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圈前三季度生产总值3.76万亿 九市领导再聚首 共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蓝图
2023/12/19
本报讯 初雪降临,定格美好。2023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12月16日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召开。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也是《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值此岁末,各成员城市再聚首,总结当下、谋划未来,正当其时、意义重大。
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市长陈之常,马鞍山市委书记袁方、市长葛斌,镇江市市长徐曙海,芜湖市副市长朱的娥,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市长潘国强,滁州市市长吴劲,淮安市委书记史志军、市长顾坤,宣城市委书记李中、市长何淳宽,常州市副市长蒋鹏举和溧阳、金坛有关领导,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康、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汪毅出席。
共聚一堂
南京市、镇江市、扬州市、淮安市,马鞍山市、滁州市、芜湖市、宣城市,常州市金坛区、溧阳市——作为全国都市圈先行者,南京都市圈在各成员城市的共商共建中已走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21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南京都市圈成为首个获得国家层面批复的跨省域都市圈。2022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上,南京都市圈建设办公室正式成立,综合协调、规划协同、科创产业、公共服务4个工作部实现实体化集中办公。
今年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上,南京都市圈建设办公室首先给出南京都市圈工作推进“大数据”:2022年,都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4.0%。今年前三季度,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3.76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4.1%,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南京都市圈力量。
蓬勃发展的数字背后是一项项工作的扎实推进。据介绍,去年党政联席会议以来,都市圈各成员城市——
健全工作联动机制 凝聚协同发展合力
都市圈各成员城市、17个专委会及相关部门抓实推动各领域工作,累计举办相关活动超100场次,工作协同力度进一步提升。宁滁、宁淮结对合作帮扶工作深入推进,宁滁皖北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揭牌成立,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加快建设。
加速资源要素整合 促进产业创新发展
紫金山实验室发布“全球首个广域确定性网络系统”等4项重大创新成果:国家“东数西算”工程芜湖数据中心集群启动建设;成功举办南京都市圈创新合作大会,上线运行都市圈创新生态图谱,促进各类科创资源优化集聚;开展都市圈创新挑战季活动(金坛),发布“揭榜挂帅”项目1200余项,合力攻坚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企业供需精准对接,开展精品钢供应链对接、南京都市圈汽车巡展暨宁滁汽车产业链供需对接等专场活动。编制南京都市圈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推动产业错位布局、特色化发展。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交通互联水平
轨道上的都市圈加速形成,南沿江铁路建成通车,北沿江铁路、宁淮铁路、宁芜铁路扩能改造工程以及宁扬、宁马、宁滁城际轨道加快建设;积极打造宁句城际“轨道多元产业融合”示范线,全面助力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区域公路网络不断完善,宁宣高速公路、溧阳至宁德高速、宁马高速改扩建工程南京段建成通车,宁滁高速公路、仪禄高速扬州段开工建设,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丹阳至金坛高速公路加快推进。现代化机场群加快建设,南京禄口国际机场T1航站楼南指廊改扩建工程建成使用,扬泰国际机场二期、淮安涟水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芜宣机场改扩建等重点工程有序推进。
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
共享优质服务资源,南京都市圈预约挂号平台接入“8+2”城市99家医院;南京都市圈职业教育名师名校长联盟成立,南京累计与淮安、镇江、滁州、马鞍山等城市共43所学校结对合作;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于今年9月交付使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举办南京都市圈文旅消费推广季、亲子研学、自驾游路线大联播等特色活动,发布10条都市圈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及50场精品体育赛事,进一步融合都市圈文旅体育资源。优化政务便民服务,成立南京都市圈城际政务服务联盟,172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都市圈通办;苏皖“两省一街”丹阳警务室、乌江警务室政务服务窗口揭牌,实现“进一扇门、办两省事”。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开展区域生态立法,2022年10月24日,南京、镇江、马鞍山三市协同制定并实施《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成为全国首例对单一物种的流域性区域协同保护立法。加强联合执法巡查,共抓长江大保护;开展浦口—南谯、高淳—宣州、高邮—天长等跨界地区生态环境联合执法行动;加强公路治超、水路运输管理、旅游客运安全等领域联合整治。加快建设幸福河湖,深入推进南京都市圈联合河湖长制,印发实施《工作规则》《工作机制》,推动长江、滁河、水阳江、石臼湖等跨界骨干河流、湖泊“一河(湖)一策”联合治理与保护。
共谋发展
今年联席会议前,与会人员现场考察了马鞍山市薛家洼生态园、滨江湿地公园、芦苇江湾,以及宝武马钢集团。会议“成果发布”环节,展示了南京地铁打造“轨道上的美好生活”示范线——宁句城际建设成效及发展愿景。
苏皖两省发展改革部门表示,《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以来,两省逐年印发省级合作重点任务,清单化项目化推进落实各项规划任务,不断强化省级层面规划指导和协调沟通机制,南京都市圈示范效应和辐射能级得到显著增强,同城化发展水平迈上更高台阶。
两省发展改革部门希望,南京都市圈要当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先行军”,进一步推动形成区域协调新局面;当好高质量发展“主引擎”,进一步加快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当好都市圈建设“探路者”,进一步主动服务城镇化建设新要求。
据介绍,我国新型城镇化已进入下半场。按照国家发改委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具体要求,南京都市圈“8+2”城市要勇于承担使命、主动开展探索,不断深化优势互补的产业分工协作,健全中心城市、中小城市以及重要县城节点之间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具体而言,要——
强化产业创新协同
支持都市圈城市在南京建立科创飞地,加快形成“南京研发+周边生产”合作模式,就近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产业韧性。发挥南京“大学大院大所”集聚优势,健全都市圈重点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和研发创新体系。加快建设都市圈技术交易市场,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在都市圈内部转移转化。
打造重点功能板块
借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经验,高质量推动宁镇扬与宁马滁两个同城化片区建设。支持县域立足资源禀赋,发挥优势专长,每年聚力突破1—2件牵引性事项,着力建成都市圈专业功能关键节点。
共享优质公共服务
持续推进优质公共资源一体化供给、连锁化服务,推动一批优质学校、医院结对共建,更多高频服务事项“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加快实现都市圈内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一卡通用”“一码畅游”。
以目标为引领,精准发力抓落实。今年联席会议上,都市圈成员城市——发布南京都市圈双碳行动倡议书,签署南京都市圈城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战略、南京都市圈高新园区高质量发展协同合作协议、南京都市圈产业链联盟合作协议、南京都市圈燃煤电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方案、南京都市圈科创金融联盟战略合作协议、南京都市圈跨境产业生态建设倡议书等。
共享未来
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擘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蓝图。
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在联席会议上进行交流发言。大家表示,南京都市圈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勇挑大梁、勇当先锋,奋力走出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努力把南京都市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助力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发展,为服务全国现代化建设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据介绍,下一步,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将——
更紧密合作,加快完善一体发展机制
精准把握现代化都市圈发展的战略方向,充分发挥都市圈建设办公室参谋助手作用,协调解决跨区域、跨部门的重大事项,加强对重大问题、重大政策、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前瞻性谋划,研究制定落实举措。
更高效联动,聚焦关键领域协同共建
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优化区域要素流通配置,逐步解决跨省、市标准不统一等体制机制问题,深化都市圈知识产权保护,有序推动金融、数据等要素资源流动。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探索建立跨区域排污权交易制度,加快实现固废、危废跨区域合理有序流通,研究制定都市圈统一生态环境标准。
更务实推进,推动重点区域深度融合
重点推动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等跨界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优化完善共建园区运营模式,围绕“资本怎么投、项目怎么落”等关键问题,加强探索研究,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举措。认真做好与滁州结对合作帮扶,坚持市场导向,深化产业、文旅、民生等多领域合作。全面落实江苏南北帮扶合作部署,以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为重点,进一步优化运作机制、抓好项目招引、加快开发建设。协同推进南京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积极吸引、集聚、配置全球高端要素资源,推动与周边城市产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推进都市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南京都市圈“8+2”成员城市将坚持发挥优势、彰显特色,深化合作、相互赋能,把各地自身优势变为区域优势,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不断谱写南京都市圈发展新篇章。
通讯员 紫金轩 刘安琪
全媒体记者 杨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