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他们冲劲重回100%
2023/1/10
1月1日零点,伴随着元旦钟声的敲响,时间的刻度从2022悄然变为2023,这标志着我们告别了芜杂慌乱的2022年,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江北新区的市民都有哪些愿望和期待?记者采访了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拼搏奋斗的中年人等多个有代表性的人群,注意到一个共同点:2022年,许多人过的都不尽如意,经过漫长的蛰伏期后,他们摩拳擦掌,准备在2023年休整再战。
全媒体记者 郑思捷
新的一年,再拾梦想
晚上九点,星火路附近的自习室依旧灯火通明,这在里,记者见到了还在挑灯夜读的小张。
不大的桌子上铺满了学习资料,见到记者的到来,小张赶忙摞了摞书本,羞涩一笑:“我的资料书比较多,每天上午下午复习的东西也不尽相同,只好把它们都搬过来了。”明年6月即将大学毕业小张告诉记者,今年考研前一天自己不幸感染了新冠,难受的厉害,连考场都没有去。而她所选的专业又是公认的“卷王”,打定主意“二战”后,一刻也不敢懈怠,等到“阳康”了,立马又回到了书桌前。
在记者问到现在才1月,她为何如此拼命时,小张笑道:“因为我就是喜欢这个专业嘛,想往上念书更上一层楼。但是我们专业真的竞争太大了,好多24考研的已经开始准备了,为了梦想,我也不能落后!”
新的一年,冲劲重回100%
阳光温暖,天气晴好,小谢又奔走在了出差的路上,虽然风尘仆仆,但他的心里充满了明媚。
今年25岁的小谢已经工作四年了,因为工作的性质,在疫情开始之前,小谢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到各个地方做业务”是闲不住的他最喜欢的事情:“那个时候,平均每个月都要出一趟远差,每次都能学到好多东西。”
去年由于受疫情影响严重,小谢的公司业务量陡降,本该步履不停的他不但出差的机会少了,而且时不时被隔离。躺在江北的出租屋中,小谢经常丧气地望着天花板:“我好像一只斗志满满的鸟,生生被困在了笼里,太消耗精气神了,工作如逆水行舟,太久看不见进步,越来越颓废,最后都不知道自己的劲头去哪了。”
幸好,2022年12月发布的新十条解救了处于抑郁状态的小谢:公司慢慢恢复元气,渐渐有客户找上来了,业务需求也扩大了.....伴随着冬去春来,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2022年的最后一天,小谢特意去澡堂好好洗了个澡:“摆脱旧日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到来!我的冲劲从50%重回100%,2023年我准备好了!”谈及新年规划,小谢信心满满地表示,自己一定能在新的一年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新的一年,继续奋斗
对于已经奔四的廖女士来说,2022年的年末,过得格外辛苦。作为医生的一员,自2022年12月7日以来,她经历了今年最大的“入院浪潮”。身处有重症收治能力的医院,从新冠感染的高峰第一波开始,廖女士和同事们就已经站在了战争的最前线。缺人、缺药、缺床位,是他们面对的严峻现实:“为了最大化的让病人获得应有的治疗,医院将各个科室的医生都抽调到了呼吸科,甚至在儿科都开辟了特别床位。”
即便如此,病人依旧多到医院走廊都站不下,咳嗽声音此起彼伏,面对亟待救治的病人们,廖女士和同事们每天来来回回地奔跑在各个科室之间“每天步数没有低于两万的。”过于辛劳加上每天接触病人,一向身体素质良好的她也倒在了2022年的末尾。高烧、咳嗽、浑身酸痛......新冠并没有放过这位救死扶伤的好医生。
不幸“阳了个阳”,廖女士本人却依旧乐观:“都要经历这一遭的嘛,我身体好,很快就能恢复啦。”窝在家里的床上,她最挂心的还是医院的病人:“我好多同事也都阳了,医院更缺医生了,那么多病人还等着我们治疗,不能让病人一直等啊!”被问及新年计划,廖女士表示:“没有什么特别的计划,就是想好好休养,早点好起来继续回到我的岗位上奋斗,治好更多的人!”
新的一年,休整再战
2022年与往年相比,似乎并无任何特别,几乎都是在凛冬中结束,又在春天散发新的生命与希望。但对于很多人来说,今年发生了太多的事,等待、过去、失败、成长,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一个故事,将这一年年清晰地托举出来。
苏轼曾说:“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意思是:向最难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也许2022年并不是完美的一年,甚至它充满了痛苦,但我们都走在奋斗的路上,只要还在努力,就充满希望。2023年,我们作为追梦人可以歇个脚,但接下来还是要拍拍身上的灰尘,背上自己的行囊,继续走在奋斗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