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马精神 致敬龙年
2024/2/7
何谓龙马精神?它是一股呼之欲出的强大力量,一种能让人充满斗志、激发无尽的生命活力。中华民族一直自诩“龙的传人”,素以“龙马精神”体现中国人的泱泱气节。
在江北新区,也有这样一群“龙”,他们崇尚奋斗、进取不息、自强向上,向阳而生,在各自的人生角色中诠释着不一样的“龙马精神”。
陈熙恩:向前看 再攀高峰
“2023年使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期末考试全校第二,希望新的一年我能考到全校第一。”这是来自南京市葛塘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陈熙恩的新年愿景。在新的一年中,她也给自己定下了新年目标:考入南京市第一中学。
陈熙恩,2012年出生于南京市六合区,作为一枚“龙宝”,她时常为自己的生肖感到自豪,她说:“龙是中国古老的图腾,象征着中华民族奋勇向前的精神永不停歇,同时促使我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在她身上,最不缺的就是敢于进取、求知求胜的龙马精神。校船模型社团课上,她是掌舵的“航海家”,从拿到船模图纸开始,再到木料分割、打磨、拼装、上色,全靠自己手动实践;科技社团上,她是创意“发明家”,一个个充满巧思的制作,背后是科学原理的掌握,脑力与实践的体现,虽然制作过程充满挑战,但陈熙恩却乐在其中:“船模型课使我了解了船的内部构造以及背后厚重的历史意义,科技手工课使我感受到了实践课的奇妙!”
作为班级里的佼佼者,陈熙恩一直保持着优秀的学习习惯,“我认为学习好的秘诀是做到课前认真预习、课中仔细听讲、课后做好复习。”遇到学习中的瓶颈时,陈熙恩将“不懂的问题问老师”这句话践行的十分彻底。“课上没有及时听明白的问题我会第一时间去老师办公室,老师也会很耐心地给予我帮助。”“办公室里总会出现她前来问问题的身影”陈熙恩班主任笑谈道。
在陈熙恩的成长之路上,父母是主力军。在生活中,妈妈是她的后勤部长,呵护备至;在学习上,家人是她的粉丝团,始终拥护。“每当我考试失利,父母总会第一时间勉励我。”正是父母的开明与包容塑造了陈熙恩活泼开朗的性格,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同学之间的“督促队长”。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概括陈熙恩的2023,那便是收获。小到参加校社团课,大到成绩名列前茅,每一次参与都是收获。新的一年对她而言,将是成长,是再攀高峰!
顾健一:在教育的道路上静待开花
怀揣教书育人信念走进南京市扬子第一中学,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铺张书卷,在无数次挫败中与自己达成和解,通过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如今开郞阳光的顾健一与学生亦师亦友,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更加清明而坚定。
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
2012年,南通大学历史(师范)专业毕业的顾健一,一脚踏进了扬子一中的校门,从此开始了11年的从教生涯,算起来,本届已经是她带的第三届九年级毕业班。
“教师绝不仅仅是讲完课就结束了,更重要的是育人。”作为一名历史老师,顾健一在课堂上除了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使命,更重要的是在知识积累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历史素养教育。初中的历史故事偏多,在与故事结合的课堂上,顾健一会将课堂的气氛调动起来,与学生互动探讨,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在这个过程中。她明显地感到,有些内容深深地触动了学生们的心。
历史教学,一方面要注重短期质量,确保学生学习知识的接收度,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显性的分数来衡量;另一方面,放眼长远,则在于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做人道理,加强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她不主张偏离人文学科的教学初衷,一味强调分数,而是巧妙地在两者之间进行了平衡,目前为止,基本达到了预期。
教学相长,在反复中达成自我和解
虽然教学十余载,但顾健一身上洋溢着的热情与活力一如往昔。她坦言,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不仅是老师教授学生知识,老师也从学生身上学到了很多,正所谓教学相长。“前一秒还在讲他,下一秒人就开开心心地了。后来意识到,其实生活原本就是这个样子,没必要把自己困在里面,心情和心态才是最重要的。”学生的阳光积极感染着她,让她认清生活的原貌后,处理事情更加随心从容。
然而曾经有一段时间,她几乎天天生气。那时,她中途接任初二班主任,接手后发现班级整体状态懒散。“初二是学生青春期变化最大的一个阶段,在与学生磨合的初期非常痛苦,但又不能把难过的情绪一直带着,就找人倾诉,和同事商量对策,与学生家长沟通,和学生谈心……”花了半学期的时间,她终于走进了学生的心里,班级也稳定了。但好日子没过多久,又来了一位复学新生,再一次开启斗智斗勇模式。最后她意识到,“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会有一个反复的过程,但你不要着急,想办法再来。”自己与自己和解后,做很多事情就不再烦躁,越来越顺畅。
如今,她与学生亦师亦友。她把“回归教育的本质”作为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国家制度、政策的同时,从心底里生发出爱国心与认同感。“这样不管他们将来走上哪个岗位,都可以为国家做贡献。”
龙是积极阳光向上的象征,顾健一应该是一只坚持不懈的“龙”。她说教育不可能是100%的,但只要坚持,不放弃,总会等到开花结果的日子。从教多年,顾健一的内在更加清明、有目标感。她也祝愿:2024年,每一个人都坚定目标,锲而不舍,如龙腾飞,蒸蒸日上!
白洋:用无悔青春唱响“检察好声音”
“法者治之端,我守最后一线;你寻的答案,如今可有看见……”这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推出的一首检察概念歌曲《我的答案》,每次听到这首歌,江北新区人民检察院白洋都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建设江北新区“法治先行”现代化新主城的过程中,作为人民美好生活的法律守护者,我们能给出怎样的答案?
白洋出生于1988年,从事检察工作已有10余年,这位属龙的检察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充满了生龙活虎的干劲。从小看着军旅题材电视长大的白洋,内心渴望能成为像他们一样“帅气”的人,幼小的心灵也埋下了公平正义的种子。进入检察系统以来,她兢兢业业坚守办案一线,既能在重大疑难案件中“挑大梁”,也能把“小案”办成精品,逐渐成长为单位的业务骨干。
“于寻常处见功力,于细微处见真章,努力求极致。”在白洋看来,检察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是否扎实过硬,在办案中一览无遗。她深刻体会到,只有把经手的案件办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铁案”,才能真正做到立检为公、司法为民。
在经济犯罪检察部门工作期间,白洋参办了多起非公受贿案、职务侵占等一系列疑难复杂案件,她运用丰富的法学知识,有力指控了行为的刑事违法性与可罚性,最终让被告人认罪伏法;在公安部督办的肉毒素生产、销售系列案件中,从案件定性到证据标准再到扣押、检测流程,她全程介入公安机关侦办,为案件办理筑牢基础;面对三十余人、案件事实近百笔的劳务碰瓷团伙,她通过书证和电子证据整理5张组织结构图,通过表格化、公式化的方式计算各种量刑情节和幅度,确保案件捕有理由,诉有标准……扎根检察一线,白洋恪尽职守,攻坚克难,为实现公正执法奠定了良好的业务基础,精雕细琢打造出一件件优质的“检察产品”,多年来成绩斐然。
“以前都是站在庭审现场,现在站在舞台上分享检察故事,感觉很不一样。”办案之余,白洋还代表新区检察站在了2023年南京市“百姓名嘴”风采展示的舞台上,她以丰富生动的检察实践为题材,展示了新时代检察干警守护公平正义、守护高质量发展的初心和誓言,成为江北新区晋级决赛的唯一选手和全市政法系统的唯一代表,取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并参加了由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基层巡讲活动,将法治精神传递到千家万户。
曹宁宁:步履不停,我与新区共成长
“我一直记得那个清晨,在拥挤的过江线上,作为往返江南江北的‘打工人’之一,我听到了南京城管招录的消息。”从2014年至今,已经在城管岗位上坚守近十年的曹宁宁,仍旧对刚加入城管大家庭的心路历程记忆犹新。
近年来,江北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这份蓬勃的生命力感召着千千万万的人才进驻,曹宁宁也成为了其中一员。从浦口区城管队伍到高新城管大队,再到江北新区综合行政执法总队,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机构改革,如今作为江北新区综合行政执法总队案件处理中心四级主办的曹宁宁对城管的岗位已经有了全新的认识,“城管并不是大家眼中追赶小贩、粗暴执法的‘杂牌军’,城管综合执法涉及的内涵和外延、理论和实践庞杂繁复,需要不断学习。”提及工作,她总是坚毅认真。
自2014年进入城管队伍以来,曹宁宁就在案件处理中心工作,负责受理、登记、流转群众报案。为了尽快让自己和同事们掌握城管执法相关的法律法规,曹宁宁还利用闲余时间,编写了一本厚厚的法律法规汇编,帮助团队共同进步。在同事眼中,她早已成为队里的“案件处理中心小专家”,她自己却低调沉稳,明白如今的轻车熟路来源于自己对一个又一个案件的“真钻研”,对一个又一个反馈的“不放过”。
2018年,辖区泰山街道某小区,因为开发商前期夸大营销宣传,允诺业主可以利用架空层扩建房屋,导致该小区内产生了大量违建。执法人员在办案过程中,根据规划部门的认定,对私自封闭改造架空层的违建行为进行立案查处。然而,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却遇到了较大阻力,百余户业主聚集在案件处理中心,表达自己的诉求。面对突如其来、如此众多的业主,曹宁宁用“胆怯”来形容自己的当下的情绪,但想起自己肩负的职责,她即刻稳定情绪,打开执法记录仪,一边安抚业主们的情绪,一边向领导汇报,请求支援。通过反复的沟通、协商,案件得以继续推进。
随着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推进,城管的职能不断扩充,2018年11月以来,江北新区综合行政执法总队将城管、交通、农业、劳动、文旅等六大领域的案件全部囊括,对于“综合执法人”而言,“大综合”意味着“更全面,更严格”。面对挑战,曹宁宁从未退缩,她选择用更加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作答,她审核案卷一丝不苟,经她审核的案卷多次被评为“市优秀案卷”,对于发现的案件办理不规范的问题,及时整理汇总,并在培训会上与同事们讨论研究。2023年,曹宁宁步履不停,完成了在职研究生的学习。“唯有不断加强学习,增强素质,精进业务,才能克服困难。”曹宁宁这样说道。
中国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寓意着吉祥美满。江小虎是新区总队的标志,代表着热情威武。龙年春节即将到来,对于自己的本命年,曹宁宁充满期待:“龙年即将到来,我们也即将迎来祖国75周年华诞,希望在新征程上,我们龙吟虎啸、振奋精神、接续奋斗,为新区高质量发展‘画龙点睛’!”
吴帼蕴:产科中的“生机”真的很动人
吴帼蕴,今年48岁,即将迎来她的第四个本命年。自2019年进入南医大四附院以来,吴医生始终坚守在产科一线,手术室里忙进忙出,她收获的不止是专业的成长,也有来自生命繁衍的感悟和那份沉甸甸的信赖。今年,她将和2024出生的“龙宝宝”们一起过属于他们的本命年。
产科与妇科不同,由于每个孕产妈妈和胎儿的实际情况各异,每个人出现临产征兆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尤其是夜间更明显、更繁忙。南医大四附院每月接诊的分娩量在150左右,作为产科主任,吴帼蕴长期处在高强度的工作之下,有时一个上午就有三台手术,时刻都得保持着“备战”状态。
产科的工作内容远不止孕妇分娩的那一刻,其间包括孕前的备孕、早孕期的确诊、孕期的产检、分娩和产褥期的修养,围产保健是一个漫长的周期,需要时刻关注并更新孕妈妈们的身体状态,医护人员往往要记录孕妇的多项身体指标,重要且繁琐。
从社会和医院发展的需要来说,产科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但对吴帼蕴来说,产科里的“生机”是留住她,并甘愿为之奉献的原因。不少孕妇都表示,看到吴医生就像吃了定心丸,可以把自己和孩子放心交给她。每次看到新生儿安全地出生,孕妈妈们积极配合,互相建立信任,都让吴帼蕴忘记工作的疲惫,也更坚定了她继续深耕产科一线的决心。
管理怀孕的过程跟中医诊治胃病类似,都需要“养”和预防。以产科的前期保健为例,孕妇在整个怀孕过程中的血糖、血压、体重管控好,在分娩时安全就更有保障,可以有效避免出生缺陷、产后出血、胎儿缺氧等问题。从吴帼蕴的临床经历来看,目前很多家庭还存在孕期管理意识不足的现象,简单地以为怀孕只需熬过最后的分娩,四附院始终坚持把准备工作做在前面,重视全孕期的管理,在怀孕前期加强对孕妇家庭的宣教工作。
近年来,国家的生育率并不乐观,这也带来产科的效益下行。很多女性对怀孕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出现畏惧心理,吴帼蕴非常理解当下年轻人的心声,女性怀孕往往会面临身体、心理和工作上的困境。因此,在接诊过程中,吴帼蕴在做好孕妇安全生产工作之外,更注重对孕妇的心理疏导工作,她表示,大家不用过于焦虑,怀孕并不可怕,生命繁衍的意义是在你准备好迎接ta的时候才会生效。在新的一年,吴医生希望四附院产科可以坚守好自己的岗位,为即将在2024年出生的“龙宝宝”和宝妈们保驾护航。
丁道文:生如夏花 传递大爱
繁花散尽,仍是春天。春节,曾经对于丁道文来说,只是一个仪式感很浓的日子,从2017年开始,这个节日被赋予了更厚重的意义。这位72岁的老党员,甘于奉献,大爱无私,将自己的大好时光全部奉献给南京长江大桥,又在退休后加入捐友队伍,在一场场爱心“接力”中延续生命之光。
前半生:投身大桥工作四十余载
在2012年退休前,丁道文一心扑在南京长江大桥维养与管理工作中。1970年,丁道文成为南京桥工段(原南京长江大桥管理处)的一名普通工人,负责大桥的维修养护。“在桥下面工作还是挺苦的,夏天酷热,胳膊露在外面容易被钢筋烫伤;冬天江上冷风刺骨,吹进出汗的身体上,感觉像穿着一层冰。”
工作期间,丁道文一直怀揣着成为党员的赤诚之心。1976年,丁道文提交入党申请,但由于当时多个历史事件叠加,导致申请被搁置。1977年3月31日,丁道文第三次提交申请,终于圆了入党心愿。2年后,他进入机关管理层,在人事、行政监察、离退办等岗位工作了30多年。
“离退办管理上千名退休职工,每年都会有四五十人去世,我们见到不少生离死别的场景,光火葬场都跑了好几家。”看着青烟飘向天空,丁道文思考人的身躯如何在生命终结时依然能发挥“余热”。
后半生:以捐友身份诠释“生命回响”
似乎是命运的安排,2017年春节,丁道文的亲戚给他推荐一本宣传捐友的杂志。由此,丁道文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未来的去处。那年3月30日,即丁道文入党40年的前一天,他和老伴一起签下遗体捐献同意书。7个月后,他们的女儿也加入捐友行列。
2019年,丁道文报名加入“临终关怀”小组。遇到要送别捐友的事,他都积极参加,协助完成遗体交接和告别仪式。“有时逝者身边缺少家人陪伴,我们便陪他走完最后一程。”
2021年11月,几十年未生过病的丁道文在饭后起身时突然晕倒。在医院检查发现,自己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脑梗等病症。“听起来唬人,其实程度上都比较轻微。”此后,丁道文坚持每天徒步。他喜欢旅行,2023年10月完成了云南高原徒步。“去的人里就属我年龄最大,但走20多公里的‘雨崩’依然不输年轻小伙。”
新一年,丁道文所在的江北新区捐友分会迎来一位14岁的捐友。“越来越多年轻人成为捐友,说明我们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各个年龄层的人都明白了遗体捐献的意义。”
今年是丁道文的本命年,对于新年愿望,丁道文说得很朴实:“一是好好活着,二是希望今年能带女儿旅行。”对于“龙”的精神的理解,他表示:“‘龙’就是生龙活虎、龙马精神,代表着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人在活着的时候就应该努力学习、工作,不浪费光阴。死后可以考虑将遗体捐献给需要的人,秉持着一种大爱与奉献的精神,让自己的生命在其他人的身体上得到延续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