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逐渐年轻化? 爱护心脏,这些点请“上心”
2025/4/11
众所周知,心脏是唯一一个片刻不可以休息的器官,作为身体的“发动机”,心脏每天跳动约10万次。这个仅300克重的肌性器官,当人类生命还在母体胚胎里孕育时,就日夜不息地为全身输送约7570升血液,为人体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心脏一旦“发飙”后果不堪设想。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当下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已达3.3亿,这意味着每5例死亡人群中就有2例源于心血管病,面对这一严峻现实,守护好心脏这颗“生命引擎”已成为全民健康的必修课。而心脏疾病的典型症状有哪些?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建立起健康防线?近日,记者针对以上问题采访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心脏外科副主任医师龙海睿。
“防胜于治”
这些健康预警不容忽视
“许多患者往往在发动机报警时才想起检修,却忽略了日常保养的重要性。”龙海睿指出,心脏疾病的典型症状包括胸痛、胸闷、气促,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往往表明心肌供血异常,需及时就医。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疼痛向肩部、手臂甚至牙床等部位放射问题。因此,龙海睿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系统体检,通过血常规、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早期发现异常。此外,对于年轻人来说 ,若出现不明原因的体力下降,同样需警惕心脏问题。
“微创不等于万能,安全永远是第一准则。”龙海睿指出,当要面对心脏手术时,患者往往因为“开胸”而产生恐惧,但现代心脏外科已实现全面微创化,可经小切口完成瓣膜修复、搭桥等复杂手术,医生也会根据病情选择最佳方案。“事实上,即使采用传统术式,患者术后次日即可下床,一周左右出院并生活自理。”龙海睿说道。
深度融合
构建全链条管理模式
在医疗技术不断革新的背景下,区域性心脏中心正通过多学科协作展现独特优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心脏中心自今年3月揭牌落成以来,不仅让更多江北乃至周边地区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心脏专科医疗服务,更提升了区域心脏专科诊疗水平,为心脏病患者提供“全生命、全链条、全周期”的治疗模式。在成立当日,中心接连完成两台复杂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迅速,多学科强护航,标志着江北院区在心脏中心专科建设及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上实现重要突破。
据了解,在江北心脏中心主任童嘉毅的统筹管理下,依托院区马根山、曹海龙教授团队的核心技术支持,中心深度融合心内科多年诊疗经验、重症医学科急危重症救护体系及多学科协作机制,构建起“围术期全链条管理”模式。此外,该中心还将精准麻醉管理、微创术式优化与阶梯式康复计划结合,使心脏搭桥、瓣膜修复等手术实现突破性进展。
多学科强护航
让更多患者受益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心脏瓣膜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心脏瓣膜如同精密单向阀,确保血液定向流动,当出现狭窄或关闭不全时,患者会表现气促、乏力等症状。”龙海睿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在治疗选择上,瓣膜修复术因保留自体组织、无需终身抗凝等优势,成为优先选项。“中重度病变或进展迅速者则应该及时干预,避免心功能不可逆损伤。”但对于严重钙化或畸形瓣膜,置换人工瓣膜仍是可靠选择。
“手术不仅救命,更要提高生活质量。”龙海睿表示,成功的心脏手术可使患者状态优于术前。术后康复需注重适度运动(如医生指导下的步行训练)、低盐低脂饮食及规律作息等。定期复诊监测心脏功能,配合药物调整,90%以上患者可回归正常生活。
据悉,作为江北新区首家心脏中心,该中心集冠心病、瓣膜病、大血管疾病外科治疗与术后康复于一体,配备复合手术室、ECMO等尖端设备,填补了新区在心血管内外科融合诊疗方面的空白。
心脏疾病年轻化趋势加剧
做好预防刻不容缓
龙海睿告诉记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已呈现年轻化趋势。相较于过去,原本多见于老年人的冠心病,如今在年轻人中的发病率显著上升。这一现象与多种因素相关,除了遗传因素之外,高油高糖饮食、熬夜、吸烟等不良习惯是主要诱因。也正因如此,冠心病防治是从年轻开始的终身课题。通过提升对心脏健康的重视程度、改善生活方式、及时排查和控制风险因素,降低心脏病的发病概率,守护自身健康。
“确诊冠心病后,治疗方案呈阶梯式”。药物控制一般适用于轻中度狭窄,通过抗血小板、降脂药稳定斑块。介入治疗则通过支架置入或旋磨术疏通血管。搭桥手术通常取患者自身血管“架桥”跨越堵塞段,重建血运。“就像为心脏修建‘高架桥’,美国前总统、俄罗斯总统等重要首领也都接受过这类成熟手术。”龙海睿形象比喻道。
而针对日益年轻化的高血压、高血脂群体,又有哪些预防策略?对此,龙海睿提出了三级预防策略。一级预防需要戒烟限酒、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BMI控制在24以下;二级预防:40岁前每两年、40岁后每年体检,重点监测血压、血脂、血糖;三级预防:患者在坚持用药基础上,还要将血压稳定在<140/90mmHg,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8mmol/L。
心脏健康需要医患共同守护。龙海睿温馨提示:“当身体发出预警时,应及时就医,在治疗选择上,要信任专业判断,术后坚持科学康复。”关心心脏健康,永不嫌早,永不停歇。规律体检如同给心脏“定期保养”,健康生活方式才是最好的“护心符”。
本报观察员 梁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