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新江北报

2023年03月03日
特别策划
上一版 下一版

关爱听障群体 共享美好“声”活

2023/3/3

春风飒飒,啼鸟关关,流水潺潺……大自然丰富动听的声音,让人们感受到世间的美好。但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从出生起世界就是静默的,“看得到”却“听不见”。资料显示,我国听力障碍人士达2780万人,居各类残疾之首,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67%。3月3日是我国的第24个“全国爱耳日”。近日,残联、教育部等11部门决定联合开展“全国爱耳日”教育宣传活动,并公布今年爱耳日主题:科学爱耳护耳,实现主动健康。今天,跟随新江北报记者脚步,一起走进新区听障群体,倾听春天花开的声音。

全媒体记者 韩正莲

无障碍窗口:为听障群体提供零距离服务

听障残疾群体如何办理事务?如何在家门口获得帮助?记者走访了解到,江北新区市民中心专门为残疾群体设置了绿色无障碍窗口,一对一零距离服务残疾人士。为了让残障群体“少跑路”或“不跑路”,新区市民中心在受理办证过程中尤其注重证明材料的灵活处理,只要在主要材料齐全的情况下,即可先行受理办证,辅助材料允许申请人事后通过微信等传送方式进行补齐。

办理新证、到期换证、跨省通办、网上办理、等级变更,看似平凡的工作,却承载着残疾群众的希望。“残疾群众来一趟不容易,不能让他们白跑路。”这句朴实的话语是市民中心窗口工作人员经常说的,他们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着这句承诺。

作为集城市展示、公共服务、市民活动功能为一体的江北新区“城市客厅”,江北新区市民中心以人工智能、信息化和大数据为支撑,打造了“自助服务”、“互联网政务”及“实体政务大厅”相结合的智慧政务服务新模式。为实现政务服务“最小颗粒化”,中心特别为残疾群体设置了轮椅、专座、医药箱,老花镜、除颤仪、免费打印复印便利化服务也一应俱全,同时联合相关部门开展送证上门等贴心服务,对残疾人、行动不便、孤寡老人等困难群体实行上门办理,实现服务零距离。

“有态度、有速度、有温度!”在“有爱无碍,与爱同行”的“机构开放日”活动现场,戴着助听器的残疾居民黄大爷全程无障碍参观了市民中心各个服务大厅和江北新区规划展览馆,感受到中心科技化建设水平以及全方位、全事项、全流程的优质高效服务,不禁感慨道:“新区无障碍窗口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真好,对残障群体各方面做得都很周到,服务项目也可以说是无死角、全覆盖!”

手语服务门诊:全程护航听障患者就医

“我的颈肩发炎了,抬不起来,拎比较重的东西,就不太拎得动……”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手语志愿者陈鑫的手指正不停变换位置,不时点头示意,帮助听障患者将病症描述给医生。陈鑫来自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是全国首位00后持证手语翻译,长期致力于为听障群体与社会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就医对平常人而言再普通不过,可对听障患者来说并非易事,更需要医护人员加倍的耐心和细致的关怀。去年5月20日,江北新区手语医疗互助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并开通了线上线下手语医疗预约功能,手语翻译志愿者进驻医院门诊,从引导挂号、陪伴看诊、到翻译医嘱,为听障人士就医提供一站式服务全程“护航”,开启了无障碍“手语”就医绿色通道,大大破解了特殊群体就医难、看病难的问题。

“以前看病最怕的是和医生沟通,有时候只能靠手势比划,我比划得对方不理解,医生的话我又听不见,常常急出一头汗。”听障患者对新区提供的手语志愿服务打心底感到欣慰,“现在有了手语志愿者帮忙,就医比以前流畅方便了许多。”

“通过手语翻译,能让医生准确判断他的病情,患者也更能参与到诊疗方案中安心地接受后续治疗。”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党委副书记庄冬云表示,对于听障患者的难处,他们看在眼里同样感同身受,近年来医院持续推进助残导诊服务,配备手语翻译对化解听障人士就医难颇见成效。

记者了解到,新区以手语医疗互助服务平台为依托,将手语医疗互助服务将延伸至各个街道,每周由志愿者进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让听障群体更方便接受有效的医疗救助服务,同时开拓助残服务项目和服务对象,为更多残障群体传递爱的温度。

残疾人之家:助力听障群体“无障碍就业”

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就业面临的困难比普通人更多。在顶上街道太阳花残疾人之家,300平米不到的空间里,文化活动教室、残疾人就业外挂车间、康复训练室、休息室等一应俱全,很多残障人士在这里找到了就业岗位。

创办人朱军林是一名“80后”,4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造成肢体重度残疾。18岁从职业学校毕业后,有着持续半年坐着轮椅找工作却四处碰壁的经历,这让她下定决心自主创业,同时帮助更多和自己一样的残疾人就业。2013年,朱军林拿出所有积蓄创办了助残服务机构“太阳花残疾人之家”。几年来,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朱军林创立了洗车中心、菜鸟驿站,引进多项残疾人辅助性就业项目,并根据残疾群体不同需求和自身特长,积极推荐适合的就业岗位,累计帮助近千名残疾人灵活就业,其中不乏听障人士。

“感谢残联和太阳花残疾人之家为我们牵线搭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来自大厂街道的听障人士吴女士就是其中一位受益者。去年4月,吴女士在新区聋协主席沈朝春和太阳花之家社工的陪同下,来到位于卸甲甸的南京新启源自动化仪表厂参与就业面试。该企业长期为太阳花实施就业援助,为残疾群体提供福利岗位。残疾人之家志愿者们全程倾情担任手语翻译工作,最终吴女士顺利入职,目前在仪表厂从事金属丝焊接工作,每月收入2300多元,吴女士非常满足:“从没想到我能和正常人一样参加工作,公司领导、同事都对我很关心,像家人一样。”

家门口“上班”、就近康复训练、免费学习培训……近年来,新区残联和各街道充分发挥“残疾人之家”功能,探索推进残疾人就业创业新路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安排残疾人就业,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不断拓展残疾人就业面,以就业帮扶、技能培训等活动为契机,积极搭建服务平台,让包括听障人士在内的残疾群体走出家门,走上工作岗位,共享美好“声”活。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分享文章分享

© 2022 新江北报
南京江风楚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2033743号-1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118.195.242.119/Content/weixinlogo.png
新江北报
http://118.195.242.119/content/2023-03/03/002110.html
新江北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