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变身时空舱 看孩子们如何破译车辙密码
2025/4/18
近日,南京工业大学实验小学四(3)班教室,一场跨越两千年的时空对话正在上演。历史教师王蕾以草地上的车辙照片为引,带领学生们开启了一场关于“六朝车辙”的探秘之旅。这堂融合史料研读、情景模拟与深度讨论的创新课程,不仅让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触手可及,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
课程伊始,王蕾展示了一张草地车辙的照片,深深的车辙印记立刻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这些车辙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有的车辙这么深?”同学们纷纷提出问题。带着这些疑问,王蕾带领大家走进车辙背后的历史世界。
课上,王蕾播放了蒙曼教授讲解“秦皇古驿道”的视频。镜头下的石质路面上,深深的车辙印清晰可见。蒙曼教授解释道,这些车辙是两千年来无数车辆反复碾压留下的历史印记。此外,驿道路面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道凸起的石槛,用于帮助重载车辆上下坡时缓冲。
为了让抽象的历史概念变得生动,王蕾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模拟实验。她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齐国马车的两个车轮,用长度1.5米的木棒模拟车轴。当“齐国马车”试图驶入较窄的“魏国道路”时,“车轮”立刻卡住无法前进。这一实验让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各国马车的轨距不同,导致交通极为不便。随后,同学们围绕“车同轨”的意义展开热烈讨论。
从车辙深痕窥见文明密码,启迪学生汲取历史智慧。这堂“六朝风物进班级”的课程是该校“馆校合作”项目的系列课程之一,不仅让学生们了解了车辙背后的历史,更激发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王蕾表示,这节课通过图片、视频、模拟实验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探究“车辙为什么这么深”,同学们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学会了用历史的眼光观察生活。正如王蕾所说:“历史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思维,让孩子们学会从过去看未来。”而观摩这堂历史课,最动人的不是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而是当课堂结束时,学生们自发提出的延伸问题涵盖材料科学、流体力学等多学科角度——从“车辙深度能否推算古代车载重量”到“中外古道排水系统比较”。这种打破学科壁垒的探究意识,正是创新历史课堂培育的核心素养;这种发自内心的探究热情,正是文化传承最好的见证。如何让更多这样的瞬间出现在日常课堂,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深思。
杨凯 岳明珍 陈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