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新江北报

2025年03月07日
重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新区校地合作新模式 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2025/3/7

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下,高校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作为国家级新区和自贸试验区“双区叠加”的创新高地,南京江北新区通过构建高校技术转移转化中心,释放其对于区域经济的赋能效应,持续探索出了一条“政产学研金”深度融合的新模式。

模式创新: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桥梁

2024年9月,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的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在南京江北新区成立,涵盖生物医药等四大领域。该中心通过政策突破、金融支持和空间载体建设三大支柱,为成果转化提供全链条服务。以南工大崔朝亮教授团队的气血交换膜技术为例,通过中心的市场化运作以及生物医药分中心争取的1000万元授信支持,让政策红利具体落实到科研团队的成果上。

截至2025年初,分中心对接全国62所高校,促成中国药科大学江北创新中心等标杆项目落地。2024年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上,签约项目超350项,意向金额近40亿元。

典型案例:

从“验证”到“量产”的破局之路

南工大与江北新区合作的江北创新中心,通过“技术经理人+市场分析”机制加速成果转化。孙世鹏团队的平板卷式纳滤膜技术和崔朝亮团队的ECMO专用气血交换膜技术均已成功实现产业化,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不仅如此,中国药科大学与江北新区共建的创新中心计划引入大量人才,并设立生物医药卓越工程师学院等新型学院,其附属医院与科技成果转化签约项目已覆盖多个前沿领域。当下,东南大学顾忠泽教授团队推动超30万平方米的生命科学大楼建设,目标打造全球领先的生物医药研发载体。

拉动效应:

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崛起”

南京江北新区通过深化校地合作,已形成以“高校系”企业集群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并在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及区域创新方面取得显著进展。药石科技、威凯尔等企业依托南京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的科研优势,成为生命健康产业的中坚力量,覆盖基因检测、抗体药物、CAR-T细胞治疗等全产业链。

东南大学医工融合平台和“大医科”项目落地,推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领域的产学研结合,如顾忠泽教授团队主导的器官芯片大厦已启用,助力生物医药研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友聚集遥感产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与新区企业联合开发实训课程,近200名研究生常态化驻点学习,参与工业软件前沿实践。南京理工大学“近程射频感知芯片与微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已入驻新区,100多名硕博生团队联合企业攻克自动驾驶、物联网等领域技术难题。

新区还整合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22所高校资源,构建“科技专家库”“科技成果库”,打通产学研转化障碍。与北京大学共建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推出全球首台太空双光子显微镜;与南京大学合作成立南智光电,突破薄膜铌酸锂芯片技术。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联合江苏银行为“器官芯片”项目提供1000万元授信支持,加速科研成果转化。通过建设扬子江产业科技创新试验区,集聚国家EDA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药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高能级平台,推动基因与细胞、氢能储能等未来产业。

2024年新区入围江苏独角兽、瞪羚企业81家,创新主体数量占南京市25.8%,形成“科技企业-产业集群-生态体系”的良性循环。

如何深化“最后一公里”改革

尽管取得显著成效,但技术转移转化仍面临早期融资难、中试环节薄弱等问题。为此,江北新区正探索强化概念验证、深化金融创新和优化人才机制等路径,旨在解决现存瓶颈问题。

未来,随着南京市《支持江北新区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的实施,新区将进一步整合高校资源,建设扬子江产业科技创新试验区,预计到2027年,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4.5%、高新技术企业达2000家的目标。

南京江北新区通过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实现了高校与产业的“双向奔赴”,不仅破解了成果转化的制度性障碍,更推动区域经济向新质生产力的跃迁。随着更多项目的涌现,江北新区正在书写校地融合的“新江北故事”。这一模式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有望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复制。

本报观察员 杨凯

上一条:生物医药“算力引擎” 3D科学计算全国生物应用总部项目落地新区
下一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沿江开展“追锋”活动
分享到
分享文章分享

© 2022 新江北报
南京江风楚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2033743号-1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118.195.242.119/Content/weixinlogo.png
新江北报
http://118.195.242.119/content/2025-03/07/009466.html
新江北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