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新江北报

2025年04月08日
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当《赤壁》遇上“选角大会” 一堂穿越千年的语文课 ——一位青年教师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破茧记

2025/4/8

编者按: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双向的思维碰撞与心灵共鸣。今天,我们见证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青年教师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蓝本,巧妙地将“赤壁选角大会”引入课堂,带领学生们穿越千年,与苏轼展开了一场心灵的对话。这堂课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新颖的教学设计,更在于它唤醒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思考力,让千年之前的赤壁照进了今天的课堂,让东坡的豁达点亮了孩子们的心灯。

从“选角大会”到千年对话

“如果《赤壁》要拍电影,你会选谁演周瑜?”当这个问题抛向课堂时,我看见孩子们的眼睛亮了。那一刻,我知道这堂《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公开课,注定会是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一直在寻找让语文课“活起来”的方法。然而,当我面对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却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如何让学生理解“乱石穿空”的壮阔?如何让他们读懂苏轼的“还酹江月”?这些问题像一团乱麻,缠绕在我的脑海中。直到一个深夜,一条关于电影选角的微博推送,让我灵光一闪——何不把课堂变成“赤壁选角大会”?

从教知识到教思考

深夜的办公室还亮着一盏灯,教案本上“乱石穿空”四个字被红笔反复圈画。这已经是我第六次推翻《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设计。那个曾在书本上令我热泪盈眶的苏轼,此刻却像隔着千年烟雨的故人,任我如何踮脚张望,总触不到他飞扬的衣袂。

就在我头疼抓狂之时,微博推送了一条电影选角的博文。突然想到——何不把课堂变成“赤壁选角大会”?第二天与W老师分享了我的思路。她建议可以与真实的《赤壁》电影联动,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W老师的支持让我跃跃欲试,脑海里有众多的想法像新鲜开封可乐上漂浮的小气泡一样亟待实践。

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对话

思来想去,我设计了三个小组,分别是场景组、选角组以及编剧组,希望能引导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场景组:还原赤壁的壮美

孩子们的创意真是超出我的想象。有的孩子根据文本去分析画面的雄伟,有的小组用音效还原起“卷起千堆雪”的震撼,居然还有的孩子想到利用VR技术去模拟江景的气势磅礴。

选角组:寻找最像周瑜的人

孩子们从颜值讨论到气质,从才华联想到气场。他们用现代视角解读历史人物,却意外读懂了苏轼笔下的完美英雄。

编剧组:读懂苏轼的“还酹江月”

这是整节课的难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反复思索设计怎样的课堂才能让孩子们更好去理解这种复杂的情感呢?W老师说:“说的再多不如让他们自己悟。”于是我选取了同时期苏轼的不同作品去丰富孩子们的已有经验,从而引导他们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

从追求完美到接纳真实

在课堂上还设置了一个小练笔环节,让孩子们尽情释放他们对苏轼的情感。Q同学写道:“东坡先生,您的酒杯里装的不是酒,是月光。” Z同学说:“如果我是导演,一定让您演周瑜,因为您比他更懂人生。” C同学在小练笔中还加入了自己设计的苏轼独酌江边的背影。原来,最好的课堂不是教学生读懂苏轼,而是让他们在苏轼的故事里,读到自己。曾经的我,总想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讲透,却忽略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教师的角色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思维的点燃者。当我放下“讲台权威”,把课堂交给学生时,他们的创造力让我惊叹。原来,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

公开课前,我曾为每一个细节焦虑不已。在不断磨课的过程中,我逐渐教会自己懂得“课堂最美的不是完美,而是真实”。从“教知识”到“教思考”,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对话”,从“追求完美”到“接纳真实”,我一直在路上。

让赤壁照进课堂,让东坡点亮心灯

公开课结束的那天,夜空如洗,洒落的清辉像极了苏轼酒杯里的月光。我想,语文课的意义,或许就是让千年前的赤壁照进今天的课堂;让东坡的豁达点亮孩子们的心灯。而这盏灯,会一直亮着,照亮他们未来的路,也照亮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

这篇教育故事,不仅是我作为青年教师的破茧记,更是我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愿这堂穿越千年的语文课,能成为更多教师和学生的灵感源泉,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思维的沃土、心灵的灯塔。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浦口外校小学部 举行“青年月话”交流活动
分享到
分享文章分享

© 2022 新江北报
南京江风楚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2033743号-1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118.195.242.119/Content/weixinlogo.png
新江北报
http://118.195.242.119/content/2025-04/08/009830.html
新江北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