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信大附中 以“靶向教育”绘就育人新图景
2025/3/25
在江北新区教育教学工作的舞台上,南信大附中连续三年递出的创新答卷,成为区域基础教育改革的风向标。这所始终秉持立德树人初心的学校,以精准教育的时代之笔,书写着靶向育人的生动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之路。 朱葛嫣然 姚云
深耕育人沃土,构建“1+X”课程新生态
“您已经是第五位来我们班的老师了!”当夕阳的余晖洒满延时课堂,这句充满童真的话语,折射出南信大附中“全时空育人”的生动图景。而这样的画面,几乎每天都在学校的各个班级、各个碎片化时段上演,这正是南信大附中推进德育工作的生动实践。
当教育者自己成为“共情者”,当课程成为“生命体验场”,德育便能真正唤醒学生内在的向上之力。近年来,南信大附中学校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核心素养,把“用心做教育”渗透进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因情而感,因感而动,只有师生共情、家校共情,才能将德育由虚入实,释放出每个学生最本源的动力。”校长马伟远表示。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在南信大附中的课堂上,除了讲台上的老师,还有讲台下的老师。“双师课堂”已成为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学科教师专注知识传授的同时,班主任同步驻班观察,二者形成“教学+德育”的协同育人模式。这一创新实践直面学生日益多元的成长需求,通过角色分工与资源整合,让知识学习与品格培育深度融合。
除了用心用情,南信大附中还积极探寻国内外教育理论和教育发展趋势,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高效发展,结合办学历史,深挖学校办学文化,创新搭建面向未来的“1+X”赋能课程体系,包括启慧基础课程、启明拓展课程和启行实践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助力每个学生成为具有主动性的时代新少年。
锻造育人匠心,打造“青蓝共进”师资矩阵
南信大附中高度重视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与教师队伍的培养,以“1+1结对”计划为抓手,推动资深教师与青年教师携手并进,共同传承教学智慧,点燃教育热情,激发创新活力。
为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南信大附中专门成立了青年教师学习班,构建了一系列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从粉笔字、毛笔字的基本功训练,到赛课、模拟班会课的实战演练;从论文写作的学术提升,到圆桌沙龙的思维碰撞,再到教育心得的经验分享,每一项培训都旨在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教学管理方面,南信大附中始终坚持规范办学,严格落实各项教学常规,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学校通过增强级部和教务处的协同管理能力,适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协同视导,提高了教学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一举措有效保障了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南信大附中还成立了“学术委员会”,通过学科视导、班级视导、学情分析等多种形式,灵活、机动地做好教学管理。学术委员会成员深入教学一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学校还加强对新教材使用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研究,结合培训、开课等形式,帮助教师准确、科学、全面地把握新教材、新课标,建立学科教学规范,提高课程实施质量。这些措施有效保障了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解码未来教育
构建“精准把脉”教研机制
“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空。”南信大附中始终将课题研究视为破解教学痛点、推动课堂革新的核心引擎。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指向科学思维提升的初中物理逆向教学设计实践研究》为引领,学校构建起“课题驱动——实践验证——成果辐射”的教研闭环,引导全体教师,从教书匠走向教育家,主动研究教学,从处理繁杂的教学事务走向更加深沉理性的思考,营造修身治学、追求卓越的教风。
为促进学校共研氛围,学校还建立了备课组考核制,定时定点开展校本教研,深入研究新课标、新教材及新方向。目前,各备课组已能针对问题产出丰富的校本化资源,并在组内云盘中实现共享,已形成“发现杯”校本品牌。
在教研创新领域,南信大附中更是勇于探索、积极实践“四维联动”育人模式。学校构建起多维导学的学力提升体系,通过数智赋能精准教学。依托备课组研发的学科学习单,借助大数据动态分析学生训练数据,让作业成为学情诊断的智慧终端。
如今AI浪潮席卷各行各业,南信大附中也引入“智学果”AI训练系统,以英语单词速记为突破口,通过智能算法分解学习难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学校还同步开发了“启慧养成课程”,通过时间管理训练、自律品质培育等模块,塑造“自信、自律、自强”的三自少年。这一课程的实施,实现了学生学习习惯从“他律”到“自律”的质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站在教育现代化的潮头,南信大附中正以“靶向教育”的精准之矢,射向核心素养培育的靶心。当教育回归生命成长的本质,当教学精准对接个体发展需求,这所充满创新活力的学校,正在绘制未来教育的清明上河图,为打造“现代化教育强区”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