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刻出万千世界 ——访江北核雕传承人徐华亮
2023/3/14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在明代文学家魏学洢所作的《核舟记》中,“奇巧人”精湛的核雕技术令人惊叹不已。而在江北新区,也有这么一位“核雕能人”,他的微雕作品,于方寸之间展现大千世界,桃核、橄榄等寻常果核,经过他的一双巧手能够摇身一变,成为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访江北核雕的非遗传承人徐华亮,共同领略这门用刀尖刻出奇巧的技艺。
全媒体记者 郑思捷
毫厘之间,小刀尖刻出大乾坤
“核雕啊,是以植物果核为材料的雕刻艺术。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历史久远,早期由图腾文化发展演变而来,到了宋代制作工具水平进一步提高,工艺的精细度和产品的精美度得到极大提升。”初到徐华亮南京江北的工作室,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意趣的世界,伴随悠悠的介绍声在耳边响起,时间都慢了。
拿起几枚出自徐华亮之手的核雕仔细把玩,有一种“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的惊叹,除了核雕本身巧借自然的精妙绝伦外,更是因为作品题材不拘一格,所塑造之意境万干,山水、人物,园林等世间百态尽在其中,在方寸间蕴含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东方哲学。对于核雕,徐华亮有自己的见解:“寻常细微之物,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珍藏于有限之中。懂得见微知著的人才能真正打开这个世界的门。”
一盏小巧的台灯,一方半米左右的工作台,和十几把精细程度不一的刀具,就是徐华亮创造出一个微缩世界的全部工具,他说:“每次投入到雕刻里,外界怎么样,我就全不知道了。”这话并非夸大,而是陈述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以乌橄榄为原材料的核雕外壳非常脆薄,大部分核壁仅有3-5mm,雕刻起来极其考验工艺,稍不留神核面就会裂开。
埋首,握刀,凝神于眼前不过几厘米的平方,徐华亮经常一保持一个姿势就是一天,面对酸痛的颈椎,僵硬的手指,他毫无怨言:“核雕说到底在工艺上就两个字—精致!无论是用料、表现手法、创作设计上都力求精益求精,好的核雕作品应该尽量保持原核的本来特色,精而不过、巧而不俗、细而不僵、简而不繁,这就需要雕刻师用心思索,在创作时细细规划。”
开拓创新,发展出“青年派”核雕风格
作为南北文化交汇,商旅往来的聚集区,江北新区人杰地灵,手工技艺长盛不衰,据考证,江北核雕可以追溯到三百年前明末时期,躲避时乱的核雕艺人隐居到老山脚下,核雕技艺也就在东门古镇里生根。
徐氏家族世代从事木制工艺生产,尤其擅长竹木雕刻,以家具摆件、文玩小品而享誉周边。徐华亮生长在这样的工艺世家中,自幼耳濡目染、酷爱精雕细刻,后又转益多师,博采众家之长,探索江北核雕技艺的创新和突破。他表示,“在从事核雕数年时间中,我发现:喜好核雕的大多都是年长者。如何让年轻人也感受到核雕魅力,成了我苦苦思考的问题。”
为了开拓创新,徐华亮紧随时代步伐,在传统核雕技艺的基础上加以改良。他先是融入了海派玉雕的元素,以透视学和人体解剖学为基础雕刻作品,又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加入了更多的现代特色,逐渐发展出“青年派”的核雕风格。
据徐华亮自述,题材新颖、构图巧妙是他从海派风格中吸收的、最重要的两个特点。此外,他还继承了苏工核雕“须派”的表现手法,传承了以阳刻、圆雕为主的艺术模式,将人与物以写实的方法加以处理:“基于橄榄原材料形状所限,我习惯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人与物的结合,作品大都以海派雕工为基本实质,赋以苏工的传统美学观点,同时点缀上具有现代感、时代感的新兴元素。”
感人心者,必先乎于情。谈到对自己作品最满意的地方,徐华亮表示,是充沛灵气,他说:“有感情的艺术品才是上佳的艺术品,否则就是死木。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应该注入自己的情感,使作品散发灵性。”
由于作品造型生动、手法独特、刀工隽秀,线条清晰流畅,徐华亮在雕刻界逐渐打出了自己的名堂,而他创作的以“财神、弥勒、童子”为主题的“喜庆”系列,不仅在市场上广受好评,更是多次在国内外赛事中荣获殊荣。
包容开放,才是非遗的内核
“现在机器也能做雕刻了,你会不会有压力啊?”不知从何时开始,这成了徐华亮最常听见的问题之一。的确,现代科技给雕刻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手段,例如电钻和机械雕工,甚至3D打印,它们不但大幅提高了雕刻效率,还降低了成本。面对核雕行业的巨大冲击,徐华亮却淡定异常:“如果科技能够解决一些棘手问题,为什么不用呢?比如用电子机打坚硬的初胚,确实省力很多。”
徐华亮不怕冲击的自信正是来源于自身的不断进取:“我所追求的是把核雕作品提档升级,刻画出简约大气的作品。要达成这个,光靠单纯的模仿是不可取的,只有不断汲取新知识,和大家一起切磋琢磨,才能创作出精品佳作。”他告诉记者,自己一有时间就会去逛书店,即使一本书中只有一幅值得学习的图纸,他也会将整本书买下,带回家仔细揣摩。
不仅如此,在徐华亮这里,手工与科技,并非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关系。他认为,包容开放是手艺人应该有的特质:“核雕作为传统技艺,虽然本身做工精巧,但是其风格依然在寻求着更大的突破,这需要传统的核雕产业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艺,更需要核雕艺人要有不断求新求变的探索精神,要有对外来文化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心态。”
近些年来,随着核雕市场的繁荣,作品受欢迎度的提升,徐华亮个人名气不断增长,有许多慕名而来的人找他学艺。而徐华亮全都倾囊相授,从不保留,他立志要把核雕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上核雕艺术。他笑称,百家争鸣才会引起核雕者在技能上的推陈出新,江北核雕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