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新江北报

2025年03月25日
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共南京江北新区工作委员会 南京江北新区管理委员会 发布《扬子江产业科技创新试验区建设方案》

2025/3/25

上接07/10版

2.东南大学成果转化创新街区

科研方向上,聚焦集成电路、生命科学两大重点领域,建成EDA和大医科“产业-学术”合作机制和枢纽。全局性、体系化布局智能EDA项目,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人体器官芯片、介入医学、脑科学、脑机接口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辟医疗大数据、临床新设备、健康新产业等前沿赛道。

建设重点上,高水平建设EDA国创中心,加快EDA算力服务平台建设,引领EDA产业自主可控发展和创新能力整体跃升;推进东南大学“大医科”全面落地,校地协同建设介入医学工程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器官芯片研究院、脑研院、药研院等医工交叉科研平台;积极承办领域重大活动和创新创业大赛、科技成果展、创新论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空间布局上,以东南大学江北校区为核心,在校园周边构建创业加速器、众创空间等多元化创业载体,形成无缝对接的科研协同网络,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实现空间的高效利用与创新活力的充分释放。

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果转化创新街区

科研方向上,聚焦航空航天民航、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装备制造等前沿领域,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开展创新性研究,推动多学科技术融合应用,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建设重点上,建设新兴学科交叉先导区,整合校内外资源,培养跨学科创新人才;建设校地融合发展示范区,深度推进校地合作,带动地方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建设国际合作育人拓展区,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培育国际化创新人才。

空间布局上,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扬子江校区为依托构建创新生态圈,围绕片区功能定位融合发展,打造校企产业合作基地,以科创服务为支撑,多元尺度满足不同企业的空间及业态需求。

4.南京农业大学成果转化创新街区

科研方向上,依托南京农业大学的学科专长,聚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利用,开展前沿研究以提升农业种质资源开发水平。同时,围绕信息管理与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进行探索,助力智慧农业发展。在生态农业方面,专注于水资源管理、土壤修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科研攻关。

建设重点上,集聚科研平台,吸引作物遗传等国家和部省级科研平台入驻,整合资源强化科研力量;加强产学研协同,发挥多学科优势,设立联合研究中心与校企合作联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特色功能,建立生态农业实验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功能区块,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

空间布局上,围绕南京农业大学滨江校区,从“学研城产”多个角度出发,加强区域联系,协同打造涵盖教育、科研、产业和服务的综合型创新体系,构建高校领衔、紧密链接的创智生态圈层。

5.中国药科大学成果转化创新街区

科研方向上,充分发挥中国药科大学在生物医药研发、孵化、中试等技术平台建设和市场拓展等区域优势,以药物发现、临床前药学硏究以及临床转化的全产业链研究服务为特色,实现创新药物、基因与细胞治疗技术与产品、高端制剂、高端医疗器械与装备等成果的产出与临床转化。

建设重点上,围绕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科研能力建设、产业技术创新等内容,针对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产品孵化等主题开展校地合作。合力加速“药大系”集群化发展,在新区落地转化一批具有创新引领效应的“药大系”项目,助力创新型产业集群做大做强。

空间布局上,建设中国药科大学江北创新中心,先期入驻生物医药卓越工程师学院、现代制药产业学院、生物药物学院、智能药学交叉研究院等学院,与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共同打造“新城市+新园区+新学镇”的综合体,实现科教融汇、产教融合。

6.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果转化创新街区

科研方向上,围绕气象科学、信息技术、环境科学等重点领域,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再到商业化的完整创新链。

建设重点上,支持气象、信息技术领域知名企业在气象谷设立研发中心,引导校企联合建设气象大数据分析平台、环境模拟实验室、物联网技术测试平台等公共研发平台;建设气象、信息技术、环境科学等领域的中试基地;支持校友组织参与街区建设,引导校友企业在街区设立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为创新街区内的初创企业和科技项目提供股权融资支持。

空间布局上,结合“信风小镇”规划建设,以气象谷、公园式创客街区、工业产业园等载体,打造研发创新区、科技孵化区、落地转化区、综合服务区。优化中国气象谷核心功能,支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入驻。鼓励各类创新主体进行载体改造升级,形成形态多样、体系完备的科创载体空间。

7.南京工业大学成果转化创新街区

科研方向上,化工方向,围绕“三废”治理与化学品生产耦合关键技术、绿色反应工艺技术、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实现技术创新;材料方向,加强先进金属材料及腐蚀防护、先进能源材料等领域研究,催生新创新形态;生工方向,深耕绿色生物制造、合成生物学等领域,前瞻性发展绿色“碳中和”与“大健康”生物医药产业。

建设重点上,打造重点科创平台,推进南工大生物基材料研究院、化工中试基地、江苏省合成生物学基础研究中心产业基地等科研平台建设;构建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建立南京工业大学优势学科与新区各产业平台常态化合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空间布局上,依托龙华智谷载体,开展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创新“科技园创业孵化+产业园落地转化”协同模式,将龙华智谷打造成为新区科技创新、产业辐射转移、创新创业人才引育的重要窗口。

8.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成果转化集聚区

总体思路上,聚焦信息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与医药、能源环保等领域基础研究成果的二次开发和向新区转移转化,共同打造集创新资源、企业需求和研发能力于一体,推动建设“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科技成果转化集聚区。

建设重点上,共同实施专业化研究所项目和产业重大技术创新项目,联合共建高能级科创平台,推动一批符合新区主导产业方向的优质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区,加快培育一批高成长型创新科技企业;共同支持新区企业广泛对接海内外优质创新资源,通过共建联合创新中心、研发型企业建设与科技项目联合攻关等形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依托长三角国创中心南京江北新区创新综合体,联合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到新区创新创业,共同推进人才联合培养,合作设立早期创投基金用以支持早期优质项目。

空间布局上,围绕长三角国创中心南京江北新区创新综合体为依托构建创新生态圈,重点集聚江苏产研院创新体系中的高水平研发载体、行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世界排名百强高校、国际知名创新机构、科创服务机构等创新要素,服务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重点举措

加大产业科技创新主体培育

立足新区特色优势产业和未来发展方向,培育发展一批有科创平台支撑、有顶尖人才领军、有龙头企业牵引、有产业园区集聚、有专业基金支持的研产贯通细分链条,推动全链条研发、产学研协同、应用场景等环节的融合。契合国家战略需要和新区长远需求,聚焦新领域新赛道,培育一批龙头型、高速成长型科技领军企业。引导科技型骨干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平台,超前布局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依托南京江北新区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支持获得国家颠覆性专项立项的项目在新区落地转化。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在新材料、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鼓励各类创新主体主动牵头或参与更多国家、省级重大科技攻关任务。

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推动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膜材料创新中心开展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支持光电技术创新中心、类脑智能创新中心等争创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前瞻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争取建设国家大科学装置、列入省预研筹建序列。深化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支持省产研院跨区域、跨领域整合资源,与企业共建研究所与联合创新中心,推动以“拨投结合”的方式支持重大创新项目研发合作。推动龙头企业牵头建设创新联合体、人才攻关联合体,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鼓励和规范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优选培育一批高端研发平台。

加速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全力建设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搭建全国高校开放共享的“一站式”“全链条”公共转化平台,支持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提升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质效。支持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在新区设立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创新中心、高等研究院,推动高校联合科技领军企业在新区建设产业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支持高校院所、企业等分类建设市场化运作的概念验证中心。引导企业联合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产业行业协会等布局建设中试平台。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营质效,孕育一批高成长性企业。

加强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引育

依托国家、省市人才计划,大力引进能突破行业共性技术瓶颈和引领产业发展变革的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对顶尖人才和团队采取“一事一议”“一人一策”,鼓励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来江北新区创新创业,具有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研发及管理经历,且工作业绩突出的青年人才,给予人才项目资金、津贴补助、安居保障等各类综合支持。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软件等国家和江苏急需紧缺领域,打通高校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支持高校院所聘用企业导师,鼓励企业高层次人才到高校院所兼职。开展高层次技术经理人交流培训,探索完善技术经理(经纪)人培养激励制度。

持续推进开放创新

发挥国家级新区与自贸试验区“双区叠加”优势,持续推进开放创新生态及产业协同,与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紧密对接,积极引进外资研发机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鼓励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开展联合研究。深化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争取健康医疗大数据转化应用、临床真实世界研究等改革试点,高标准建设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合作互动,主动参与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和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建设。落实《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探索建设双向飞地等模式,推动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创新合作。

优化创新生态环境

聚力打造基金集聚区,围绕集成电路、生命健康、高端制造装备等新兴产业及低空经济、合成生物、绿色低碳等未来产业,大力引进基金管理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等各类基金企业入驻。发挥新区百亿母基金引导作用,着力构建“1+2+1+N”的子基金集群,加快健全涵盖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信贷资金、上市融资等全链条的融资体系,壮大“耐心资本”规模,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高水平推进国家生物医药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和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保障体系。

四、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由江北新区主要领导牵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参与的工作体系,全面推进试验区建设。争取省市支持,提升试验区战略地位,力争将试验区建设纳入省市“十五五”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等重要事项,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和重要工作安排加以推进。建立试验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两院院士、领军人才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重大技术攻关、政府决策参谋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加强评估考核

建立试验区建设推进动态监测与考核督促机制。明确约束性指标以及重大工程项目和重要改革任务,及其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健全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总结评估的全过程动态规划评估体系,把监测评估结果作为改进工作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根据评估情况动态调整重点任务和目标,循序稳定推进。强化目标导向,完善各类创新平台、项目等效能评估机制,提升产业赋能效益。

吸引全社会参与

大力支持和吸引全社会各类企业和机构参与试验区建设投资和管理运营,探索建立向社会开放的试验区建设“窗口”平台,鼓励专业机构、行业协会、民间组织等各种社会团体和民众对试验区建设发展建言献策。加强品牌宣传,支持举办各类创新论坛、产学研合作大会、行业性成果展览展示等,不断提高试验区的显示度和品牌影响力。

来源:科技创新和大数据管理局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分享文章分享

© 2022 新江北报
南京江风楚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2033743号-1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118.195.242.119/Content/weixinlogo.png
新江北报
http://118.195.242.119/content/2025-03/25/009713.html
新江北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