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庆春:把企业深深扎根故土
2023/7/28
文明浸润乡土。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这是新时代提出的崭新考题、面临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江北新区盘城街道新华社区持续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形成标杆效应,让文明之花处处绽放,文明新风润泽乡里。
初夏的阳光灿烂,照耀得盘城街道新华社区更显生机勃发。在位于该社区的南京天澳塑料制品厂车间内,自动上料机、取料机及机械手高速运转的“哒哒哒”声此起彼伏,工人们正在各自工序上紧张忙碌,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脚下是家乡肥沃的泥土,放眼广袤乡村,产业欣欣向荣,南京天澳塑料制品厂总经理陶庆春内心无比充实。今年51岁的陶庆春是盘城新华社区唐庄组人,上世纪90年代曾在当时盘城的乡镇企业长江塑料厂担任车间主任,但由于工厂经营不善,年纪轻轻时他不得不面临下岗的困境。
“那个年代的人不谈啥梦想、未来,只相信勤劳致富。”彼时的陶庆春并没有消沉,“虽然‘位子’没有了,但是技术没有丢。”积累了丰富生产经验的他,决定自己承包经营。1998年初,陶庆春敢为人先,贷了一笔当时认为是天文数字的款将工厂买下,成立南京天澳塑料制品厂,开启了一条充满艰辛、机遇和挑战的创业之路。
随着现代塑料工业的迅猛发展,从生产领域到衣食住行,塑料制品的应用已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创业初期,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陶庆春开发了服装领域的大檐帽模具,高质量完成产品试做后,得到了国内多家上游厂商的青睐,俘获了一批稳定客户,在市场竞争中站住了脚,并顺利把产品卖到全国各地,收获了自己创业的“第一桶金”。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新华人,能够在家乡创业兴业是我的心愿。”创业期间,陶庆春独自负责企业所有事务,从生产经营到业务拓展,他一个个跑、一家家问,并层层把关生产环节,以实力和市场认可的品质作为自己的招牌。经过多年耕耘积累,南京天澳塑料制品厂主营业务拓展到牙科耗材、生化类耗材、医用推车配件、制氧机配件和塑料注塑件等领域,并在关键技术领域不断去突破。
“部件越小,其精度越高,对技术要求也越高。”陶庆春介绍说,整个生产过程对于员工的技术要求较高,得益于员工都是专业领域的熟练工,自己也是生产管理出身,因此工厂的生产效率及技术水平都十分具有竞争力。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和规模的扩张,陶庆春的工厂规模也从最初的1000多平米扩大到3000平米,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村里的一批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并被培养成为行业内专业的技术型人才,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的蓬勃发展。
“随着新区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政府提供的便企服务和惠企政策都在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为了更好地将企业发展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凝聚社会力量,共同助力家乡建设,2017年,身为党员的陶庆春牵头成立了新华社区企业联合会,并联合街道商会发动地方爱心企业,在社区民生工程建设和公益慈善等方面倾力相助。发动辖区32家爱心企业开展敬老助困等志愿服务,捐款捐物10余万元;近30家企业在抢险救灾、急难险重工作中捐款捐物;10家企业联合捐资出力,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出谋划策……在陶庆春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反哺社会,形成了街道服务企业发展、企业发展回馈地方的良性循环。
“创业不必到远方,家乡一样铸辉煌。”多年来,陶庆春将企业深深扎根在家乡故土,发挥了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成为带领乡亲增收致富的“领头雁”和乡村振兴的“追梦人”。脚下的土地是解不了的乡愁,头顶的天空是望不尽的远方。陶庆春表示,愿意把毕生精力献给养育自己的土地,也希望能带动更多人,将蓬勃的青春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全媒体记者 韩正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