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煮竹 心口相传 顶山非遗,竹刻热气腾腾迎新春
2023/1/10
本报讯 2023年1月6日,新年伊始,顶山街道金陵竹刻非遗传承人——龙双衡与他的弟子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煮竹。
在南京长江大桥下的桥工新村小区里,记者见到了龙双衡与他的弟子于建华(南京公交公司驾驶员),师徒二人正围着一口大锅忙活着。几天前采回来的竹子经过分割处理后,部分竹筒正在大锅的沸水里翻腾,其余的摆放在旁边等待下锅。
龙双衡介绍说,采竹时间最好在每年冬至前后,因为秋冬之竹肉质干枯,养分贮储在根鞭中,竹干的水、糖、蛋白质含量少,结构紧密、质地坚韧、强度高,不易虫蛀和生霉。所以每年采竹时节,他都会亲自带着弟子们赶往宜兴。
一件精美的竹刻作品,对竹子的品质要求极高,一行人爬到山上,寻找在山阴处生长三至四年的竹子,生长周期过短或过长都会影响竹刻作品的呈现效果。“挑选竹子时要选择表面无瑕疵、无瘢痕、干净平整的,采回后一周之内必须对竹子进行初步加工处理。”
竹筒放在盛满水的锅里煮1小时左右,待锅里水沸后再煮20分钟,以便煮出青竹里的油脂、糖分、蛋白质等。约摸20分钟时间,龙双衡用铁钳捞出竹筒快速交给弟子于建华,弟子戴着厚手套接过来。热气腾腾的竹筒在师徒之间一递一接,何尝不是竹刻文化与精神的传递与承接。
弟子娴熟地用木屑来回摩擦竹筒表面,去掉最表层的油脂,竹筒表面的颜色由青绿色变成青黄色,整个擦拭的过程必须在30秒内完成。去油不彻底就会板结,有的还会报废。去完油的竹筒要再晾晒2个多月,阴干后才进行创作使用。煮竹去油虽然只是整个竹刻过程中的一个不起眼的小环节,却至关重要,可谓后期竹刻创作的基底。
龙双衡忆及当年处理青竹的场景,“煤炉上放一口大锅,等半天煤球才能将水烧开,大家围着炉子,处理几节竹筒要用一整天,耗的是时间,磨的是耐性与心性。”一件上乘艺术作品的成型,需要经年累月的雕琢与打磨,龙双衡经过半个世纪的学习实践,成为金陵竹刻非遗文化的重要传承人,已至古稀之年的他进学校、带弟子,不遗余力将自己毕生所学进行传授,志在让金陵竹刻文化得以传承光大。
全媒体记者 杨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