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投资37.6亿元 六合区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 暨重点项目开工和竣工投产活动成功举办
2023/9/15
本报讯 集中开工、竣工投产的项目16个,总投资37.6亿元。9月12日,六合区“强制造、壮实体”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暨重点项目开工和竣工投产活动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作为2023中国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六合专场系列活动之一,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产业赋能之举、项目建设之力,扬起六合高质量发展的远航风帆。市委台办主任贺承瑶、市投促局局长汪冬宁、市发改委二级巡视员徐卫华、市工信局副局长高千峻以及相关企业代表应邀出席活动。区委书记周勇出席活动并讲话,区委副书记、代区长董涵主持,区政协主席孙宇瑾参加。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项目是产业的支撑。当天,集中开工、竣工投产的项目共计16个,总投资37.6亿元。其中,“先进制程PCB数控钻孔机、成型机研发及产业化”“5G智慧路灯研发制造产业基地”“万洋众创城二期”等总投资额达16.6亿元的8个项目集中开工,“蓝深海绵城市”“补天智慧城市”“万洋众创城一期”等总投资额达21亿元的8个项目竣工投产。
周勇在讲话中指出,这些项目聚焦智能制造,为产业强区筑根基。智能制造装备及关联项目是六合聚力打造的先进制造业“3+1”主导产业之一,大量数控开工现场也是六合重点建设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聚区重要组成部分,六合将强化资源整合,推动强链补链延链,着力打造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这些项目聚焦科技创新,为产业转型增动能。六合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六合科技创新港,南航国际创新港一期开工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和产业化项目成功落户,必将为六合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壮大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今天的项目也必将成为六合构建现代化科创产业体系新的生力军。
这些项目聚焦功能配套,为产业生态添活力。当前,六合正在布局建设沿501省道科创产业带,以产业空间大联动塑造产城融合新生态。今天开竣工的项目,既有园区环境提升工程,也有高端商务酒店,还有生产性服务业、区域总部,必将为“501科创产业带”建设和六合产业生态发展加持助力。
作为开工项目代表,大量数控董事长王作京在发言时说,公司在六合发展这十六余载,深深感受到了区委区政府以及雄州街道对公司发展的全力支持和精心呵护,更加坚定了企业继续投资兴业的信心和决心。
竣工项目代表补天科技董事长李百胜表示,补天智慧城市项目于今年7月份完成主要楼层的精装修交付使用。该项目将融入六合科技创新港统一规划和发展战略,为六合科技创新港发展增光添彩。
活动期间,区发改委发布了六合区优化营商环境专题应用场景;六合科技创新港推进办发布了六合科技创新港建设成果;雄州街道发布了南京六合智能制造装备(数控机床)产业集聚区年度发展报告。
区领导李长征、李蓓、吕明亮参加。
通讯员 陆轩
新闻链接
强保障 优服务 奏响项目建设最强音
近年来,六合区始终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先导工程”,持续增强服务意识,全力破除制约项目建设的突出问题,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安商助企,深推“审批破冰”,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聚焦审批服务“限时快办”,精简审批流程,畅通审批通道,推进零材料、不见面审批,保持“不见面”审批100%覆盖率。
亲商暖企,推行“帮办代办”,提升项目推进“便利度”。聚焦要素保障“全程帮办”,全力推进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为企业提供“保姆式”帮办服务,从“有求必应”到“主动问需”,从“环节性指导”到“全流程打通”,在服务内容上做“加法”。
护商稳企,坚持“依法治理”,提高项目主体“满意度”。进一步完善建设工程“联合验收”机制;将“综研联检”和“信用监管”具体落实、“黑白名单”实际运用、“免罚轻处”合理执行等有机结合;全面实施市场监管领域“双随机、一公开”部门联合监管。
尊商重企,倡行“简约之道”,增强政务服务体贴度。实施容缺受理“一张清单”,已筛选出可容缺清单事项338项,拓宽容缺绿色通道;持续推行公共资源不见面交易达100%,进一步扩大市场主体材料“零提供”应用范围;区级政务服务事项下沉,实现区、街、社区三级政务服务系统“一网运行”,事项同标准办理。
六合科技创新港建设成果
两年多以来,我区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和高质量发展抓创新这根主线,进一步明确了以“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社会服务、人才引育‘四位一体’”为主的创新港功能定位,确定了总规划面积约12.69平方公里的“一港两片区”空间布局(“一港”为六合科技创新港,“两片区”为雄州片区、龙袍片区),创新性提出了“N+X”建设推进模式和“4个1同步落地”的项目建设要求。
六合科技创新港建设稳步推进,并取得一系列建设成果。我区陆续启动建设科创载体150多万平方米,形成了一条包括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和产业园区在内的“创新企业孵化链”。截至目前,六合科创园、六合科创中心、六合科技城、中南智谷一期、富尔登等载体已经建成投用,总建筑面积约80万平方米。自创新港建设启动以来,依托南航、南信大等优势创新资源,已累计集聚各类高端人才120余人,其中院士2人、国家级人才1人、省级人才8人及各类市级人才超20人。成功引入重大创新平台4家、央企校地联合实验室4个。围绕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特色主导产业,制定实施支持六合科技创新港过渡期项目落地的若干政策等文件,并按照“基金+产业”模式推动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创新港已累计引进江苏省先进复合材料技术与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南信大大学科技园等人才和产业化项目49个。
六合智能制造装备(数控机床)产业集聚区成效凸显
一年来,雄州街道聚力推进智能制造装备(数控机床)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雄州街道将依托代办服务模式,为企业无偿申请建设项目全方位、全流程、精准化代办服务。
园区发展空间取得突破。自去年10月以来,已经完成征地280亩,盘活低效用地390亩,正在报批土地320亩,调整约1000亩科研用地转为工业用地,为园区项目开工落地提供了空间保障。
园区整体环境不断优化。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目前已经完成丰原路、神冈路道路环境提升工程,今年正在启动大雅路、五一路的改造工程。
园区载体资源快速集聚。总投资6亿元,一期投资2.4亿元的总面积7.8万平方的数控机床高标准厂房经过近一年的建设,即将交付投入使用。
园区项目招引成效明显。一年来,园区企业由57家增长为现有的91家企业,形成模具、铸造、机加工、热处理、研磨、精密数控机床配套产业集群。
园区创新能力有效提升。与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高档数控机床及成套装备创新中心等专业创新中心对接,围绕机床智能化设计、机床整机技术、机床关键部件技术为数控机床产业集聚区提供创新驱动。
园区金融赋能取得进展。园区规模3亿元的高端装备产业基金,正在组建上报备案,将助力园区现有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