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新江北报

2024年02月07日
新春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我能做的其实不多”

2024/2/7

南京民俗博物馆内,转过几个曲折回廊,驻扎着“金陵绣男”高瑞雷的一爿工作室。新年还未到,但高师傅的小店里已经摆满了“龙味”十足的各色作品。高瑞雷手中是一幅还未完成的绣龙,五色缤纷的彩线,一个红里也要分出上百种不同。店铺里既有长达2米的锦绣河山,也有灵气十足、构思巧妙的袖珍玩意儿,需要多少的心细如发,才能换来这满屋的琳琅满目。 全媒体记者 马力

谆谆教导,刺绣缘起

高瑞雷是浦口泰山街道人,出身刺绣世家。母亲的刺绣功夫了得,以做“补子”(明清时期在官服胸前或后背上织缀的一块圆形或方形织物)起家。母亲不想让技艺失传,本想生个女儿将布艺传承下去,无奈却连生三个儿子,机缘巧合下,高瑞雷接下了传承刺绣的责任。母亲在教授刺绣时,不只是传授针线上的功夫,更多的是介绍刺绣背后的故事,小到花绷子、针线盒的由来,大到绣品代表什么样的寓意,见花是花开富贵,见鱼是年年有余……长期在母亲的熏陶下,高瑞雷展现出不俗的刺绣天赋,更从母亲那里学到许多做人道理。至今回想起来,母亲的话还犹在耳畔,高瑞雷说。

坐得冷板凳,走好创新路

刺绣工艺学起来容易,守下去难。不仅要有“熬”下去,能做冷板凳的决心,更需要“学古不泥古”,与时俱进的创新求变之心。学习刺绣的主要是女性,男性往往选择外出打工或做生意,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种“生活规律”,也成为困住高瑞雷学习刺绣的囚笼。为此,高瑞雷在学习刺绣的路上一度被瞧不起,甚至被贴上“讨不到媳妇”的标签,尽管热爱刺绣,但迫于闲言碎语和生存压力,他不止一次放下刺绣,外出谋生。然而,在外谋生的那段日子里,高瑞雷并没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反倒陷入迷茫。当他感到人生失意的时候,母亲的一句话给了高瑞雷一剂定心丸。“一个人,想定一件事就闷着头来去做,最终会成为行家。”母亲说,看似简单的事情,很多人不愿做,坚持做下去,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高瑞雷这一做就是三十多年。

金陵布艺从祖辈的“补子”开始,到改革开放后延伸至嫁衣、帽子、枕头等日常用品,再到如今非遗工作室里各色饰品和珍藏绣作,高瑞雷一直在求索创新的路上。金陵布艺以中国四大名绣为基础,主要针法类似苏绣,不同的是,苏绣精细雅致有余而立体感不足。高瑞雷改变针法,让绣品有松有紧,更加立体生动,在绣品完成后再进行盘金、盘银和镶嵌各色珠宝以增加凹凸感。布艺起源于生活,最终也将回归生活、服务生活。高瑞雷不仅研习各类传统针法,更在绣品的呈现形式和观众口味上下足功夫。对非遗最好的传承和保护就是使用它,立足创新,设计让消费者喜爱的非遗产品,这是高瑞雷未来工作的主要方向。

江北发轫,长路漫漫又灿灿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江北新区也为高瑞雷开设泰山、沿江工作室提供帮扶,非遗的传承之路在江北开了个好头。玲珑巧手坊、绣男工作室相继成立,高瑞雷还为新区的下岗女工做公益培训,在南师大附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校园内也时常可以看到他讲解刺绣的身影。但高瑞雷表示,他的这些努力,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还远远不够。尽管教过的学生很多,真正坚持下来的人却不多。

究其源头,是当前社会还没有建立起非遗传承的配套生存机制,传承人往往走向“始于兴趣也终于兴趣”的尴尬局面。“精神”和兴趣无法转变成吃饭的资本,那传承人也就没有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地位,传承工作就无法深入开展。高瑞雷的另一个身份是江北新区的政协委员,他曾在提案中呼吁政府建立传承基地,将非遗课程设为校园常态化课程,让真正感兴趣的人可以靠非遗这项技艺为生。同时,他也希望媒体不只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扎堆采访,要将非遗宣传变成常态化工作开展。长路漫漫又灿灿,非遗文化创新是弘扬传统文化、繁荣文化产业的第一步,建立和完善非遗人才就业机制是后续需要发力的重点工作,只有社会合力才能创造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作品,让非遗文化源远流长。

上一条:烟火作糖,唤醒“舌尖上的年味”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分享文章分享

© 2022 新江北报
南京江风楚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2033743号-1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118.195.242.119/Content/weixinlogo.png
新江北报
http://118.195.242.119/content/2024-02/07/006049.html
新江北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