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新江北报

2023年02月24日
记者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不报班,难“上岸”? 被考研机构裹挟的考研人 ——江北新区考研教培机构调查报告

2023/2/24

2月21日上午9点,各类社交媒体上洋溢着或喜悦或悲伤的氛围——就在刚才,考研出分了。据了解,去年的考研报名人数再创新高,已突破450万大关。在考研热的带动下,各类考研辅导班纷纷上线,轮番上阵贩卖焦虑。许多考研人看着公众号里的辅导计划,十分心动:看起来很厉害,感觉报了他们的课就一定能考上。然而,面对价值不菲的辅导学费,报考这样的机构是否真的物有所值? 全媒体记者 郑思捷

班类多样,花费动辄几千上万

“考研机构天天推文宣传,看得我焦虑到不行。”小李今年大四,早早加入了备考大军。尽管天天泡在江北的自习室里,他心里依旧慌乱:“才二月,不少考研的就已经‘卷’起来了。最近在考虑要不要报全程班,虽然不知道有没有用,但有人辅导总比单打独斗强。”

“院校学姐亲自带队,为你的备考保驾护航”“量身打造独属于你的备考策略”……网络上,考研辅导机构推出的课程可谓让人眼花缭乱。以某专业为例,几乎每一家都包括全程班、读书班、半程班、暑期特训班、答题班、冲刺班、复试班等。

“现在报名全程班,享受‘早鸟’优惠价8500。我们这边授课模式是‘大班课+小班课’,大班课为主,由有经验的讲师进行统一备课和授课;小班课进行重点深化,由目标院校学长学姐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课程顾问殷切地介绍着,说完还发给记者长长的一串成绩单——皆是通过该机构“上岸”名校的学生们。

同样是线上全程班,另一家考研机构的收费更为细化。“如果单纯是全程班,收费是7000;如果选择定制化课程,价格大概在一万多。如果是包过协议班,就至少得两万了。”所谓定制化课程,就是由目标院校上岸学长学姐全程教授,并给考生制定细化到月、周、日的计划;而协议班打出的旗号更为直接:不上岸则全额退款。

记者发现,不少机构的全程班推文特意选在了上届考研结束的那一天,某机构配文:“早开始早努力,一分卷死一千人!”三战考生吴璇告诉记者,这种类似的宣传几乎出现在考研每个阶段:“考研初期推全程班,中期推夯实班,后期推冲刺班,复试有面试班……不止收费动辄上万,更给考生的备考带来了无时不在的焦虑。”

质量参差,考生权益得不到保护

“宣传的时候说‘上岸’前辈精心备课教授,但真上课才发现,有些老师直接读PPT,照本宣科地念书,更不要谈质量了。”报班后,小徐才发现“不是说的那么一回事”,“最让我无语的是有一个学姐,上课磕磕巴巴的,问她问题也支支吾吾的讲不清楚。”

曾在线上考研机构兼职过的小杨表示:“很多线上的小考研机构的老师都是兼职的研究生或本科生,有的机构甚至没有对新手教师进行辅导培训,他们还没有从考学思维转化到上课思维,上课的质量自然不能保证。”小杨告诉记者,还有的机构的讲师可能是在读博士,这样的讲师虽然知道该讲什么、怎么讲才能让大家接受,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名博士很多基础的内容他都忽略了,对于他很容易理解的东西,对很多考生来说却是非常的难,学生不适应的情况时有发生。

如果出现这样的状况,能够申诉或者退费吗?

按照某培训机构的说法,如果是老师不行,可以重新给考生配备新老师,非不可抗力因素是不能够退费的;如果是协议班,退费期大概在未被录取的45个工作日:“要等国家线和调剂都结束了,才能统一为初试没过的考生办理,走这个流程也是需要耗费不少时间的。”

据了解,在黑猫投诉平台,有考生报名协议班,合同协定机构需在学员考研初试不通过的情况下,经核实材料真实且符合退费条件后45个工作日内退费。然而“本人申请已经通过,但退款迟迟不给,催促也未果”。或许是为了维护声誉,考生报名的机构在平台答复道:“会于十日内安排的。”但直到9月研究生开学,该学生的退款还是遥遥无期,“根本没有相关人员与我联系。”记者发现,在小红书、知乎等社交平台上,因机构退费难而走上社会维权之路的例子比比皆是。

作为过来人,吴璇在这上面踩过不少大坑:“线上线下、半程全程协议……我都总结出经验了。”她语带无奈,“一般而言,线下班还是比线上靠谱,至少很难出现人去楼空难维权的情况。在报课之前还是要先试听,不然极大概率出现‘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如果遭遇‘退费难’,必要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理性选择,综合考虑是否报班

“如果你想考的学校层次不是特别高,或者说你考的学校考试范围不是特别广,我觉得你没有必要浪费太多的钱去报考辅导机构。比如说有的学校就考两本书,与很多辅导机构动辄全面的全程班来说,真的不划算。”某高校教师李静谈到,伴随考研人数持续增长,竞争日益激烈,考研辅导机构利用考生的焦虑心理制造培训需求,其质量良莠不齐,师资也无从保证,考生应当理性甄别自己的实际需要,慎重选择。

“过度培训容易让考生陷入千篇一律的模板,在判卷方面并无优势,对以后的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也毫无提高。”文科教师李静认为,在考研工业化的当下,报不报辅导班这件事儿,一定要结合自己实际。很多人选择报考辅导班,是因为提供的资料高效便捷。但是,很多人报班后就把复习的压力转化给了辅导班。而且,为了消化辅导班资料,很多人花了更多时间在上面,忽略了自己政治和英语。到了后期的时候,难免变得焦虑。

在已经“上岸”的小王看来,考研机构只是辅助作用,可以借力,但自己才是考研的核心,不要迷信考研机构,更不要觉得不报班就考不上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自己的学校,制定符合自己实际需要的计划,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步,结果自会水到渠成,没必要听信辅导机构的噱头,给自己制造焦虑。”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分享文章分享

© 2022 新江北报
南京江风楚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2033743号-1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118.195.242.119/Content/weixinlogo.png
新江北报
http://118.195.242.119/content/2023-02/24/001977.html
新江北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