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新江北报

2023年01月13日
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一家三代人的坚守 一把剪刀,裁出东方神韵 一针一线,串起百年芳华

2023/1/13

本报讯 一把剪刀,裁出东方神韵;一针一线,串起百年芳华。“我的祖父母就是制作长衫旗袍的老裁缝,我的母亲继承了他们的衣钵,平凡的布料在她手里慢慢变得美轮美奂。也是从那时起,我心里就播下了传承旗袍的种子……”近日,刚刚公布的六合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周祥华,说起了自己家族和旗袍的故事。

与旗袍结缘,一家三代人的坚守

周祥华和旗袍结缘,是一个很长的故事。

周祥华的祖父母曾是南京六合城里制作长衫旗袍的老裁缝,后来迁居到冶山,并在当地开了唯一一家手工旗袍裁缝铺,主营传统旗袍(土布为主)和中式服装制作。之后几十年里,他们勤恳地为冶山当地百姓提供量体裁衣服务,直到后来将他们的手艺传给女儿,也就是周祥华的母亲刘跃芳。

彼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服饰也逐渐告别“灰蓝黑”,迎来了新色彩,为当地服装制作注入了新的理念。刘跃芳在继承父母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又将新的审美和新型的面料相结合,制作出有时代特色的旗袍,受到广泛追捧,人们曾一度为拥有一件刘裁缝制作的旗袍为风尚。

看着母亲的巧手将一片片普通的布料变成穿在身上的东方美学,周祥华从此迷上了旗袍,并很快展现了不凡的制作天赋,不到20岁时,她就能独立完成一件旗袍的制作。为此,周祥华大学期间主攻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后为提升传统旗袍制作技艺四处求学。2008年,她有幸结识北京传统旗袍非遗传承人史立萍,并果断放弃工作赴北京求学,至此开启了她和旗袍的一段特殊情缘。

学成开店,把爱好发展为事业

在北京学艺归来后,周祥华成为了传统旗袍技艺传承与创新的设计师,在南京开了一家旗袍制作工作室。只见她的皮尺在客人身上上下翻飞,不一会儿,整套数据全有了。她眯着眼睛,脑海里已勾画出成衣的模样。这看似简单,却是旗袍制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她苦心练就的手艺,要做到“手到眼到、眼到心到”,快速准确地弄清客人的尺寸和特征。

在与旗袍结缘的岁月里,周祥华始终坚持手工制作,她觉得这一针一线都是艺术。手工旗袍所呈现出的精细美,可以想象得出制作的繁琐。周祥华将家传的传统旗袍制作技艺与各个领域学习到的制作技艺相结合,提炼出独属于当地人们审美和喜好的传统旗袍制作技艺,尤其以旗袍中各类型的盘扣为特点,赋予旗袍新的生命和意义,为旗袍技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更多空间。

“盘扣不仅作为纽扣使用,还可独立观赏,是一种新颖的工艺美术作品。”在周祥华看来,旗袍的美在于对每一处细节的把控,小到盘扣也是如此。她制作的盘扣包括了盘、包、缝、编等多种手法,在样式设计、颜色搭配等方面也极为讲究。每一例盘扣都有表现其特征的名字,从普通直形扣到栩栩如生的蝴蝶扣、蜻蜓扣、菊花扣、梅花扣和象征吉祥如意的寿形扣等,她开创了近百种之多,为整件旗袍起到画龙点睛般的传神作用。

传承发扬,让旗袍“活”起来

2020年,周祥华从事的传统旗袍制作技艺被列为南京市六合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之后,周祥华更加忙碌了。举办旗袍服饰展,进学校、社区开展各类旗袍沙龙、讲座、培训等,参与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直播……就在前不久,周祥华被确定为南京市六合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非遗传承人,技法的传承只是一方面,对于历史文化的推广同样重要。“我的客户大多是回头客,因为口碑好,也圈了不少新客人。”周祥华介绍,这些年来,让她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传统服饰,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于她来说,肩上的责任也愈发重了,“每一件旗袍都有它的内涵,有它的故事。我希望能把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技艺不断传承下去,为现在人们的生活增添更多东方神韵,让越来越多的人真正地爱上旗袍。”

通讯员 陆轩

上一条:“财聚研创”高端智能装备路演 为企业打开市场融资通道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分享文章分享

© 2022 新江北报
南京江风楚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2033743号-1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118.195.242.119/Content/weixinlogo.png
新江北报
http://118.195.242.119/content/2023-01/13/001541.html
新江北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