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新江北报

2023年02月28日
江北民生
上一版 下一版

在烟火繁华处悄然“守艺” ——专访金陵旗袍传承人徐建平

2023/2/28

本报讯 一把剪刀,裁出东方神韵;一针一线,串起百年芳华。在江北新区泰山街道浦东路的一条街巷里,福长青旗袍工作室静静地隐匿其中。锦缎、丝绸、麻纱、棉布,高领、斜襟、开叉,滚边、钉珠、盘扣、刺绣……工作室里展示着各式各样做工精良、美轮美奂的旗袍,这些旗袍都是金陵旗袍第四代传承人徐建平和同事们的作品。

凭借对传统旗袍文化的坚守与精工细制的匠人精神,在南京这座繁华喧嚣的城市间,徐建平已经悄然坚守了近四十年。2020年6月,徐建平被评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2021年3月,徐建平的旗袍制作技艺入选江北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1月,被认定为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代匠人传承,一把剪刀裁出百年芳华

“我对旗袍的印象最早来自于祖父。小时候家里往来的都是定制旗袍的客人,他们每天在家里裁剪、刺绣,很多当时的花样与针法都保留了下来。”在徐建平的工作室,徐建平将自己家族和旗袍的故事向记者娓娓道来。

徐建平出生于南京八卦洲,祖父徐有成从小追随南京一位旗袍制作名家,这位老师长期为宋氏家族定制旗袍和中装,深受宋氏家族喜爱。祖父出师后终生从事旗袍及中装的制作和钻研,形成了独特的旗袍制作流程和技艺,并将技艺传承家族后人。

“做旗袍一针一线都是艺术。”徐建平说,定制一件手工旗袍至少需要15天,从选料、量身、裁剪到缝制,要经过34个身体部位的测量设计、100多道精密制作工序,这里面凝聚了徐氏家族一代代手艺人的经验和智慧,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凭借精湛的技艺与品质,徐氏旗袍备受顾客好评。

“我们家旗袍的故事,一天一夜都说不完,每一个盘扣、每一个花样、每一个包边,都有它的内涵、有它的故事。”渐渐地,徐建平便把制作旗袍的流程、工序看熟了,16岁开始正式跟随母亲学习旗袍制作,成为徐氏旗袍第四代传承人。

经过家族的长期摸索与实践研究,徐氏开发出了独创的无省道旗袍,整件衣服不破坏布料的图案和线条,结合了传统旗袍的舒适感和现代旗袍的线条美,既有继承传统的制衣工艺,又有独具匠心的创新工艺,使每一件旗袍成为难得一见的精品。在此期间,徐氏家族从未中断过旗袍的生产制作,徐建平对手工旗袍事业的追求因家族传承而开始,也因传承而坚持,更因热爱而肩负起传承的使命。

在烟火繁华处“守艺”,用匠心守护初心

1988年,徐建平从八卦洲嫁到江北,在浦东路农贸市场盘下了一间小门面,正式开始了独自做服装的生涯。“那时候也是最艰难的时期。”徐建平介绍,上世纪90年代起,个性时尚的时装在国内开始兴起,女装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主题,旗袍在当时的服装中非常冷门。

“当时只有大酒楼的迎宾、服务员才穿旗袍,再在旗袍外面加个白色披肩,是酒楼这个行业的‘工作服’。”徐建平说,当年很少有人找她做衣服,每个月的租金是从换拉链、挑裤脚一针一线中缝出来的。

“其实,那个时候内心比较挣扎,也有点怀疑自己的选择,但最终还是凭着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坚持了下来。”徐建平说,尽管当时生意冷清,但她还是看中了旗袍的市场。“因为南京有着深厚的金陵文化底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像旗袍这么有韵味的服饰,不可能没有市场。”徐建平说,当时她想到了一个办法,没人穿旗袍,她就自己穿,自己当模特。

就这样,徐建平靠精湛的手艺和对初心的坚守中渐渐做响了自己的品牌。从业40年间,从选料、量体、裁衣到手工缝制,徐建平在传统旗袍制作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改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工艺秘诀,在顾客的口口相传下,徐建平积累了一大批忠实“粉丝”。

2018年,徐建平注册了自己的品牌“福长青”,并成立个人工作室,超200㎡的开放店面专门用私人定制和旗袍展览。2019年,徐建平成立老浦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旨在将这一传统手艺、百年传承的旗袍制作技艺发展下去。

惊艳时光的传承,老手艺升级“非遗”

作为旗袍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在与旗袍相伴的这么多年,徐建平始终对传统服装有一种深深的热爱和责任感。在采访的过程中,她说的最多的两个字就是“传承”。徐建平强调,自己不是生意人,而是一名“守艺人”。多年来,她沉浸在旗袍的世界里,慢慢打磨技艺、淬炼心性,用美回报时光与岁月。

“做旗袍不能机械化流水作业,一件旗袍只能由一个人做,因为换一个人,针法就不一样,最终的效果都不一样。”在徐建平看来,旗袍是有灵魂的,必须用心去做。她介绍,一件旗袍,包括了镶、嵌、滚、宕、绣、绘、镂、雕、盘等工艺,历经十几道工序才能制成。她认为做旗袍是一门手艺,旗袍师傅是真正的匠人,它是一种经验,没办法标准化,一定要面对面的口传心授。

“我希望在我这里,能把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技艺不断传承下去。”在与旗袍结缘的40年里,徐建平始终坚持手工制作,她也曾找过加工厂帮忙加工旗袍,但成品却让她大失所望。也有人找到徐建平,出高价想让她为自己的服装做代工,徐建平拒绝了。她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匠心,弘扬旗袍服饰文化和中国服饰文化。

2021年3月,徐建平的旗袍制作技艺入选江北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1月被认定为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年,随着徐建平的名气越来越大,找她做旗袍的人也越来越多。在品牌的不断壮大过程中,徐建平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她不仅要做一名旗袍设计师,还要从设计师变成管理人员,并且,她也有了更重的使命——培养下一代传承人。

徐建平从家族历史中见证了南京从名流云集的兴盛时代到繁荣发达的时尚都市,也见证了旗袍的昌盛、没落,再复古。如今的徐建平每天依然忙碌在旗袍的世界中,她不仅继续在旗袍设计的舞台上发光发热,还计划开设旗袍展览与公益讲座,送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旗袍、了解非遗、了解传统手艺。

全媒体记者 韩正莲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浦口:赋能传统产业,党员冬训促进乡村振兴
分享到
分享文章分享

© 2022 新江北报
南京江风楚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2033743号-1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118.195.242.119/Content/weixinlogo.png
新江北报
http://118.195.242.119/content/2023-02/28/002068.html
新江北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