刻画出了长芦美丽的乡村面貌。

建成“15分钟便民服务圈”

讲好服务为民的暖心故事

2022年11月28日,长芦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滨江分中心试运营,自此,长芦街道“1+2+2+N”“15分钟便民服务圈”建成,6大类171项政务服务事项可实现同级办理;同年10月,长芦街道成功创建省级15分钟医保服务圈,11大类27项医保公共服务事项在“家门口”即可办理。

“‘家门口’就能办事,太方便了。”办理完失业金的领取手续,新犁村村民高女士赞不绝口。近年来,为进一步推进政务服务窗口前移,长芦街道用足各类阵地,2019年,芦韵新风党群服务中心、芦韵棠风党群服务中心陆续建成投用;2021年1月,占地1000平方米的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落成,24小时自助服务区同步建成;2022年6月1日,占地1500平方米的便民服务中心白玉分中心投入使用;此外,14个网格驿站陆续投入使用。

阵地建得好,还得把事情办好。聚焦打造“审批服务一窗口”,在实施“区街同权”改革的大背景下,长芦街道有效承接区级下沉商事登记44项,全面提升政务服务速度,优化街道营商环境,有力解决了企业、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和多头跑、来回跑的问题。

线下办理方便,“线上帮办”贴心。2022年6月,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许小燕接到了一个咨询电话,原来90岁高龄的俞老先生跟随子女长期在北京生活,由于生病住院,需要办理异地就医备案。许小燕了解到对方的情况后,主动添加微信,为俞老先生“线上帮办”。“这次老父亲生病,工作人员真的帮了我们很多,省去了我们来回奔波之苦,避免了经济上的损失。”微信里,俞女士不断表示感谢。

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长芦街道拥有户籍人口6万人,实际常住人口2万人,今年以来,类似上述案例的线上办理越来越受到群众的欢迎。截至2022年12月26日,长芦街道共线上办理1395件。

140名机关人员下沉网格

讲好排忧解难的“担当”故事

2022年4月起,长芦街道140名机关人员沉入169个精准网格,他们是党的政策宣讲员、问题隐患巡查员、社情民意传递员,他们还是矛盾纠纷调解员、网格任务服务员…… 蓝色的马甲在田间地头跃动,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下沉到网格,如何让140名机关人员发挥作用?在正式下沉之前,长芦街道做了充分的调研和思考,随后便印发了机关人员下沉网格工作指南,列出了5个方面11大项89小项任务清单,涵盖了城市治理、代办帮办等方面。

为确保人员能够有序下沉,依托“云上长芦”小程序发布下沉管理模板,140名机关人员在“云上”提交下沉计划,确定下沉时间和工作任务。此外,每月提交下沉成效,每季度一次下沉案例评比。去年以来,下沉人员巡查排查2210次、政策宣讲3312次、志愿服务1207次、问题协调529件,提交案例368个。

机关人员下沉网格,最重要的就是为居民群众排忧解难——滨江村6号网格下沉人员走访到河口组71-72号房屋道路时,发现此条道路因直角拐弯,造成视线阻挡,而此条道路连接滁堤,极易发生事故。下沉人员随即将情况向街道反映,城建等部门人员迅速抵达现场查看情况,制定方案,后期已将反光镜安装到位。

白玉社区1号网格下沉人员走访到四组一居民家门口发现,河岸边的电线杆向河面倾斜,存在倒塌风险。下沉人员随即向社区反映,并将问题通过系统上报,城建、供电等部门迅速与社区联动,倾斜的电线杆很快被“扶正”,安全隐患消除了,居民心中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

在志愿服务、矛盾调解、入户走访等工作中,下沉人员充分发挥网格组团效应,想方设法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今年以来已解决网格内各类问题529件,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向居民反馈。

值得一提的是,对照街道31项高频帮办代办事项清单,下沉人员有的放矢提供社保、民政、卫计等重点领域服务事项帮办代办服务,成功从以前的“群众跑”蜕变成如今的“上门办”。截至目前,长芦街道共计帮办代办事项552件,事项办结率达100%,群众满意度达100%。

打造社会治理一体化平台

讲好科技赋能的智慧故事

长芦街道地广人稀、点状分布的人口决定了长芦街道在基层治理方面必须要跳出原有的“人治”模式,用科技手段解决治理效率不够、标准不高、细节不全的问题。

巩固长江流域的禁渔成果,是街道的一项重点工作。不过由于日常巡查要靠人力,效率不高,即便是有群众举报,定位尚要占据不少时间,待确定好定位赶赴现场时,早已“人去岸空”。为解决这一问题,长芦街道利用社会治理一体化平台,通过高清探头进行实时监控。工作人员在大屏上看到问题后,便可通过指挥平台第一时间将位置、事件等要素,推送至距离最近的综合执法大队人员的执法终端,执法人员5分钟便可赶到现场,高效的执法处置速度极大震慑了非法捕鱼现象。

目前,街道社会治理一体化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联动,通过接入28路高空高清视频、900余路社会面监控探头,重点对街道“十年禁渔”、秸秆禁烧等工作进行实时巡查,形成全区域线上巡查工作机制。同时,可实现对街道网格员等全街人员进行实时视频连接,一屏观看网格力量服务管理实时分布,实现在日常事件、应急保障等工作中的线上指挥调度——通过监控巡查发现的问题,流转至相关网格或部门进行处置;网格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流转至相关部门进行处置,打造“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轨运行模式。

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0年起,长芦街道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一体化平台的建设,如今平台涵盖全景长芦、党建引领、民生保障、水务治理、城市治理、政务热线、便民服务、数字网格、指挥调度,共1+8个功能模块,真正实现了“一中心全调度”,节约人力资源,提高了治理效能。2022年,街道还开发了社区微平台、网格微平台,建成各社区(村)分指挥中心,与街道总指挥中心实时联动,形成统一指挥、分工明确、协调高效、数据共享的智慧化治理体系。

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

讲好乡村振兴的“富民”故事

2022年11月,长芦臻米新鲜出炉,上市不到一个月便卖出了5万斤的好成绩。此外,小摆渡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鸡蛋、西瓜等也都通过精心培育、畅通渠道走上了老百姓的饭桌。

作为新区为数不多的涉农街道,长芦街道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尤其是壮大乡村产业,助力富民增收。2022年,街道各社区、村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不断探索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新模式。长芦中心社区通过竞争性存放,确保资金增值保值;陆营社区逐步整合土地资源,招标出让,土地租金收入年增长200%;小摆渡村初步探索建设股份制经济合作社,助力农产品进入市场流通,已实现数万元净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长芦街道还全面开展资产清查工作,对资产进行全面盘点,摸清家底,明确产权,建立资产管理台账,强化集体资产过程管理。发挥长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牵头抓总作用,推进集体资产市场化运作,在保证资产保值的同时实现利益最大化。

此外,对集体资产加快改造利用,推动市场化运作,完成润玉农贸市场改造工程管理服务外包、滨江农贸市场改造工程等。

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力

讲好新时代文明的实践故事

一直以来,让群众满意始终是长芦街道上下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如何才能让群众满意?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力无疑是最优解。

路怎么修?广场怎么建?会车点设置是否合理?为了把好事做好,街道、社区(村)多次组织居民代表召开民主协商议事会,广泛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充分发挥居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白玉社区通过“最美单元”“人居环境提升党员(群众)示范户”“美丽庭院”等评选,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通过群众为群众示范,群众做群众工作,使居民经历了“要我整治”到“我要整治”“我参与整治”的可喜变化。

滨江村依托邻帮邻志愿服务站,通过志愿者积极参与,广泛宣传,与村民有商有量,争取村民认可,将环境整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使得滨江的环境整治工作事半功倍。

新犁村充分发挥“犁民新愿”志愿服务队的力量,动员居民积极参与,对全村范围内的杂草堆积、道路不洁路段进行重点清理,并且针对村级河道有计划地开展整治。

感受到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从原来的观望、质疑变成了主动配合、主动参与,还主动协同做好矛盾化解工作。更为可贵的是,在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力的过程中,乡风文明建设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面对2023年度“转型发展担当作为年”的期待和召唤,长芦街道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正蓄势待发、奋力前行。

通讯员 长芦轩

上一条:不负时代 不负华年 见证属于葛塘的2022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分享文章分享

© 2022 新江北报
南京江风楚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2033743号-1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118.195.242.119/Content/weixinlogo.png
新江北报
http://118.195.242.119/content/2023-01/06/001470.html
新江北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