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新江北报

2023年03月07日
产经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新材料科技园 探索高质量建设世界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路径

2023/3/7

本报讯 2月28日,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建设世界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高峰论坛圆满落幕,新材料科技园党工委书记、管办主任陈建宁在会上作了题为“高质量建设世界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路径探索”的精彩分享。让我们一起回顾下这场干货满满的发言。

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位于南京市长江北岸,由成立于2001年的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发展而来,是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的中国第二家重点石油化工基地、南京市唯一以发展现代化工为主的专业园区、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的重要先进制造业转型发展示范区。

科技园整体发展情况

借鉴世界级化工基地建设经验,围绕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始终践行产业发展、公用工程、商贸物流、环保安全、管理服务“五个一体化”的开发理念,经过20余年发展,形成以下特点:

发展水平保持前列。科技园主导产业规模、项目集聚度与区域集约开发水平均位居全国同类园区前列,引领沿江和江苏省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在“2022高质量发展化工园区30强榜单”中蝉联全国第二,其中经济总量(产值)排名第一。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形成以石化、碳一两大产业链为主要支撑,新材料、生命健康产业为发展方向的现代产业体系,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特色鲜明、集聚度高。通过延链补链强链,逐步建成乙烯、芳烃、醋酸三大产品链和环氧及衍生物、醋酸及衍生物、高端专用化学品、合成材料、生命科学等五大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链企业占比达到85%以上。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积极推进人才创业、科技创新,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成国内同类园区中最早的科创板块——新材料国际创新社区,投用载体面积约37万平方米。

基础设施完整高效。科技园依托长江-12.5米深水岸线而建,拥有水路、铁路、公路、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区位交通优势突出。始终坚持公用设施一体化开发理念,建立集中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危废处置以及仓储物流等公用工程配套设施。

安全生产平稳有序。自建园以来,属地范围危化品领域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2020年获评全省化工集中区安全风险等级评估D类(较低风险),近两年在国务院安委办开展的全国53个危险化学品重点县安全生产综合指数评价中名列前茅。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首批入选全国绿色化工园区,顺利建成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和节水型工业园区。围绕“绿色发展创示范、生态环境再提升”目标,全面推动第二轮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打造“无异味园区”。

高质量建设世界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路径思考

科技园将按照“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管理高效、产业协同、集群发展”的原则,深入对标德国路德维希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设世界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聚焦以下五个方面:

明晰定位、突出特色,全面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要围绕打造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高地和生命健康高端智造产业高地的目标,立足科技园产业最具特色优势的领域和环节,科学延链补链强链,大力推进高端化工产业链条式增长、集群化壮大。高站位谋划产业布局,注重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合理转移和淘汰不适合园区发展的低效低端产业。重点规划新材料产业和生命健康产业两大类项目。

创新驱动、产才融合,不断激活科技创新动力源。把创新驱动战略置于发展重中之重的地位,对标新时代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推进高端人才集聚,扩大人才开放合作,大力吸引、集聚国内外知名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高端企业和人才。二是突出创新体系建设,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三是提升载体服务功能,充分利用新材料国际创新社区等科创载体,为新兴产业培育提供有力支撑。

立足当前、谋求长远,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坚决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严把化工项目准入门槛;借“双碳”机遇,倒逼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基础化工向高端产业延伸;坚持“源头减量”,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替代,不断降低化石能源使用比重;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节能技改项目实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主导产业链的整体质效提升、节能减排;着力提升系统治污水平,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标本兼治、防控风险,筑牢安全和谐稳定防护墙。要进一步履行属地管理责任、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切实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个人;加大安全环保投入,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五位一体”平台建设,切实提升园区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完善封闭化管理,对进出园区人员和车辆实施高效管控;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竞逐“智改数转”新赛道,促进数字经济与现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深化改革、创新政策,营造最优营商环境软实力。将持续对标先进、找准差距,充分发挥营商环境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加快打造全国最优的营商环境示范园区。一是保障优质项目落地,进一步强化全员服务联系和“一对一”跟踪服务机制,全力提升项目报批便利化水平。二是提供精准政策扶持,优化、实化、细化政策供给,优化龙头企业及中小微企业扶持发展政策,持续实施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三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公用工程配套、仓储物流、装置维保、人才培训、科技研发、金融服务等相关生产服务性产业,提高整体配套服务能力。

通讯员 申小玉 王雨雯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扬子石化:春“锋”暖三月 青春别样“红”
分享到
分享文章分享

© 2022 新江北报
南京江风楚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2033743号-1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118.195.242.119/Content/weixinlogo.png
新江北报
http://118.195.242.119/content/2023-03/07/002140.html
新江北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