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家陡门觅踪影
2023/4/14
□ 江北新区/徐少有
相传,明代永乐年间,当地有一车姓大户在外经商有方,家产颇丰,最早在此建楼,因有高大的楼门——名家楼门,故名为“车家楼门”。时光荏苒,车家楼门早已荡然无存。“楼”讹传为“陡”,这便是“车家陡门”的由来。
踏着春的旋律,迈着轻盈的步履,漫步车家陡门,走走停停,看看路为琴弦谱新曲,望望荷塘碧玉般的景致,感受乡间的泥土气息,领略车家陡门两岸绿意盎然的水乡风情。走近观澜河畔,白墙黛瓦,旧时“小桥流水人家”的气韵依稀可见。大雁飞过滁河湾,此时王家渡的河水如绸缎一般,汩汩地穿过宁静的村庄,呈现“S”形的滁河湾故道,尽展连绵起伏的波浪,自南向北,形成一个贯通的滁河湾水系,在这里汇合成以静制动的自然生态系统。此时此刻,我泛一叶扁舟,行依绿水,短棹晚烟,渡于车家陡门旁的大河,嗅着空气中弥漫着的一股股水汽,顿觉生命勃发的旺盛力。
再沿着车家陡门一路前行,桂花树苍翠,百鸟啁啾不绝于耳,吸引我一步步走进车家陡门深处,又一幕场景令我浮想联翩,思绪在时光的定格中瞬间幽情凝固。倚在车家老宅的花木躺椅上,我凝视柔美的阳光流转在茶壶中,渐渐地浮现起那个春日的下午,阳光透过窗棂投射出斑驳的光影,伴着清风徐来,飘溢着阵阵幽幽的茶香。那时外婆笑眯眯地看着我,我凝眸着外婆,这眼神分明是一种心领神会,化作一缕缕爱的情思在生命的足音中绵绵不绝,心随爱动,于是就这样沐浴在这春和景明的阳光里,品茗在这花茶中……
其实,车氏人家岂止于有浓淡相宜的茶香,更有书香溢满生命的阳光!据地方志记载,直到民国时期,这里依然是私塾的集中地,有“小书乡”之称。车姓大户以“乐善好施,造福乡里”为传世家训,代代出资帮助地方疏浚河道、开辟荒田,赢得了当地百姓的赞扬和爱戴。到了嘉靖年间,车家有意将私家花园献予地方扩建为公学,但经过丈量可能占用周围百姓田地,车家不忍,准备作罢,不料周围乡亲闻得消息,主动将自家田地退后三尺,让予车家扩建。车家闻讯大喜,于是车家出资,百姓出力,在车家私花园的原址上建起了地方公学,名曰“三尺堂”。从此读书致仕在当地蔚然成风,至今仍传为佳话。
如今经过几年经营的王家渡民宿就在当年由车姓大户和百姓共同兴建的公学旧址之上。这里依村傍水、环境优雅,亭台楼阁、窗明几净,游客闲来可垂钓品茗,放松身心,静下心来凭栏远眺,隐约仍有阵阵孩童诵读之声入耳。
正如梁实秋先生在《雅舍》中所说:“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客家似家家似寄,其实似家似寄。车家至今仍传扬着优良的家风家训乃至书香的文脉。如此美妙之地,今日亦为我所有,这与梁实秋先生之妙语,不是如出一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