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新江北报

2023年03月03日
专题报导
上一版 下一版

从台北到新区 用艺术创想为环境减负

2023/3/3

本报讯 在江北新区1934文化产业园内,有一场别开生面的展览,这里展出了不少制作精美的工艺品,包含各式各样的玩偶、手工画、服装、插花等,虽然类型众多、造型各异,但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由垃圾制成。

这场展览的主题是:“美丽中国,我们是行动者。”

策划、制作这场展览的人叫连玲玉,是一位环保美学教育专家。二十多年来,她致力于“变废为宝”,坚持将美学与环保相融,用艺术创想去为环境减负。

2018年,连玲玉和丈夫来到南京长期居住,并把这一理念从台北带到南京,带到江北新区,让更多人成为环保志愿者,加入用创意美化环境的行列。

“我想让他体会世界的美好”

“我年轻的时候从事服装设计和珠宝设计工作,后来第二个孩子出生,为了照顾他便当起了全职妈妈,而这也成为了我投身环保的最初契机。”

1999年,连玲玉第二个孩子出生,是早产儿,体重不到700克。医生告诉连玲玉,孩子的身体状况不好,需要特别照顾。面对小生命的呼唤,连玲玉用尽全力去悉心呵护,每天抱着孩子唱儿歌、讲童话故事。“虽然当时他什么都不懂,但我依然想让他体会这个世界的美好。”

时间慢慢流逝,所做的一切并未辜负她。“看着他一天天长大,我觉得努力没有白费。”连玲玉谈及那时的经历,不无感慨。

儿子读幼儿园的时候,由于体质较弱,连玲玉向幼儿园申请陪读,在这过程中,她加入了一个“故事妈妈”进园讲故事的活动,正是这次活动,让连玲玉的生活发生改变。

连玲玉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理解融入到故事中去,启发孩子们用美去重新关注世界、改造环境。“我曾看过一个数据,每个人每天平均会产出超过1千克的垃圾。此前并未留心,有了二宝之后,我对生活认真量化,发现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连玲玉说。如何用创想去让这些垃圾“变废为宝”,使其也能变为美好的一部分,成了连玲玉故事的核心和重点。

为了让故事更精彩,她用废弃的塑料瓶、布料、弹珠、铁纽扣和纸,做了一个娃娃“南希阿姨”,这个道具的运用一下吸引了小朋友的目光。通过“南希阿姨”,连玲玉的故事获得成功,许多小朋友回家也学着让家长找出废旧物品,开始制作心仪的玩具。看到孩子们在受到启发后所展现出来的创造力,连玲玉深受鼓舞。“我觉得这种方式行得通,我要继续下去,希望能影响更多的人。”从此,连玲玉开始深入对生命、对环境、对美的思考,将自己完全投入到环保事业中。

环保路上并非一帆风顺

艺术设计能抵御垃圾过剩吗,能创造一个可循环的未来吗?

连玲玉的回答是“能”,只要参加的人够多,创造的机会够多。

2005年,连玲玉组织成立了台北市环保再生创意协会,吸引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志愿者加入,大家利用废旧的物品改造成艺术品,通过举办公益活动宣传环保美学。

办公益活动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为了筹办公益活动,连玲玉将自己的珠宝义卖。在举办“用爱拯救地球”演唱会时,连玲玉和志愿者们决定采用垃圾换票的形式,虽然短短两个月便送出去了1.2万张演唱会门票,但整场演唱会办下来仍有资金空缺,连玲玉和先生商量过后,决定自掏腰包。

“有的时候我会带着孩子一起去做活动。记得有年春节,天气很冷,我们一连忙了几天,回程时,当时还在读初中的大儿子当着全家人的面,称我是‘全世界最自私的妈妈’。”连玲玉说,“当时心痛的感觉一下子漫过头顶,我不知如何向孩子解释,一时间什么也说不出来,好像我对环保的关注超过了家人,可那绝不是我的初衷。”

连玲玉的作品“环保娃娃”曾收到联合国的邀请去参展,但是对于她自己而言,如果最亲密的人都无法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那这一切莫非只是一场徒劳?

后来,儿子在学校的美术课上听老师介绍世界著名环保艺术作品时,一眼便认出这是妈妈的作品。渐渐地,儿子开始理解那些精美手工艺品背后的意义。

坚持+创意+宣教=让环境变得更好

跨过海峡,定居南京,穿越长江,来到江北。

2011年,连玲玉受邀从台湾来南京参加“绿宝藏”垃圾分类教育展,“这是我与这座古老又时尚的城市第一次见面。”连玲玉表示,来到南京之后就爱上了这座城市,后来,她决定干脆定居于此,长住下去。

在江北新区1934文化产业园,连玲玉开设了连星环保美学实践基地,这是一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

“此前,我们开展了‘环保美学千家万户行’公益创投项目,希望将环保的美学理念带进每个社区,而这个基地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打造的。地点在变,形式在变,但‘用行动做环保,用创意爱地球’的环保理念始终未变。”连玲玉依托连星环保美学实践基地,举办了环保美学DIY创作体验、垃圾分类科普教育等多项活动。

走入基地的中心场馆,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艺术品,它们展现出别出心裁的创意以及工业和自然相融相恰的美感。

“我们的工业化生产产生了过多物质,很大一部分变成了垃圾。垃圾不应该再让大自然去买单,只要开动脑筋,我们便可以赋予它们意义。”

颜色各异的花卉是由包装盒、废旧贺卡、一次性雨衣、枯树枝所制成;一些版画是将不同材质的废纸、一次性筷子、塑料制品拼接在一起;墙上时钟四周的装饰物品是对半切的蛋壳;元宵节的手提灯笼的主体是一个普通的纸杯。连玲玉还利用自己多年服装设计经验,将废旧的磁带制作成一款别具匠心的黑色长裙;甚至废弃的通风管在通过妙手改造之后,都散发出独特的蒸汽朋克气息。

在展示区,洛可可风格的华丽通过蛋壳、贝壳的搭配呈现出来,部分画作利用不同品种的废纸混搭出了印象派的气氛,同时现场也有不少利用解构、拼贴等手法创作出的后现代意味浓厚的装置艺术。

而在此之前,这些都是被丢弃的垃圾。

“适逢南京近几年在推广垃圾分类,我觉得让垃圾分类的环保理念形成集体意识太重要了。”连玲玉说,“通过艺术的创作,我想让更多人明白,脏脏臭臭的垃圾也有变好的潜力。而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应具备这样的生活智慧,把垃圾变成好用的生活资源。通过这个过程,物质在做‘减法’,我们的意识和创造力在做‘加法’,这种爱物惜物其实是对地球、对自然的保护。”

“生活垃圾丢之前想三分钟,它还有没有可回收利用的价值。我想把这样的种子播撒到更多人、更多孩子的心里去。”不论是在台北,还是在南京,在环保之路上走了二十多年的连玲玉用长年累月的坚持感染了许多人,他们携手并进,一同用想象力、创造力让垃圾有了新的生命,并以此去努力塑造一个更美的世界。

新区融媒体中心 顾杨乐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分享文章分享

© 2022 新江北报
南京江风楚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2033743号-1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118.195.242.119/Content/weixinlogo.png
新江北报
http://118.195.242.119/content/2023-03/03/002108.html
新江北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