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芦古刹钟声
2023/7/7
□江北新区/王德宝
长芦古寺始建于梁武帝萧普通年间(520—527),晚唐诗人杜牧在《江南春》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描述南朝佛教之盛。长芦寺就是当时四百八十寺中著名的寺院之一。
千年风雨沧桑,长芦寺几度废兴,先后九毁十建。初建的长芦寺紧临江滨,由于这段长江水道很不稳定,江岸经常塌陷,使长芦寺建筑不断遭到破坏,只好易址重建。北宋天圣年初(1023—1032)年,曾大兴土木,重建寺院。凡费兵粮四万斛,及钱三十万缗,阅五年始建成,敕龙图学士李淑撰写碑文。王安石曾在《真州长芦寺经藏记》中称赞该寺收藏经典极为丰富:“长芦寺释智福者,为高屋建筑大轴两轮,而栖轨于两轮间,以藏五千四十八卷者。”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金兵占六合,寺院毁于战火。嘉定五年(1212),又一次大规模重建长芦寺,由“提举施宿奉旨召镇江甘露寺僧慧光主持营建”,建有寿室、圣文保秘阁、芝兰馆、苇江亭、石柳亭、达摩祖师殿等,其中寺内还仿照旧寺铸造万余斤重的铜钟,悬于钟楼,称之为“长芦晚钟”。据《六合县志》记载:“长芦晚钟”是“六合八景之一。”
2008年,由六合第二文化馆编撰的《长芦晚钟》顺利出版,江苏省文化馆研究员戴衍先生在该书的前言中指出:“这本书是南京市六合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重要收获,她将有助人们进一步加深对佛教的理解,丰富人们对六合的印象,同时也将对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长芦晚钟》收录了六合及周边地区流传的长芦、长芦寺及僧人有关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32个,介绍长芦寺主持和著名僧人22名,同时还收集整理了古代名人李白、王安石、苏轼、陆游等咏歌长芦的诗词和介绍长芦寺兴衰的文章100多篇,其中达摩一苇渡江来长芦的故事给人神秘感。2018年,《长芦晚钟》成功申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长芦古刹迁址重建,晚钟余音袅袅,悠久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