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新江北报

2024年05月31日
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他们,因科技而闪耀

2024/5/31

今年5月30日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这是一个向那些为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们致敬的日子。

他们或是实验室里埋头苦干的科研人员,或是生产线上精益求精的工程师,也可能是深耕在田野间,用科技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农业专家……他们的工作,或许不为大众所熟知,但他们的付出,却是我们社会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

本报推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专题策划,带您走近我们身边的科技工作者,展现他们在科研道路上的坚韧与执着,聆听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智慧与勇气。

本报观察员 朱葛嫣然 韩正莲 杨凯

郑爱东:

从乡村出发,做科学的“点火人”

沿浦口区浦乌路一路向南,离安徽和县不到10公里处,拐进一条名叫茶棚路的乡间水泥路,沿这条路再走2公里,才能看到浦口区乌江小学的褐色大理石砌成的校门。这里就是郑爱东扎根20余年任教的地方。

“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南京好人”“南京市科普公益宣传大使”……在这荣光背后,是郑爱东扎根教育事业20余年的坚守,是藏于其内心深处强烈的乡村教育情怀。从农村考出去,毕业后又回到农村任教。郑爱东把最美的青春年华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他身兼数职,不仅承担着班主任、数学老师的工作,还担任多个班级的科学老师,用科普情怀点燃孩子们心中科学的火苗。

郑爱东的科学课很有特色。比如讲到恐龙灭绝时,他组织学生分组辩论,寻找曾经的“巨无霸”销声匿迹的原因。当孩子们讨论得热火朝天、争论不休时,他却只是笑着告诉孩子们:“到底为什么,老师也不知道。”看着孩子们疑惑的眼神,他随即补充:“我们现在了解的,就是恐龙灭绝的每一个假说都有一定支撑证据,却哪一个也无法最终得到科学证实。或许未来的某一天,答案能从你们这里揭晓。”课本之外,郑爱东还会给孩子们讲解科学现象、物理知识、生活常识,让孩子科学的触角伸得远些、再远些。

郑爱东深知农村科技教育资源薄弱,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科普知识, 他主动承担起学校各个年级的科普教育工作。教学器材匮乏,他用自己动手制作的简易教具,给大家讲解实验现象和科学原理,在简陋的设备下,带领同学们做各种科学实验,丰富他们的科学知识。在郑爱东的辛勤付出下,他所在的乌江小学获得浦口区首批校园“科普E站”、“南京市科技星光基地学校”等多项荣誉,他指导的学生在各级各类科技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大大推动了浦口地区校园科普活动的发展。

“我想做一名点火者,点燃孩子们心中科学的火苗。”郑爱东以乡村校园课堂为起点,为孩子们播撒下一颗颗科学的种子,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如今,郑爱东调任浦口区青少年宫,担任副主任和浦口区中小学科技总辅导员,他联合浦口区科协定期开展科学家进校园、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江苏省中小学生金钥匙科技竞赛、南京市航海模型比赛等科技科普活动,覆盖学生超30000名。提及今后的规划,郑爱东只有两个字:坚持,他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更多的科普工作者携手并进,才能共同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

吴封涛:

从“第一性”出发,用全新的思路钻研日常

对于科技工作者而言,许多惊涛骇浪般的行业趋势,其实藏身于日常的积累之间。这一点,南京纯白矩阵科技有限公司的吴封涛感受颇深。区块链这项新技术更新迭代可谓“一日千里”,因此国内外相关企业的动态也就比较密集,身为一名产品经理,吴封涛一天的工作就是从汇集整个行业的线索开始的。

吴封涛说:“2023年到2024年,两年不到的时间里,区块链产业发生了挺多大事,这些大事其实就汇聚成了一定的趋势。一是主流资管机构入场,比如美国头部资管机构贝莱德推出ETF(Exchange Traded Fund,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中国香港也推出了相应的区块链ETF。二是政策上的支持,中美在区块链这项重要技术领域的竞争,推动了区块链产业的巨大进步。作为这种竞争的直接参与者,我们企业要思考的是: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是怎么做的?我们应该怎么做?也应该拿出什么样的对策?”

如今,专注区块链研发、创意区块链框架设计的纯白矩阵俨然成为全球区块链开发者的重要流量入口。吴封涛透露,纯白矩阵旗下的ChainIDE已经累计帮助超过185个国家的开发者,提供800万次的智能合约编译服务。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吴封涛认为这与整个团队的科研精神密不可分。

科研精神对于科技工作者而言,还可以继续细分,“第一点就是第一性原理,也是埃隆·马斯克推崇备至的思维方式,要从事物的本质出发来思考问题。第二点是热情与乐观的精神,因为区块链领域确实是日新月异的,经常能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难题,我们必须保持热情与乐观才能更好地走下去。第三点是创新精神,区块链这个领域创新速度非常快,如果一直墨守成规是走不远的。”吴封涛说。

行业高速发展之余,吴封涛也同样观察到了一些诸如假借高新技术之名行骗的行业乱象,他表示,作为开发环境的提供者,纯白矩阵已经形成了相应的防滥用机制,但行业的持续进步,更离不开新鲜血液的加入。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他寄语那些期望从事高新技术行业的年轻人:“要对未来充满希望,科技行业的未来是光明!要多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来思考问题!”

吕自贵:做一个

有耐心的科技工作者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人作为未来产业的新赛道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已经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吕自贵自2016年加入江苏集萃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以来,一直致力于智能装备及特种作业机器人的研发工作。

以第一作者申报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27项,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参与军科委、工信部、科技厅等省部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在机器人技术研发方面,吕自贵拥有的多项专利已经成功转化为实际产品,并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年轻有为的他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带领团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调试一下数值,然后再测试一下……”每天,吕自贵都要在试验场地和电脑前来回穿梭,和团队的成员们反复讨论、耐心验证。目前,吕自贵和他的团队正致力于推进电液双足机器人的项目,“和电动机器人的动力源不同,电液机器人能够在特定工作中提供强有力的爆发力输出,实现长时间的的续航,为人类提供更多的服务和便利。”

谈起科研过程中如何解决碰到的技术阻碍,吕自贵显得踏实坚定:“对于科技工作者而言,耐心是解决很多问题的‘制胜法宝’。”他认为,一个优秀的科研者需要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有深入的理解和坚持,不仅要解决眼前的技术问题,还要对整个系统有系统性的规划和掌握。从设计到应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把控,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科研之路上,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样重要。吕自贵和团队成员们基本上每周都会保持六天的工作时间,“我们每天早上是八点半到晚上十点左右的工作时间,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这种工作强度虽然辛苦,吕自贵和团队成员们深知这是为了项目的成功和团队的未来。正是有他们这样才华横溢的青年人才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无数科技成果才得以产生并实现转化。

未来,吕自贵将继续深耕智能装备及特种作业机器人领域,带领团队探索更多新技术、新应用,“我也希望能够与更多的同行们携手合作,共同推动智能装备和机器人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福祉和便利。”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分享文章分享

© 2022 新江北报
南京江风楚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2033743号-1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118.195.242.119/Content/weixinlogo.png
新江北报
http://118.195.242.119/content/2024-05/31/006299.html
新江北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