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新江北报

2023年03月07日
特别策划
上一版 下一版

“三八”妇女节,致敬“她力量”

2023/3/7

现代社会,女性的身份越来越多元丰富,母亲、妻子、女儿、职场达人……她们既能果敢坚毅,也能温柔如水。更为重要的是,不论哪一种身份和姿态,女性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她”力量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女性,正在不同领域闪耀着属于自己的光芒。

在第113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她们”,倾听“她智慧”一睹“她力量”。

张灵芝:用“小身板”守护居民“大健康”

今年已经是盘城社区卫生院张灵芝工作的第31个年头了。身为全科医生,张灵芝不但要负责内科,还要兼顾其他科室。疫情爆发时,下乡问诊时....只要有需要医生的地方,总是能看见张灵芝忙碌不已的身影。数十年来,她坚持奋战在一线,用自己小小的身板为基层患者撑起一片天。

1992年,张灵芝21岁,就像大多数同龄人一样,那一年她走出医学院的校门,按部就班的来到单位报到,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医生。“基层医生,难当啊!”是家人听见张灵芝岗位的第一反应。

的确,她的日常工作不仅仅是在门诊坐诊看病,还包括一些关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她时常走街串巷,上门为辖区内的居民服务。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并按时定期随访;下乡为重点人群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开展社区门诊胰岛素治疗服务....细致繁琐到令人头疼的工作,却是张灵芝早就习惯的日常。

“喂您好,请问你家怎么走呀?”夜里十点,张灵芝接到居民紧急打来的电话,下一秒,身旁被铃声吵醒的丈夫就看见她已经起身在穿衣服了。盘城社区人口多,老人、小孩更是占比基数大,作为社区医院的医生,张灵芝总记挂着这些特殊居民,为此她的手机常年保持24小时开机。面对家人曾经的不解,她表示:“我得去看看,万一真有什么严重的紧急情况,说不定我能帮大忙呢!”

“说不定我能帮上忙”是张灵芝的口头禅,也是她不懈工作的动力。对于她来说,只要自己的辛勤能够缓解病人的一丝痛苦,消除一个不确定的可能,那所有的努力都充满了价值。

十年前,有位社区居民因为上腹痛来到医院,他称自己胃疼,要求输液。据病人自述,他此前不久刚在其他医院做过心肌酶、心电图等检查,没有病症。但张灵芝却在接诊后判断:患者绝非简单的胃疼。在张灵芝的坚持和专业耐心的劝说下,该患者强忍不满又做了一次检查,这次结果显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那次要不是张医生,我可能小命都没喽!”若干年过去,该居民每每提到这事依旧感慨不已,但在张灵芝看来,这只是她从医生涯中一件寻常之事罢了。

当好基层“守门人”,织牢健康“防护网”。张灵芝三十余年来的所做的工作被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些年她先后获得”“浦口区卫生局先进个人”、“江北新区医疗卫生先进工作者”、“盘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优秀党员”、“江苏省基层卫生骨干人才”等荣誉称号。

面对肯定,张灵芝表示:“我的工作很平凡,就是守护大家的健康啊。”说完,她微微一笑,继续坐在电脑前整理居民的健康资料。

宋姗姗:用女性力量助女性活得更精彩

穿上轻便的运动鞋,佩戴上亮闪闪的耳环,在三月温软的春风里,宋姗姗又领着她的“姐妹团”走在了看望残疾儿童的路上。

现年三十出头的她,是路西社区“妈咪家”家庭服务中心的掌舵人。身为女性,身为妈妈,宋姗姗将自己的愿景融入了“妈咪家”的规划:围绕女性,联结家庭,服务社区,精准落实创业就业政策扶持,依托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为女性提供创业就业机会与平台,促进全职妈妈实现创业和灵活就业。

而宋姗姗的故事,要从一次女性互助说起。2015年,分娩前后的宋姗姗自学完了市面上能找到的所有母婴方面的书籍,再加上自身经验,几乎成了半个“育儿专家”。因此,当她听说小区里新手宝妈有育儿方面的困难,立马热心地表示可以上门援助对方。正是这次经历,让她意识到有多少“姐妹”在饱受生育之苦,也让她下定决心“把自己的育儿经分享出来,帮扶更多的姐妹。”说干就干,行动派的宋姗姗考了大大小小几十个母婴方面的证书,又游历全国,学习其他母婴机构的先进经验。2019年,时机终于成熟,宋姗姗在妇联和政府的帮助下,打造了沿江街道路西社区共享创业小屋,创建了“妈咪家”品牌。

“有什么育儿问题,你到‘妈咪家’问问呗。”在帮助过不知道多少个宝妈后,“妈咪家”在沿江街道的宝妈群中逐渐变得无人不晓。然而,创业的成功没能解决宋姗姗最新的苦恼:有些生完孩子的全职妈妈难觅工作,人也变得抑郁了;小区里有些年轻女孩大学毕业却没有工作……“如何能帮助这些姐妹解除困境”成了她在夜里辗转反侧的问题。

在宋姗姗的奔走忙碌下,一批困境妇女通过“妈妈家”的牵线搭桥成为了催乳师、产康师、母婴护理员、月嫂等;另有三个女大学生通过宋姗姗新搭建的美学平台获得了资金和美甲技术,成功实现了低成本创业。

“为女性赋能”在宋姗姗这里从不是一句空话。许多不同年龄段、不同赛道的女性都因为她的帮助实现了就业创业,获得了更多的收入,变得自信起来,而宋姗姗,也乐于把她们推向更广阔的的旷野。

不仅如此,从2020年起,宋姗姗还在继续扩大“妈妈家”的活动范畴。比如除了职业技能培训外,“妈妈家”还开展课程培训和丰富实用的交流活动,活动涵盖针对儿童“亲子早教”“四点半课堂”;针对女性的瑜伽课、烘焙课;针对老年人的免费义诊、肩颈理疗……同时,“妈妈家”吸纳辖区内有成衣制作、家政经验等技能的女性,组建一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为辖区居民群众提供各色便民服务。通过“妈妈家”这一综合服务平台,越来越多的妇女找到了自己的精彩,为社会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翻开宋姗姗的朋友圈,里面挂着这样一条微信签名:“愿为善小而为之,坚持之,传播之……把爱传出去”。这些年来,宋姗姗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22万张工单背后的“她力量”

“12345”政府服务热线,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群众,是听民声、解民忧的重要平台。一个电话就是一个诉求、一张工单,2022年,江北新区接收并派发工单共计22万余件,而每一个诉求成功解决的背后,都离不了新区“12345”业务管理科的这群姑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业务管理科,共同见证盛放中的“她”力量。

张琰:一颗心解万民忧

一个冬日的凌晨,一阵刺耳的铃声打破了寂静,新区“12345”政务热线工作人员张琰接到市“12345”的电话:“在新华路与健民路的十字路口有个窨井盖缺失,需要立即解决。”张琰放下电话后,立马联系建设局分管领导,并第一时间赶到事发地点,与市政所工作人员一同逐一排查窨井,并促成问题解决。当天上午,热线中心就收到了举报人王先生的表扬工单:“没想到这么快就解决了,为‘12345’和工作人员点赞!”

张琰从事“12345”热线工作十三年,累计处理工单15万余件,曾多次获得南京市委、市政府表彰。她认真对待群众的每一次诉求,积极做好每一件工作。由于“12345”工作处于解决群众诉求的一线,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遭到群众误解的情况更是数不胜数,即便是一向沉着冷静的张琰也有委屈、沮丧的时候。

“你们真没用,什么也做不了,到现在也没解决问题!‘12345’能做什么?”面对热线中心的回访,吴女士在电话里破口大骂。原来吴女土建议草芳社区泰亿步行街菜场附近做成网状围墙,张琰将吴女士的建议转派相关部门并被采纳,但在热线中心回访时,由于没有看到此处动工的迹象,吴女士对热线的办事能力产生了质疑,张琰顿时心生委屈,但一想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张琰心情平复了许多,她心平气和、耐心细致的向吴女士解释。吴女士的情绪稳定后,对热线的工作表示理解,对张琰的服务态度更是非常满意。

葛其云:一把尺量百般事

新区“12345”每天都会收到四五百张工单,每一件工单都要经过分析、理解、研判之后,确定责任单位,其中会有很多“无主工单”,当问题和诉求位于多部门职权的交叉点和盲点,到底该由谁负责、谁解决?

“我在退单协调组,通常这些疑难工单最终都会来到我的手上。”负责退单协调的葛其云此时就承担起了“判官”的角色。怎么解决?翻规章制度、翻会议文件,找条例、找出处,找白纸黑字的证据,将处于盲点的问题划归到负责单位!

一张工单最长的交办期为5天,遇到此类疑难工单,单研判就能占到三四天。“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我们的工作就是上传下达,很轻松,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葛其云叹息道。而更难的则是要做到有理有据、一以贯之。“这个工作就是要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不能自相矛盾,也不可能说随便派发一个单位。” 葛其云的日常工作就是在这把尺子上为每个工单找到相对应的刻度,“不能说每一张工单派发得都正确,但起码每一张我们都有充分的派发理由。”

为了让复杂工单件件有着落,群众诉求条条有回应,葛其云每天都埋头在工位上接打电话、查找文件、协调工单,生气、焦躁是常态,但是一拿起电话,葛其云便会收起所有的情绪,以严谨、耐心、温和面对电话那头的质疑。

繁忙的工作让三十多岁的葛其云添了不少白发,每年的体检表也成了她最怕看到的文件:“工作压力大,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现在连我家娃子都知道了‘工单’。”葛其云无奈地说。但看到一张张表扬工单,听到一句句感谢的话语时,葛其云打心底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12345”热线是党委政府面向群众的“总客服”,也是感知社情民意的“晴雨表”、解决群众诉求的“主渠道”。在新区“12345”的前沿岗位上,不只有张琰、葛其云,还有十余名女同志,她们始终任劳任怨。疫情期间,面对骤然激增的“12345”热线工单,她们连续几个月奋战在岗位上,值班值守,及时处置疫情类工单,确保群众诉求及时回应,并同步做好数据统计、诉求分析、报表汇总、疫情总结等工作。因长时间加班加点,部分同志的手腕、颈椎、腰椎出现了不适,但在简单处置后依旧坚守岗位,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

用满腔真情为民解忧,在工作岗位上绽放青春芳华,她们的故事,是四季流转里最动人的乐章。

全媒体记者 张玉莲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分享文章分享

© 2022 新江北报
南京江风楚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2033743号-1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118.195.242.119/Content/weixinlogo.png
新江北报
http://118.195.242.119/content/2023-03/07/002159.html
新江北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