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就业观的转变: 让兴趣变成职业,更乐于创新
2025/3/25
“没找到理想工作也要先就业。”董明珠对大学生的建议勾勒出两代人不同的就业观。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年轻人对于就业的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南京江北新区这片创新的热土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打破传统就业枷锁,让兴趣变职业,形成了灵活的就业模式。这种从“活下去”到“活出彩”的观念转变,不仅重塑着年轻人的职业路径,也在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年轻人就业观呈多元化趋势
近日,“春风行动”在南京江北新区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几十家企业涵盖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旅游餐饮等多个行业,提供了包括电气、机械、工艺工程师以及各类操作工等上千个岗位,吸引了近千名求职者,其中,他们的就业观念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趋势,也体现了他们对于生活质量与职业发展的综合考虑。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提供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工作岗位。与传统的稳定性相比,这些年轻人更关注个人的长远发展和职业晋升空间。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企业中,年轻人更乐意接受挑战,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我学习的是人工智能专业,聊了好几家,更倾向于选择年轻的企业,发展前景好。”已经拿到offer的小张同学说。
“我很喜欢南京这个城市,政策、产业等方面发展很成熟,所以在面临就业的选择时,我来到了南京。”一位来自陕西的毕业生说。
十年前,求职者最关心的是“有没有宿舍”“食堂伙食怎样”,而现在00后求职者更在意“是否有健身房”“年假多少天”。
在南京江北新区,创业氛围也日益浓厚。许多年轻人选择在这一地区创业,特别是在高科技和互联网行业中。与老一辈不同的是,现代的年轻人更愿意冒险和创新,追求事业上的独立和自由。创业成为许多年轻人就业选择的一部分,尤其是在政策支持和资本引导下,南京江北新区为创业者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和机会。针对45岁以下青年店主,团队中35岁以下青年占一半的创业人士,新区启动“青春小店”培育计划,开放了100家名额进行申报,加入“青春小店”联盟之后,“小店帮帮团”提供装修设计、品牌打造等免费培训,全流程打造小店的“专属名片”,同时还可以领取千元开业补贴、万元创业场地租金补贴以及创业成功奖励金、创业带动就业奖励、税费减免、创业贷款……
虽然年轻创业者要面对市场的竞争,还要面对来自资本、技术和团队管理等方面的挑战,但他们普遍认为,创业能够为他们带来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政策支持 构建全周期就业生态
前段时间,《关于贯彻落实〈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南京江北新区高质量建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出台,其中指出,支持新区加快打造青年创业就业“优选地”。支持新区实施“潮涌新区”大学生实习计划和“青春引才”就业行动,持续释放优质的实习、就业岗位,让更多青年走进新区、留在新区。协调市属国企,与新区共建更多的“宁青驿站”,为求职青年提供最长可达14天的免费住宿、城市融入等有温度的服务。
政策咨询专区、就业创业政策解读、职业规划指导、简历诊断及技能培训信息等一站式服务为来新区的求职者营造了安心就业、舒心工作的良好环境,除了线下能现场对话,“春风行动”还采用“现场招聘+网络招聘+直播带岗”的联动模式,线上也能第一时间了解招聘信息。
在南京江北新区,“就业”正在褪去生存色彩,升华为实现自我价值的阶梯;“职业”不再受限于单一岗位,演变为终身成长的生态系统。当老一辈还在纠结“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时,新一代已经用代码、创意和勇气,在数字经济的新主城上勾勒出属于他们的职业版图。
本报观察员 杨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