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行
2024/5/28
□广东 / 徐文新
应山西文友之邀,我和作家吴迪先生从深圳前往煤都大同出席为期三天的采风活动。活动结束后,我俩乘动车从大同去太原。后面邻座有一位妈妈带着一个十来岁的男孩,两人说话的声音很大,手机上播放的视频声音也大,尽管列车员不停地提醒,但是效果甚微。
已经过了晚饭点,我们也饿了,便拿出友人进站时塞给我们的食品,准备吃晚饭,有两大包面包片和一只德州扒鸡。后座的男孩儿分明闻到了鸡肉的香味儿,向前探了一探头。
我顺势对他说:“手机音量调小一点。”安静了几分钟,我又听到后面“嗨”起来,手机播放的视频声伴着男孩大笑声又传来。
吴老回过头去说:“小朋友,你先不玩手机,我给你两片面包和鸡腿吃,咱们交流个事情。”小男孩儿看了他妈妈一眼,妈妈正拿着手机发微信没有理他,小男孩就站起探过身来。
吴老一边给他两片面包,中间夹上一块鸡腿,一边对他说:“我们两个人呢,他在山东长大,我在陕西西安长大,你看我们俩吃面包和肉,方法就不一样。你这位伯伯呢,拿单片儿面包,把鸡肉包起来吃,这是山东煎饼卷大葱的吃法。我呢,是两片面包,把肉夹在中间吃,这是陕西肉夹馍的吃法。你呢,也有两片面包夹着鸡肉吃,你说这样的吃法还可以称作什么?”
小男孩被问住了,但是显然也觉得这个问题很有趣。他先是说叫寿司吃法,后又兴奋地说叫“三明治”吃法行不行?吴老当即夸奖他说:“你太聪明了,咱这两片儿面包没有那么多层,里面也没有火腿和蔬菜,叫‘二明治’也可以,你可以给它命名,用你已经知道的知识延伸、想象也行,做其他事情时你也可以参照这个模式,这样你和你的小伙伴们一起做游戏的时候就更有趣。”
小男孩高兴地笑了,我和吴老也笑了。小男孩吃完“三明治”,又和我们主动地聊了他上学的一些话题,后面在座位上安静地待了一个多小时,直到终点站,然后和我们礼貌地挥手再见。
我在想,人与人之间无论年龄大小,只要有交流就可以拉近距离,而吴老“就地取材”,用智慧化解普通人乘车时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与临座的一些小摩擦,不也是很让人称道吗。
第二天,我们从太原返深圳,在太原机场贵宾休息室等飞机。贵宾室每一个座位前都放了一个小桌,方便旅客就餐和放小物件用。我们找到了并排的两个座位,放下行李,吴老去取餐,我坐在靠近窗户的位子上在手机上处理工作上的事。
一会儿吴老取餐回来,一看他座位前的小桌没有了,行李还放在座位上,便问我:“徐总,我小桌呢?”我抬头一看,小桌果然没有了,就起身四处张望。
这时候,一个声音从侧后方传来:“哎呀哎呀,对不起对不起,我没有看到你的包在座位上,我以为这里没有人呢。我搬小桌过来给我孙女写作业了。”一位奶奶急促地解释着。
吴老把餐食放在我的小桌上,径直向那祖孙走去。
我望过去,看到那位奶奶旁有两个小女孩,一人一张桌子在写着作业。那位奶奶见吴老过去,匆忙收给小桌子上的书本,并说:“我给你拿回去。”吴老赶紧压住她的手,说:“不用不用,不要打扰到孩子写作业,别吓着她们。其他座位前空的小桌还有,我一会儿随便挪一张就好了。”说着把那位奶奶拉到一旁,“我给你一张名片,以后孩子学习语文、特别是写作文时遇到困惑了,你就给我打电话,我可以帮帮他们。” 奶奶接过上面印有“作家协会会员吴笛”的名片,握住吴老的手说:“谢谢谢谢啊!”
望着吴老的背影,我对这位善解人意、风趣睿智的长者油然而生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