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新江北报

2025年03月07日
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致敬每一个平凡而闪亮的“她”

2025/3/7

2025年3月8日是第115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在妇女节设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越来越多的女性在社会各领域崭露头角,她们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自己,书写着独一无二的人生篇章。每一个追梦的“她”,都是时代最美的风景;每一份蓬勃生长的“她力量”,都是开创未来的坚实支撑。今天,让我们将镜头拉近,致敬每一个平凡而闪亮的“她”。

轮椅上的舞者姜凤芹 “希望传递更多力量”

在很多人眼中,双腿截肢的残障人士几乎是不可能跳舞的。当一个人肢体残疾,被禁锢在轮椅上后,还能有梦想吗?

几年前,姜凤芹四肢健全、行走自如。但原本简单而平凡的幸福生活,却被一场交通意外彻底打破了。虽说从死神手中夺回了生命,但由于伤势严重,姜凤芹永远失去了双腿,成为一名肢体二级重度残疾人。

“只要心跳还在,人生就不会落幕!”头顶“半边天”,姜凤芹没给自己一点消沉的时间,而是更多地是去思考未来,自己还能不能生活自理?能不能照顾爱人和孩子?在随后的生活中,姜凤芹坚持康复治疗,在家人不离不弃的陪伴下,重燃生活希望。装上假肢重新站起来的姜凤芹也因此接触到了自己曾经没有注意过的群体。

“其实残疾不特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生命的价值。”在大厂街道残疾人之家,日间照料、康复训练、辅助就业、文体活动、学习培训、社会融合等一站式综合服务,给了姜凤芹家一样的温暖。在这里,她还被“拉”进了残疾人文体队,和一群有相似经历的朋友一起,从零基础开始,用轮椅代替“舞鞋”,通过舞蹈慢慢疗愈自己。

起舞、旋转、变换队形……跟随着悠扬的旋律,轮椅上的舞者们在翩翩起舞感受生命的绽放。姜凤芹说,轮椅舞蹈的舞蹈标准、节奏要求与健全人无异,但健全人是用双脚,残疾人则要将轮椅当成脚来用。要想尽办法“让轮椅听话”,只有把控好轮椅的速度、幅度,才能让轮椅成为双腿。轮椅舞的运动量不小,一场排练下来,衣服会被汗水浸透。练得久了,队员们多数手掌上会起厚厚的茧子,但她们总是乐在其中。

舞蹈,为大家成就另一种人生。最多的时候,队里有30多人加入,她们常常结伴去公园、广场训练,充满力量的舞姿将女性的柔美展示无遗,仿佛在诉说着内心的梦想与追求,迎来了围观群众阵阵热烈的鼓掌。这支残疾人轮椅舞蹈队渐渐有了些名气,区残联给予了各方面支持,组织队员们站到了省市级大大小小的舞台上,她们也常常和健全人同场竞技,斩获了不输专业的比赛成绩。

先后获得“南京市技术能手”和“南京市巾帼岗位明星”的姜凤芹不太愿意逢人就讲自己有多特殊,也不喜欢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刻意晒假肢,她认为这是一种消费伤痛的行为。她更希望通过舞蹈,让这个群体、这支队伍被更多人看到,能传递出更多力量。

本报观察员 韩正莲

“90后”保洁卢亚运 用双手“妆点”环境

每天清晨,当城市还在沉睡中,卢亚运就已经开始了她一天的工作。“我每天的工作就是确保厕所的干净整洁,除了必要的消毒工作,我还要随时清理厕所内的垃圾,保持地面的清洁,让市民们能有一个舒适的如厕环境。”

2021年,卢亚运选择加入环卫队伍,成为绿环公司公厕保洁团队中唯一的“90后”。她所负责的小门公厕地处人流密集区,日均如厕量超千人次,外来务工人员、商贩络绎不绝。卢亚运独创“三勤工作法”——勤观察、勤打扫、勤消毒,洗手台镜面光可鉴人,地砖缝里不见污渍,就连绿植叶片都擦拭得鲜亮如新。

然而,这份工作并不总是那么轻松。卢亚运回忆道:“刚开始上班的时候,我真的有点适应不了这样的环境,而且有些市民对我的工作也不太理解,有时候甚至会有些不礼貌的行为。那时候,我真的觉得很委屈。”

面对这些挑战和困难,卢亚运并没有选择退缩。“我试着去理解那些市民,也许他们只是太急了,或者是对我的工作有误解。我学会了调整自己的心态,用更加平和的态度去面对这些困难。”卢亚运的努力和付出,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和赞赏,并被公司授予“城市美容师”荣誉称号。

工作中雷厉风行的她,生活中却藏着柔软的另一面。作为孩子的母亲,卢亚运在工作和生活中摸索平衡,争取成为“时间管理大师”,把工作当家里事操心,把家里事当工作规划,两头兼顾。对于孩子的教育,卢亚运也有着自己的理念和方法。她说:“我平常就要求孩子每天开开心心地上学,我不求他成才,但求他成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品德和性格,只要他有了一颗善良、勇敢、坚韧的心,他就能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

“三八妇女节对我来说,意味着今天我可以放下妈妈、老婆的身份,做一天真正的自己。”在这个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向卢亚运这样的女性致敬,愿她们在未来的日子里,绽放芳华,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报观察员 朱葛嫣然

外卖“花木兰”葛歆歆

“我是守护生活的‘骑士’”

在江北新区的车水马龙中,有这样一位外卖女骑手,她叫葛歆歆,像一阵疾风,穿梭在大街小巷。她的身影,既有着外卖骑手共有的忙碌与坚韧,又透着身为母亲的独特温柔与担当,这份双重身份的融合,赋予了她的日常奔波的别样意义 ,她用行动诠释着坚韧的女性力量。

作为一名妈妈,葛歆歆的生活重心始终围绕着儿子。“之所以选择外卖骑手这份职业,就是希望有更多自由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对她来说,儿子就是她努力奋斗的动力源泉。而这份外卖工作,不仅是她维持生计的方式,更是她为儿子撑起一片天的“武器”。葛歆歆笑着表示,“我想让生活好一点,为孩子的未来多挣一些。”

葛歆歆常说:“女性不该被标签束缚,看似柔弱的肩膀,也能扛起生活的风雨。”工作中,女性骑手的优势在她身上展露无遗。她心思细腻,送餐时留意餐品摆放,避免汤汁洒出,面对顾客特殊要求耐心倾听、全力满足,收获诸多好评。她凭借女性特有的亲和力,让顾客多了理解与友善,工作氛围也轻松愉快。尽管体力方面不如男性骑手,但面对长时间骑行、恶劣天气带来的挑战,她却从不抱怨,夏日汗湿衣衫,冬日寒风割面,仍坚持准时送达。她相信,女性的力量就在于无论面对何种困境,都能咬牙坚守,用行动诠释着女性的无限可能 。

在城市的车水马龙与喧嚣热闹中,葛歆歆左手牵着年幼的儿子,右手紧握着外卖订单,步履坚定地穿梭其中。她说道:“我觉得我不仅是一个骑手,更像是守护自己平凡生活的骑士。” 这句质朴的话语,是她生活态度的真实映照。说到未来,葛歆歆的眼中满是憧憬与希望,“等攒够了钱,我也想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店。” 这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同黑暗中的熠熠星光,照亮她前行的方向。 本报观察员 孙汉仑

古琴非遗传承人陆群

让古琴艺术融入生活

三月春归,万物生辉。在2025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南京金陵派古琴非遗传承人陆群以一曲《流水》献礼天下女性,琴音中流淌的不仅是千年文脉,更是一位女性艺术家的坚韧与智慧。这位身兼全国古琴公益演奏天使、赵堡太极拳传承人多重身份的文化使者,用指尖的力量诠释着当代女性的多元价值,也让古琴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古琴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活在当下的生命。”作为金陵琴派第七代传人,陆群始终秉持着这样的信念。在男性主导的传统艺术领域,她以柔克刚,将太极的圆融哲学融入琴学,形成“端庄不失灵动,古朴兼具新意”的独特风格。从创办星月古琴社到担任南京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她打破传统师徒制壁垒,首创“五行琴曲教学法”,依据《黄帝内经》将琴曲分为木、火、土、金、水五性,对应怒、喜、纠、悲、恐五种情绪,让学员通过《阳关三叠》疏解离愁,借《酒狂》释放郁结,真正实现“以琴养心”。

在太和坊的教学现场,常可见职场女性随着《平沙落雁》的泛音舒展眉心。陆群说:“现代社会赋予女性多重角色,更需要艺术的滋养。古琴的‘水’性琴曲如《半山听雨》,能帮助她们在纷扰中找回内心的宁静。”这种将中医智慧与艺术疗愈结合的创新,让她的学员中女性占比超九成,其中既有企业高管,也有全职母亲。从非遗传承到文化创新,陆群以琴为剑,劈开传统与时代的壁垒,证明女性不仅是文化传承的守护者,更是文明创新的生力军。这份“她力量”,既在七弦震颤间,更在千万被琴音照亮的生命里。 本报观察员 梁雅欣

“70后”保安何玉凤

平凡岗位的不凡坚守

“校园交通事关每位学生的人身安全,事关每个家庭的幸福。校园保安不光要站好每一班岗,更要在细枝末节中做好服务保障。”何玉凤不光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今年是何玉凤在南京一中明发滨江分校任职保安的第三年。三年来,她身着整洁的安保制服,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诠释着校园保安的使命与担当。

何玉凤日常主要负责车辆的准入和放行。每天上学、放学的高峰期,校门口车流量极大,容易造成交通堵塞。这时,何玉凤便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指挥才能,引导车辆有序进出校园。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日,还是寒风凛冽的冬日,她从不懈怠。熟练的手势、坚定的口令,让原本可能混乱的交通变得井然有序。除日常的交通管理外,何玉凤还承担着多项细致入微的工作职能。她还负责更新与维护校园车辆信息库,确保每一辆进出校园的车辆都经过严格审核,为校园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

看似寻常的安保工作中,何玉凤也见证了很多校园里的温情时刻。一次春游活动结束后,学生们陆续返回学校。当队伍踏入校门时,一名学生突然身体不适,呕吐不止,这一突发状况瞬间引起了周围小范围的慌乱。然而,随后展现出的画面令人动容。有的同学反应敏捷,立刻从书包中拿出纸巾递给患病同学;有的同学则主动承担起清理工作,毫不介意秽物的脏污;还有部分同学围在患者身旁,用轻声的安慰和鼓励给予其精神上的支持,言语中充满关切与耐心,没有任何人表现出嫌恶或不满情绪。目睹此情此景,何玉凤的心中不禁涌动起一股暖流,她深刻意识到,在这片她默默守护的土地上,不仅有她坚守的安全防线,更有那份超越言语、流淌在同学们心间的真挚情感,它们共同编织成一幅幅动人的画卷,让这个校园更加温馨而美好。

何玉凤是校园安保人员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他们不仅仅是校园安全的守护者,更是校园美好瞬间的见证者。三年的时光里,何玉凤见证了学生们的成长,也被这些学生之间纯真的情感所打动。她常说:“在这个校园里工作,每天都能看到孩子们的笑脸,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情谊,再辛苦也觉得值得。” 她就像一颗默默发光的星星,在校园里照亮一方角落,守护着这里的安全与温情,成为了校园里不可或缺的一道温暖的风景线。

本报观察员 张怡宁

甜品店主理人李敏

“我爱我的‘甜蜜事业’”

每天早晨,李敏都会带着食材走进星悦天地一间15平米的小屋里,开始一天的工作。2023年以来,她将从小喜欢的烘焙带到这里,在江北新区发展起自己的“甜蜜事业”。

从五星级酒店里默默无闻的学徒,到学校传授蛋糕知识的老师,十多年来李敏和蛋糕的缘分一直在延续。“当时觉得做蛋糕最难的就是还原客户要求的比例和图案。”李敏回忆起以前的点点滴滴:“有时候急得一天打坏掉好几个模具,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漫长的练习过程浇灌了她的“甜蜜事业”,客户的满意和好评就是对她最大的认可。

如今,经营了两年的小店已经积累起了很多老客户,大家怀揣着爱与喜悦踏进这间温馨的小屋,希望通过一份甜品给一些特别的生活加点“甜”,让日子过得更有仪式感。有的客户留言说:“今天是我们两周年的结婚纪念日,想夫妻两人一起庆祝下。”李敏便在手机上耐心地为客户介绍店里的特色产品。一个蛋糕,除了能反映出顾客的喜好外,还能捕捉到当下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李敏介绍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也越来越注重养生了,所以我们蛋糕肯定要做得更加健康些。”

在快节奏的当下,与蛋糕相关的一切都蕴含着可爱与悠闲之感。在她看来,无论是制作一份蛋糕还是品尝一块蛋糕,都需要慢下来,才能和自己爱的人静静享受在当下的甜蜜时光。

蛋糕师是一份工作,还是甜蜜的传递者,不仅在工作中,更在家庭里。无论是对爱人还是与孩子沟通,李敏都会轻声细语,即便很忙的时候,也会全力在家庭和事业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妇女节其实也是在提醒我们,既要做事业的主理人,也要成为精彩生活的女主人,这样才能够将日子过得更加甜蜜幸福。” 本报观察员 曹煜斌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分享文章分享

© 2022 新江北报
南京江风楚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2033743号-1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118.195.242.119/Content/weixinlogo.png
新江北报
http://118.195.242.119/content/2025-03/07/009480.html
新江北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