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新江北报

2023年01月19日
新年·特别呈献
上一版 下一版

顶山深巷藏高人 金陵竹刻报平安 ——访金陵竹刻省级非遗传承人、定山馆馆长龙双衡

2023/1/19

在顶山街道龙虎巷历史风貌区里漫步,你会被这条有着百年历史的老街深深吸引。据说,当年这条巷子因“藏龙卧虎”而得名。如今,这里依然藏着一位高人——金陵竹刻省级非遗传承人、定山馆馆长龙双衡。中国农历新年癸卯年到来之际,记者拜会了龙老,听他讲述竹刻的技法与文化、传承与发展,并且在这里以竹之名,向大家传报“平安”的美好祝愿。

全媒体记者 杨彩红

德为先 发扬竹之气节

见到龙双衡之前,记者已对他略有耳闻——老先生自幼精读中医学、建筑学、机械设计工艺,懂音律、通绘画、擅竹刻,敢创新,在各种竹艺比赛中屡获大奖,技艺高超却为人谦和。记者带着好奇心来到龙虎巷定山馆,见到了已是古稀之年的龙双衡。龙老先生一身朴素,头发花白,却步履矫健、思维敏捷、博闻强记,谈吐间尽显岁月沉淀后的睿智与淡然。

龙双衡说自己在竹刻艺术中躬耕了半个世纪,略有小成,却觉岁月不饶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金陵竹刻艺术更好地传承与光大。多年来,他始终孜孜不倦地招纳门徒弟子,传承技艺。当被问及对徒弟有何要求时,他脱口而出两个字:“德行”——坚韧、正直、虚怀、质朴、豁达的气节,这些是竹的品格,也是历代文人美好道德情操和高尚人格的化身,更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与精神。技艺流于形式,品格修为却是作品之根本。

顶山街道也非常重视竹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2022年将定山馆进行升级改造。现在的定山馆焕然一新,经过合理的设计施工后,整个空间更加明亮雅致,富有艺术氛围。展柜里展陈的作品或大气磅礴,或憨态可掬,既有展现伟大祖国发展的大成果,也有反映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生活小情景,以鲜明的主题、惟妙惟肖的创作手法与大家一起忆古抚今。

性磨砺 成就竹之淡然

升级改造后的定山馆高檐峭壁,榫卯结构的廊架上铺着深灰色琉璃瓦,两侧红色立柱与匾额自成一体,古朴气息扑面而来。“瘦影疏枝雅竹园,经风历雨固心根”,十四个大字诉尽定山馆之雅,也道出竹刻馆主人之竹般心性。

50多年前,龙双衡有幸接触了竹刻,从此便与竹刻结下了不解之缘。竹刻是一个手艺活,创作时需要耐住寂寞,不急功近利,全身心投入其中,一刀一刀细细雕琢方能成器。如今龙双衡有弟子二十余人,他们刻下的每一刀,其实都是对耐性、心性与悟性的打磨。

竹刻也是个体力活,一件作品的成型需要经过十几步严谨认真的操作,而雕刻只是其中一步。选材、处理、整形、打磨……每一步都需要耗费极大的体力。对于此,龙双衡的弟子于建华深有体会。“每年师傅都会在冬至前后带我们几个弟子到山上采竹,大家精心挑选品相好且生命周期达3~4年的竹子后,砍伐。砍伐也格外讲究,不能生猛,以防伤到竹子表皮。接下来再由几个人抬着小心翼翼运下山,包裹着送回南京。”整个过程听起来轻松,实则很辛苦。而这只是第一步,运回来的竹子要在翌日进行分割,一周内煮竹去油。通过在大锅里的沸水熬煮到一定时间后抽出,弟子们要快速在30秒内用木屑进行擦拭,以完全去掉表层的油脂,几个回合下来,手起水泡,精疲力竭。

接下来还要对煮过的竹子晾晒近两月,又是一番耐心地等待。绘画、雕刻、着色……每一道工序都得沉心静气,否则前功尽弃。一件作品的完工,有时需要经年累月,没有十分的热爱与坚持,很难成器。而龙双衡坚持了50年之久,创作出众多优秀作品,这份热爱、执着、韧性非一般人能及。

艺传承 展现时代大发展

金陵竹刻是中国传统竹雕艺术的重要艺术流派之一,与嘉定派并驾齐驱,是中国竹雕艺术的双璧。金陵竹雕以浅刻、简刻风格著称于世,这种技法雕镂不深而层次不减,表面略加刮磨,寥寥数笔却意境深远。龙双衡不但擅长留青浅刻,还创新了阳刻、镂空、透空等雕法,极大地弥补了以留青浅刻为主的竹刻技艺空缺。竹刻留青技法与器型多变化,在留青笔筒、臂搁上运用镂、透、圆雕等技法进行融合,作品有的雕刻简练、古朴大方,有的精工细作、纹饰繁密,变幻无穷。

《南京长江大桥》系列竹刻作品,用留青、镂空等手法,以大桥的夜景、雪景、桥头堡等有特色的角度展现长江大桥之美。《江畔怒涛》系列,以王荷波为主线,用留青竹刻技法呈现当年浦口地区红色革命的激烈情景,以及王荷波的“铁肩担当,品重柱石”精神。在《抗疫》主题系列竹刻中,除有标语类的留青竹刻外,白衣天使形象惟妙惟肖。从作品中不难看出龙双衡观察生活之细致入微,视角立意之宽广博大,以刀代笔,用小切口,展现时代大发展。

他提出的“水无常形,刻无常法”“师古而不泥古”,并强调在刻运刀时要注重“心不背法,心必有法,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欣赏龙双衡作品的时候,观赏者常常会为他的刻竹技法多变而惊叹。

如今,他招纳门徒,培养弟子,进学校,进课堂,给学生们传授竹刻文化、技法,将自己五十年来总结的经验与心得倾囊相授。竹刻文化在他家里也影响深远,“已经培养出竹三代了,儿子、孙子从小跟着我煮竹、刻竹……耳濡目染,小孙子的竹刻作品更是得了很多次奖。”龙双衡对于自己的努力难掩欣慰之情。

谈及未来,他直言自己已经年迈,“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我们的金陵竹刻成为国家级文化遗产,那此生也就无憾了。”2019年,在南京特色文旅大赛中,龙双衡以《中国梦 我的梦》斩获一等奖。“金陵竹刻能够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的梦。”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一针一线绣祝福 方寸之间显大爱 ——访南京市非遗(布艺)重要传承人高瑞雷
分享到
分享文章分享

© 2022 新江北报
南京江风楚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2033743号-1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118.195.242.119/Content/weixinlogo.png
新江北报
http://118.195.242.119/content/2023-01/19/001602.html
新江北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