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火烧连子又火了 香气四溢 让人一尝难忘
2024/8/16
近日,在南京供销大集上,有个摊位火到不行,连续两天排队的人从早到晚,络绎不绝!它就是来自马鞍街道叶家火烧连子(又名“火镰子”)!
火镰子,何许物也?
据传,西晋末年,晋人南迁,一路风尘仆仆,却不忘带上这份美味。近2000年的时光流转,火镰子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六合马集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成了当地人心中不可替代的味道。
“火镰子”,它的名字听起来就透着股神秘劲,据说是因为古时候农人在田间用镰刀分食烤制的大烧饼而得名,又说形状酷似镰刀故得名,香气四溢,让人一尝难忘!
火镰子,焦香酥脆!
火镰子的制作要点,是将面粉加水发酵后反复揉弄成团,摊开洒上葱花,揉成直径约2.5公分的条状,两条一并用擀面杖将表面擀平,再在每条上轻轻划上一刀,刷上一层糖稀,洒上一层白芝麻,切成20公分左右一段,入炉烘烤,5分钟后即可出炉。
出炉后的火镰子表面呈黄褐色,遍布烤熟的白芝麻,中间松软而厚实,底黄而微焦,面香、葱香、芝麻香扑面而来,令人垂涎欲滴。食用火镰子也大有讲究,应先食表层,香脆可口,尽享芝麻的浓香;再吃中间松软的一层,感受葱花的清香;最后再吃底板,特有嚼头,食之满口焦香。也有人把火镰子从中撕开,夹上根油条,则是另一种上佳的食法。
火镰子, 匠心工艺!
说到火镰子,不得不提叶永林、郑明华夫妇,他们是叶家火镰子的当代传人,从18岁起就跟师傅学习制作手艺,今年是叶永林从业的第36个年头。
20世纪80年代,他们在马集供销社食品厂上班,专做火镰子。马集供销社食品厂改制下岗后,叶永林开创叶家火镰子店,传承这一传统工艺。但由于马集地处苏皖交界,位置偏僻,加上农村人购买力有限,火镰子店销售量一直上不来。叶永林为了补贴家用,又开了一个澡堂子。澡堂子生意火爆,一天的营业额超过火镰子一个月的。但即使这样,叶永林夫妇也坚持传承这份“甜蜜的负担”,因为火镰子不仅是美食,更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是对马集供销社食品厂那段岁月的深深眷恋。
火镰子食材非常简单,只有面、油、葱、盐、芝麻、糖稀,没有任何添加剂。用简单的材料做出香喷喷的火镰子,凭借的是技术,考验的是功力。揉面、醒面、揉成条状,刷上糖稀,洒上芝麻……每道程序都不能出错,是一门非常讲究的手艺活。
火镰子, 未来可期!
20世纪70年代,六合马集供销社办了一个食品厂,除了制作油条、馓子、交切片、花生酥等传统糕点外,还有马集火镰子。近年来,农村电商的东风,让马集火镰子迎来了春天。六合区供销合作总社将火镰子与瓜埠赖月、八百大糕选为六合“三大知名糕点”,通过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让美食走进了千家万户。在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供销直播进百村”直播带货活动中,多次推介火镰子,让更多人爱上了这份来自古老时光的甜蜜。同时,六合区供销合作总社电商服务中心派人帮助叶永林整理工艺流程资料,挖掘火镰子文化,让火镰子在南京100多个小区接龙小程序上架。马集叶家火镰子还被评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食品。
来源:六合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