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追求新潮 不苛求粉饰 服务老街坊七十多年,洗剪吹只收十五块钱
2023/2/21
本报讯 “二月二,龙抬头,大人孩子要剃头”,农历二月二这天素有剃头理发的传统习俗。龙抬头的日子理发叫做“剃龙头”,预示着一年好的开始。一剪一推一剃,理发手艺人成了传统文化流动的见证者。这些社区街巷的理发店,它们开在位置隐蔽的街巷,平时路人根本不会注意,只有真正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才会感受到它真切的人情味儿和烟火气。
在浦口区龙虎巷里,就藏着这样一家老式理发店。它位于小区居民楼一排刷漆的平房里,没有门头,只有一块竖放的木牌,上面用繁体字写着“浦厂理发室”几个大字,店内面积不大,别有一番岁月沉淀的古朴味道。与街边比比皆是的装潢华丽的发廊、造型屋有所不同,这间店面藏在深巷里,低调、安静、不打眼,里面只有一位理发的老师傅。
师傅姓曹,已经在这一行干了50多个年头。曹师傅不善言辞,只剪男式发型,不剪复杂多样的女式头型。浦厂理发室紧邻着社区的公共浴室,许多邻里会习惯在旁边洗完澡,然后顺便在曹师傅这里理个头。很多顾客都是小时候的玩伴,一起长大,一起见证老街的岁月变迁,也在客来客往间将这个老手艺坚持了下来。
说起曹师傅的理发之路,就不得不提到往巷子口百十来米处的立新理发店。据了解,曹师傅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被分配到立新理发店工作的。那时候他十多岁,在立新理发店跟着邱老师傅等人学手艺。在那半个世纪以前,英国人在修筑津浦铁路、浦口火车站的同时,建立了当时的浦镇机厂,吸引了一大批来自天津、唐山等地的北方工人来此。铺镇机厂一批有经济能力的职工渐渐在此组建家庭、集中建房,形成规模,立新理发店就是那时候建起来的。当时街巷热闹非凡,许多工人、街坊邻居都在立新理发店去理发,一次只收五分钱。
立新理发店的门面要比浦厂理发室稍大一点,斑驳的墙面彰显了它的年代感,甚至理发店的名字都模糊不清了,只有门上后来新加上去的店名,娓娓诉说着独属于它的故事。店内空间一览无余,老旧的理发椅、斑驳的镜子、老式的理发工具……和浦厂理发室一样,这里没有喧嚣的音乐和繁复精致的理发工具,只用简单的推子、剃刀,加上老式的理发手艺,就能满足大部分顾客的需求。
58岁的邱女士是如今店里的理发师傅,邱师傅是从父亲手里“继承”的理发手艺。她祖上三代人都是干理发的,父辈几个兄弟最开始都在立新理发店,后来随着店内人员渐渐增多,就逐渐分出去干了。到如今,也就只剩邱女士一个了。
虽然随着居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上升,理发的价格也有所上涨,从五分钱、五块钱到如今十块钱……相对于外面的理发店,这里仍旧是许多龙虎巷人首选的理发场所。“外面那些理发店没意思,都是外地人来开的,要价高又年轻,我不适应那些式样。”龙虎巷居民李大伯这么说到,“她这儿便宜啊,我经常去,刮个胡子一道才收我10块。”因为是街坊老邻居,收费一般都很便宜。“在这里剪头发的很多都是老顾客,都是老年人,大家都熟悉了收费自然会低一点。”
邱师傅也熟悉每位客人的理发习惯,顾客坐下就会陪聊一些家常里短。老式的店面也没有营销的压力,闲谈之间轻轻松松就帮顾客修剪好了。刘阿婆是立新理发店的老顾客,一般隔几周就会来剪一次头发。“现在外面的理发店动不动就要办卡消费,一次好几十甚至上百,还是这里好,我不用说就知道怎么给我剪,洗剪吹一次就15。”
四五十年以来,他们靠着理发手艺在老巷子里生活着,虽然一下午也不见得有几位顾客,但是他们仍旧坚守在这个老地方,几十年如一日。“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没有丢掉的道理。在这里这么多年我也习惯了,我做我的就好,就图一个初心吧。”
老街旧巷,青砖灰瓦,每一个老店都是一个流动的历史,老人、老手艺、老传统,承载了老南京的独特味道。这些老巷里的理发铺,不追求新潮,不苛求粉饰。用他们老练的技术,延续着几代人的记忆。时过境迁、岁月依旧,深巷里的老师傅坚守着自己的手艺,虽然年代久远却依旧熠熠生辉,是南京不容遗忘的城市记忆名片,成为许多南京人放不下的情怀。
见习记者 王小娟 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