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新江北报

2024年02月07日
新春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千年非遗舞出中国年味

2024/2/7

龙在中国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被赋予了吉祥和繁荣的象征意义。自古以来,舞龙、划龙舟等活动都是人们表达爱国思想、寄托乡愁的特别方式。在南京江北地区,每年农历正月,人们在长芦寺举行盛大神会和灯会时,都会玩耍龙灯,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传统一直沿袭至今。 全媒体记者 韩正莲

源自唐代的民俗活动

“正月十一至十六日谓之‘灯节’”,早在公元600年前后的唐代,长芦就有“耍龙灯”的民俗活动。长芦位于长江边的丘林山区,旧时山区经常干旱,圩区则经常水涝。干旱地区为抗旱轧制了青龙和白龙,祈求龙王多降雨水;水涝地区则为抗涝则轧制了金龙和火龙,祈求龙王少降雨水,长此以往便沿袭成了一种习俗。

长芦龙灯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出灯,十六结束。“龙灯”由九节组成(意为:老龙被斩为九节),龙头用竹条扎成架子,糊上白色清明纸,涂上各种颜色,形态逼真。正月十五日后“清寨烧龙”(又称“化龙”),一般在溪河边或有水的沟边进行,众人把事先准备的花筒炮、烟花和鞭炮等火花直对龙身喷去,待龙燃烧完后,众人“啊”声连天,尽兴跳跃一阵,并将龙灯残骸浇水冲去,意为“送龙归海”。

据介绍,1946年的长芦寺灯会规模空前,吸引了周边地区10万多民众前来参加,整个游行队伍中,其他的提灯不计,单龙灯就多达140余条;1959年国庆十周年,长芦龙灯应邀前往南京参加庆祝活动;1982年中央电视台录播了长芦龙灯舞;1984年长芦龙灯再次受邀到南京参加国庆35周年的盛大巡游活动;2014年,长路龙灯被列入南京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非遗之乡”实力圈粉

“维舟至长芦,目送烟云高”,“诗仙”李白笔下的长芦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记载。长芦是古代南北交汇的著名渡口,吸引无数文人骚客来此游历赋诗,留下了无数传说,也产生了众多民俗。

“(经)过一个田埂一收割,(经)过一个巷子一传说。”在长芦这片土地上,悠长而辉煌的文化遗产生生不息、声声入心,这句广为流传的俗语便是民间对长芦文化底蕴最美的概括。目前,长芦街道共有包含长芦龙灯在内的省市级非遗项目7项、区级非遗10余项,并在2010年荣获“江苏省特色文化之乡”的称号。

“咚咚锵……咚咚锵……”每年春节期间,“长芦龙灯”都会在小巷中穿街而过,拉开长芦街道一年文化大戏的巨幕;正月十五,热闹非凡的“方巷人走北”上演了一个家族传承了五百多年的神圣仪式。为更好传承和发展区域特色非遗文化,去年6月,长芦街道首届非遗节精彩开幕,活动联动南京市和江北新区近50项非遗集中亮相,涵盖主题展演、非遗集市、工艺体验、趣味美食等项目,为市民奉上了精心准备的文化大餐,并通过线上同步直播、发放消费券等方式点亮乡村“夜经济”,现场热闹非凡,实力“圈粉”。

非遗传承有新人

“起灯咯!”1月28日,芦韵新风党群服务中心广场上热闹非凡,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体验课精彩上演,来自江北新区浦口实验小学和长芦中心社区的小学生们正兴致勃勃地观看长芦龙灯等非遗项目演出。

“小时候就经常在家门口看到舞龙,现在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体验,感觉太激动了!”活动现场,非遗老艺人们一边讲解舞龙的动作要领,一边手把手教孩子们各种表演技巧,而后细心地为孩子们系好披肩、戴好头饰,装扮一新的小演员们按“翻、滚、腾、盘”的步骤把龙灯翻腾起来,欢快的脚步在广场上穿行,现场洋溢着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孩子们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更多年轻人参与,为此,长芦街道一直在开拓创新。近年来,街道推进非遗项目进课堂、进校园,组建了“长芦龙灯”“留左大鼓”“湾北小马灯”等多支少儿表演团队,做好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每年组织开展长芦街道非遗民俗文化周活动,丰富多彩的节目在长芦精彩串演,吸引着附近居民、游客前来打卡;搭建“家门口”的非遗交流舞台,打造4000余平方米“留左大鼓”非遗文化基地,进一步推动“非遗+旅游”融合发展,丰厚城市发展底蕴。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扇面“小写意”绘就非遗大传承
分享到
分享文章分享

© 2022 新江北报
南京江风楚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2033743号-1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118.195.242.119/Content/weixinlogo.png
新江北报
http://118.195.242.119/content/2024-02/07/006050.html
新江北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