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新江北报

2023年01月13日
专题报导
上一版 下一版

“生死时速” 奔跑在生命线上的守护者

2023/1/13

清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驾驶员黄师傅正在紧张筹备出发前的工作。

现在是早上的7点30分,他的脸上充满了严阵以待的神情。他说:“急诊120的驾驶工作跟一般驾驶不同,面对各种突发状况一定要快速应对。很多救援位置可能需要寻找,需要对路况有充分的预判,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加快救援速度!”

8点,夜班的救援车回到了基地,开始准备交接工作。陈颖芝医生换下制服,准备休息。接替的人员即将开始一天的救援工作。在简短的交谈中,陈颖芝医生说:“晚上的病人都是情况很急的病人,接到急救调度中心的电话后,三分钟内必须出车前往救援,尽可能减少救治和转运时间,大家几乎都不会睡觉,随时准备出发战斗!”据中大医院江北院区应急办主任孙明介绍:在这片120急救的基地内,一共设置了三个车组,每组包括驾驶员一共3名救援人员。一共9人参加全南京市急救中心的调度工作。

速度就是生命

上午8点,还没等与值班医生房修辉和护士范如愿聊上几句,急救调度中心就来电话了:“扬子一村有老年人需要救援,马上出发!”

来不及多想,小编立即跟随急救人员蹬上了急救车。随着一阵“滴嘟滴嘟……”向求助地飞驰而去。

这辆救援车是由驾驶员王争、房修辉医生、范如愿护士组成的,一名驾驶员、一名医生、一名护士组成了这个急救班组。在飞驰的急救车上,医护人员从容不迫,在局促的车厢内半弯着腰又稳又快地整理急救物品。

范如愿护士说:“120工作的机动性很强,为了节省时间,向求救方核实地址、询问病情等工作,全在路上进行,很多时候是没有时间吃饭的。” 十多分钟后,急救车稳稳停在了扬子一村的居民楼下。患者是一位85岁高龄的老奶奶,因为肺部呼吸困难,家属情急之下拨打了120。楼道狭窄,担架没办法上去,急救人员只能利用床单靠合力将老人抬起,抬至一楼担架处。急救人员戴着口罩,呼哧呼哧喘着粗气,没有一丝多余的动作,快速进行转运工作。

量指脉氧、血压、心跳……在患者上车后,房修辉和范如愿马上对她进行急救处理。驾驶员王争迅速启动车辆,立即往患者家属指定的医院驶去。

急救车抵达指定医院后,房修辉和范如愿立刻从刚停稳的车上跳了下来,小跑着进入急诊室与急诊医生进行交接。房医生一边登记相关信息,一边向急诊医务人员介绍患者的身体异常状况。看着患者及时送达医院,同行的家属不断地道谢。声声感谢让一众急救车组人员非常欣慰,但任务繁重,在确认各项工作交接无误后,他们就迅速起身返回基地,等待下一次出诊。

坚守一线的救护员们

“一天下来这样的强度肯定很辛苦,但看到病人被安全快速地送到医生手里,再辛苦也是值得的。”范如愿说道。

还没有返回基地,房医生手里的急救电话就响起来了,这次的患者是平安养老院里的老人。

“现在每天的出车量是以前的几倍,一整天两个班次加起来最多的时候有40趟。急救车不是在急救的路上,就是在回基地的路上,要尽可能把可利用的每一分钟都利用起来。”房医生说。

范如愿的孩子刚刚出生,但是面对现阶段的情况,依然义无反顾地坚守在120一线。“很感谢,家里人的支持,还有那些病人家属们的一声声‘谢谢’,鼓励着我们奔赴下一个战场。”范如愿说。

致敬每一位生命守护者

时间就是生命。从接到急救调度电话到送至院前急诊,每一位120的急救人员都在战斗。每一组120急救团队,都是24小时奔赴在生命线上的守护者。

有人说,这里的工作最累,吃饭不定时,困了不能睡。有人说,这里的工作不分四季,面对生命,春夏秋冬都要坚守“阵地”。

面对现阶段紧张的救援工作,中大医院江北院区一线人员不畏困难,迎难而上,哪里有危险就奔赴哪里,与死神赛跑,守护患者的生命健康!他们都是生命线上的守护者!

通讯员 张蓝予

全媒体记者 于潇潇

上一条: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有一支战“疫”“硬核”团队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分享文章分享

© 2022 新江北报
南京江风楚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2033743号-1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118.195.242.119/Content/weixinlogo.png
新江北报
http://118.195.242.119/content/2023-01/13/001516.html
新江北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