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区“时间银行”怎么做……
2023/4/14
本报讯 “像这样先拍摄一段‘家门口的春天’的视频,再下载剪辑软件,把用不到的地方剪掉、需要用的保留,然后配上字幕和音乐——别忘了在发布时加上‘#’号、带上话题,就会有更多人关注了……”最近,江北新区泰山街道津浦社区志愿者古玉萍走进62岁的徐冕家中,用一个小时教她学会用智能手机拍摄和分享短视频。
看着新发布的短视频收获不少关注,远在外地的家中小辈也纷纷点赞留言,徐冕开心得像个孩子,“就像给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
值得一提的是,获得服务的这一个小时,是徐冕自己“挣”来的。
打开她手机上“我的南京”APP,点进“时间银行”一栏,就能清楚看到徐冕所有的“银行流水”:2021年6月23日,存入第一笔养老志愿服务时间0.5小时,7月6日存入第二笔……截至2022年6月26日,共存入27笔、累计24小时。
江北新区现有户籍人口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有13万。为深入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大力发展互助养老和志愿服务,从2019年开始,江北新区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建设,推行“60后”帮扶“80后”互助养老模式,鼓励和引导低龄老人、年轻人等加入养老志愿服务队伍。目前,新区“时间银行”已注册志愿者4900余人,服务对象4900余位,完成服务订单4万余个,存储时间超2.9万小时。
2021年的一天,工作人员上门招募“时间银行”志愿者,鼓励“低龄存时间、高龄取服务”。刚退休的徐冕想着谁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那天,趁自己年龄还不算大,正是“老有所为”的时候,便积极报名参加,为周边老人提供服务。
徐冕说,要成为一名“时间银行”志愿者不容易,要先后经过自主报名、资格审核、线上学习、统一考试等几个环节。注册成功后,就像网约车平台一样,由系统给志愿者们就近“派单”,志愿者自己根据实际情况“接单”。每次志愿服务前后都要“打卡”,后台自动“存入”相应时间。
“比较多的单子是给高龄空巢老人送餐、买菜、买药、陪同看病。”徐冕说,因为从事过服务行业、管理岗位,平台也会安排一些心理疏导方面的工作,例如和老人聊聊天、解解闷等。这在徐冕看来,很多都是举手之劳,“出门买个菜,顺手给邻居也买好;去趟社区的银发餐厅,给老人端个菜回来。这些占用不了多少时间,心里却特有成就感。”
为进一步完善“时间银行”体系建设,2022年12月,江北新区管理委员会印发《江北新区关于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时间银行”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一方面夯实基础建设,对新区80周岁及以上空巢独居老年人、60-79周岁低保家庭中失能半失能空巢独居老年人、农村留守老年人进行摸排,做到政策宣讲到位,有注册意愿的实现“应注尽注”;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志愿者团体建设,组建全市首支“时间银行”夕阳智库,通过将行业领域人才转化为“时间银行”志愿者,补充建立一支数量充足、技术过硬的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建成覆盖全区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发展领域的公益生态圈。
“我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现在,徐冕更有积极性了,“等我把新本领学好了,再去教高龄老人。”
通讯员 李旭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