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动在田间地头的非遗音符 ——访盘城民歌传承人、创作者邹正吾
2023/1/19
自古以来,歌声都是人们直抒胸臆、记录生活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也是最生动自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江北新区,盘城民歌就是极具代表性地方民歌。近日,记者来到盘城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采访了新区非遗项目——盘城民歌的传承人、创作者邹正吾,听他讲述歌声中的时光流转、情意绵长。
全媒体记者 韩正莲
起自田间地头的旋律
“雄鸡啼晓喔喔喔,抬头看见弯弯月哎,下脚踏破水中天呐……”这是在江北新区盘城街道盘城社区及周围村庄流传着祖辈的一段顺口溜,说的就是盘城民歌“插秧歌”。2018年,盘城民歌《秧歌高唱感谢党》节目在南京市首届民歌、民舞、民乐大赛决赛中荣获优秀奖,2019年“盘城民歌”被列入“江北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盘城民歌”成功注册版权……
“民歌在我们盘城地区一直有流传,尤其是在1958年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大家集中劳动,每到插秧季节,伴随着耕田、挑秧、插秧等个个劳动环节,民歌、劳动号子满田飞,民歌达到极盛时期。”邹正吾介绍,盘城插秧歌起自田间地头,诞生于盘城街道,流传于南京江北地区,是农民在劳作过程中为消除疲劳、鼓舞劳动士气和增加劳动趣味性而创作的,寄托了农民对丰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各家分田包产到户,栽秧安排自行决定,民歌便转向小型化及茶余饭后休闲时所唱;90年代开始,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民歌机会演唱越来越少……”邹正吾介绍,盘城民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来自乡野,它不是多高雅的旋律,而是我们劳动人民边劳动边唱,好比打个号子“同志们加油干”一样,它来源于乡村,来源于生活。
作为盘城民歌的传承人、创作者,邹正吾几十年来一直工作在基层文化岗位,帮助收集、挖掘民歌资料,并带着乡亲们一起传唱。尽管今年已78岁,邹老每天依然按时到街道文化站打卡上班,坚定笃行地守在乡村文化这份事业里,记录并传播着来自黄土地最生动的乡村文化。
唤醒记忆深处的乡愁
世代的劳作,不仅创造了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更流传了很多民间文化。盘城街道作为江北新区七个街道中特点最为显著的农业乡镇,农业特征明显,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盘城民歌较好地反映了劳动场景,尤其是涵盖了耕田、车水、挑秧、栽秧等各个劳动环节以及农村生活,不仅展示了江北地区民俗文化的风采,其诙谐幽默的动感韵律已成为了当地的主要民间文化之一,成为劳动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盘城民歌活起来、传下去。”邹正吾介绍,盘城民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明的地方风格,它刚毅淳朴的特征、热情奔放的精神气质受到当地老百姓的喜爱。多年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盘城民歌与乡村同命运、共兴衰,结下了不可分离的缘分,对于研究江北新区的风俗民情、生产、生活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文化根脉是一个城市的灵魂。盘城街道地处新区核心区内,背靠绵延起伏的龙王山,身傍蜿蜒曲折的滁河,有着自然天成的秀美景色和农作物生长条件,是南京市有名的葡萄小镇,有着“金陵葡萄小镇”的美誉,作为江北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盘城的文化与精神早已如血液与气息,与江北的地方文化深深地融合在一起。盘城民歌这株沾满泥土芬芳、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民间表演艺术,同青山绿水、名胜古迹一样,成为了一个地方的符号,唤醒着百姓记忆深处的乡愁,成为吸引游客、推动旅游发展的法宝。
唱响在“希望的田野”
文旅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也是让非遗焕发生机的重要方式,近年来盘城街道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为了更好了传承、保护好盘城民歌,盘城街道邀请专业老师组建文艺队伍,将盘城民歌搬上舞台,先后在南京市民间艺术节开幕式、盘城街道迎新春晚会、江北新区盘城葡萄节舞台上大放异彩,2020年6月,街道还将“盘城民歌”注册版权,同时在街道文化活动中心设置了排练室和录音室供演出人员排练,为节目创作提供更多有利的条件。
“作为一名民间音乐爱好者,我不想看着我们当地的特色民歌流失。我们自发组建了一个‘老来乐’社团,经常组团去周边社区演出交流,有愿意学习的人我们也都带上,免费教给他们。”邹正吾介绍,希望尽自己的努力,保留传统,让更多人知道这一民间特色音乐,社团还积极参加“盘城葡萄节”和新区组织的各项文化活动,通过镜头带领市民走进地方民歌,领略非遗文化之美。
“对非遗最好的传承,就是让它们活在我们的生活里。”邹正吾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祖辈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逐渐脱离现代人的生活,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忘,尽管越来越多的非遗已能独立传承发展,但仍有一些还在沉睡或日渐式微的非遗有待唤醒、呵护。作为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盘城唯一的非遗项目“盘城民歌”仍有很大挖掘、开拓空间。
“传承不只是我们文化工作者的事,是我们所有人的事。”作为非遗的“守”艺人,邹老期待今后能有更多资源向传统文化倾斜,利用技术手段、功能服务、内容展演等方式,将数字科技与非遗技艺相互碰撞,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元素,将盘城民歌唱响在“希望的田野”,同时期待利用更时尚、更年轻的表达方式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进一步关注非遗、了解非遗、热爱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