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玉带实验学校 校园浸润 绽放非遗之花
2024/11/19
在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记忆的载体,其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坐落于南京江北新区非遗文化“富矿”长芦的南京玉带实验学校,致力于将精彩的非遗文化融入日常教学,让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不断加深,传统文化的活力与创造力在这里也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
本报观察员 朱葛嫣然
鼓乐敲开传承之门
自2018年起,玉带实验学校开启了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探索之旅,学校选择了留左大鼓这一江苏省级非遗项目作为突破口。“留左吹打乐”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长芦当地百姓在出征、凯旋及节日时到军营慰问欢庆,驻防将士擂鼓鸣金致谢还礼的习俗,至今保留着“点将上位”“迎军归”等原生态打击乐曲谱,已流传1000余年。
为了更深入地推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学校特别成立“新时代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学生成长的实践研究”特色项目组,邀请经验丰富的非遗传人走进校园,面对面、手把手地教授学生们技艺。除了留左大鼓,湾北小马灯、长芦龙灯等一个个原本只存在于书本上的名字,如今在玉带实验学校的校园里活灵活现。学生们在老一辈艺术家的指导下,不仅学会了技艺,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尊重与传承,明白了每一项非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民族精神。
构建非遗教学体系
非遗文化的传承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体验与展示,而应深深植根于教育体系之中,成为培养学生品德、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玉带实验学校将非遗课程巧妙融入日常教学,努力开发具有特色的“非遗”校本课程。“非遗保护从娃娃抓起,才能让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了真正的抓手。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影响一批又一批的学生,真正唤醒孩子们的非遗保护意识,唤醒孩子的文化自觉。”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
学校立足学情和校园文化传统,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非遗+德育”教学模式。每周三下午,学校会准时响起留左大鼓铿锵有力的鼓点声,留左大鼓社团的同学们因为热爱聚集在一起,既锻炼了肢体协调能力,又体会到了传承价值与乐趣,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耐心、细心与坚持,这些都是非遗文化赋予他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如今,每到学期初的开学典礼,校园便成了非遗文化的展示舞台,剪纸、面塑、草编……等传统手工艺展位前人头攒动,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体验着传统文化的乐趣。
展现学生风采担当
非遗文化的传承不应局限于校园之内,它应当成为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为学生们提供更广阔的展示平台。玉带实验学校积极践行这一理念,通过多种方式让非遗文化走出校园,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学校的非遗表演团队成为了展示学校风采的重要窗口。无论是市区的文化节,还是周边的社区活动,都能看到玉带实验学校学生们的身影。留左大鼓的雄浑、湾北小马灯的灵动、长芦龙灯的威武……每一次表演都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也让更多人对这些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有了更深的了解。学生们在舞台上展现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的责任感。龙年新年期间,玉带的学子们更是带着一面面象征着非遗文化的鼓,登上了南京城墙。在2024年第九季“城门挂春联,南京开门红”揭联仪式现场,同学们热情洋溢的表演为市民献上新春祝福,热闹喜庆的传统表演,与巨幅大红春联一起,为古老巍峨的中华门城堡装点新颜。
除了现场表演,学校还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全面展示学校的非遗文化成果。这一举措不仅打破了地域限制,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了解和学习非遗文化,也为学校的非遗文化传承工作开辟了新的路径。同时,学校还积极与周边学校、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开展非遗文化进社区、进校园活动,通过互动体验、讲座讲解等形式,普及非遗知识,激发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保护意识。
校园与非遗的结合,不仅让学生们收获了知识与技能,更培养了学生们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未来,玉带实验学校将继续深化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打造出更多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原生态课堂”,让这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