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获评“国字号”荣誉
2024/1/16
本报讯 日前,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公布〈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名单(2023年)〉的通知》,六合区榜上有名,成为南京市今年唯一入选的区。
据悉,近年来,六合区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以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大力推行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2020年,区域优质水产品龙池鲫鱼获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为六合区首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也是江苏省乃至整个华东地区首个鲫鱼单品种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另有金牛湖鳙鱼、心联甲鱼、贡清水虾等优质水产品获有机产品认证。2022年,六合区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并将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创建项目纳入省级项目储备库,为2023年获评奠定坚实基础。
走好“统筹路” 下好“一盘棋”
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创建以来,六合区全面围绕示范区建设的相关要求和工作部署,成立了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创建示范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确保责任靠实到位。同时,区委、区政府将创建工作纳入政府工作重点,并写进年度政府工作报告。
此外,六合区同步出台了多项协调配套的行动计划和管理制度,颁布了《南京市六合区现代渔业产业规划》《南京市六合区渔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南京市六合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印发了《南京市六合区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实施方案》《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制度》等,下好创建工作“一盘棋”。据介绍,近年来,六合区每年投入资金超千万元,用于池塘生态化改造及尾水净化项目。
打好“组合拳” 织密“长效网”
通过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六合区对全区水产养殖企业、合作社、个体户等进行抽检和监测,与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打击、取缔、查处非法生产、添加、销售使用违禁药物,同时定期开展“回头看”行动,发挥组合监督优势,让创建成果形成常态长效。据统计,近三年累计抽样229个,检测合格率100%。
结合基层体系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项目,六合区每年开展健康养殖技术培训4次以上、受训人员400人次以上。同时,明确专人负责全区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防控和病害防治工作,每月按时向市上报病害测报信息,近三年未发生重大水生动物疫情。
喜迎“双丰收”蹚出“致富路”
1月10日,在六合区南京龙鲫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养殖池塘里,村民们正忙着拉网起鱼,现场一派“鱼跃人欢”的景象。公司总经理邢志伟介绍道,自养殖场开始推行现代化生态养殖模式以来,鱼的品质、产能实现了双提升。据悉,近年来,该养殖场聚焦技术设施、养殖模式、日常管理等方面,深入推进绿色生态养殖,大力发展兴凯湖大白鱼、龙池鲫鱼等特种鱼养殖,并以此为依托打造垂钓、餐饮、游玩为一体的休闲娱乐农业,走出了一条特色化水产养殖道路。
而在六合区南京科奥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水产养殖场里,区别于传统的水产养殖,鱼儿养在了“大棚里”。公司负责人张金华告诉记者,通过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模式,养殖废水能够自动净化及重复利用,养殖的淡水鲈鱼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能够始终维持最佳生理状态。优质的水质,保证了鱼的品质;大棚良好的温控,则打破季节性限制,实现一年两收,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达到了“双赢”。
“全区还积极推广稻虾、稻鸭共生轮作的稻田综合养殖,实现一田两用、一地双收,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六合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创建工作推动,六合区2023年水产养殖业总面积达6.28万亩(含池塘、河沟、水库等),水产品总产量3.397万吨。全区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75.4%,现有“二品一标”水产品5个、涉养殖水域面积约2.7万亩,占全区池塘养殖总面积的74%。
接下来,六合区将持续抓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工作,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推动水产养殖向产业链下游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让六合渔业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通讯员 宗禾 全媒体记者 陈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