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实小 江畔美韵绽芳华 艺术与教育的“双重协奏”
2025/6/27
六月的江风拂过校园,江北新区浦口实验小学的香樟叶间跳跃着艺术的光斑。从“江畔艺韵”舞蹈节的翩跹舞步,到“江沄之声”合唱音乐会的高亢旋律;从古建筑彩画工作坊里的匠心勾勒,到管乐排练厅里的音符跃动……为期一个月的校园艺术月,以“艺术与教育的双重协奏”为基调,为师生、家长呈现了一场立体式、沉浸式的美育盛宴。这场盛宴的背后,是浦口实小近十年在艺术教育领域的深耕细作,更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 本报观察员 孙汉仑
顶层设计 将艺术教育纳入成长刚需
作为“距离长江水最近的小学”,浦口实小始终坚信:艺术不是特长班的“选修课”,而是滋养童年、健全人格的“必修课”。基于此,学校将艺术教育纳入“五育融合”发展战略,构建起“理念引领—制度保障—资源倾斜”的三级支撑体系。
在制度层面,学校出台《艺术教育三年发展规划》,明确“培养能力、一生一品”的培养目标,将艺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设立“艺术之星”“社团达人”等特色奖项。同时,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组建由校内专职教师、高校专家、校外非遗传承人组成的“三维师资库”,形成“专业引领+实践赋能”的师资网络。
“我们不做‘特长孵化器’,而是要让孩子在艺术中学会感知美、表达美、创造美。”校长任力在艺术月开幕式上说,“当艺术成为校园的底色,教育的温度与厚度自然生长。”
课程深耕 构建“基础+特色”双轨艺术体系
艺术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课程。浦口实小打破“课堂+社团”的传统模式,构建起“普及—进阶”的教学范式,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坐标。
学校的特色艺术教育联动国家课程,打造全员浸润的艺术氛围,将长江文化、古建艺术、传统音乐等元素融入音乐、美术课堂;音乐课上增设“民歌里的长江”单元,通过《茉莉花》《长江之歌》等经典曲目,让学生在旋律中触摸文化根脉;美术课开设“古建彩画入门”,从“觅—守—行—展”四个模块,带学生从观察明故宫遗址彩画,到动手体验沥粉贴金技艺,让传统艺术“活”在课堂。
社团是学生个性发展的灵感源泉,多元的活动、不同的观点碰撞,如同汩汩清泉,不断为学生的个性成长注入新的活力与创意。浦口实小现有艺术类社团12个,覆盖音乐、舞蹈、美术、书法四大领域,社团实行“自主选课+导师制”管理模式。
其中,“和韵”管乐团聚焦交响乐普及,每周开展2次合练,曲目涵盖中西经典;“心韵”合唱团以“无伴奏合唱”为特色,曾获中国国际合唱节一级团队。舞蹈社团按年龄分层教学,云灵(低年级)、青雀(中年级)、曜梦(高年级)三支梯队接力传承中国民间舞,原创舞蹈《我送亲人过大江》获得南京市“我的中国梦”比赛一等奖,集体舞《苏韵伊情共此时》获得南京市小学生集体舞大赛一等奖,此外拉丁舞、街舞也在校园艺术节上大放异彩,展现了学生们的多元艺术风采。最具金陵本土特色的“锦色万千”古建筑彩画工作坊,创新性地将传统工艺与儿童审美结合,连续两届获得江苏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
成果绽放 实现艺术教育多维跨越
艺术教育的成效,最终要在实践中检验。浦口实小以“校园艺术月”为窗口,以各级赛事、公益演出为平台,推动艺术教育从“校内开花”到“香飘四方”。
本届艺术月期间,学校精心策划三大品牌活动,通过舞蹈、合唱、管乐音乐会带来多重艺术盛宴。在“童心绽放·舞韵飞扬”舞蹈专场,150名学生带来《快乐向未来》《在灿烂阳光下》《盛世敦煌》等12个节目,其中《盛世敦煌》创新融入学校彩画工作坊省一等奖作品图案,用舞蹈重现“飞天”神韵。心韵合唱团通过演唱17首多语种曲目,在第三届“江沄之声”合唱音乐会上演绎着“音乐无国界”的文化自信。月末上演的“和韵管乐音乐会”,通过“金声启航”“律动时光”“未来之声”“管乐星球”四个板块演绎14支曲目,展现管乐艺术的独特魅力。
副校长邱婷表示,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并非培养艺术家,而是赋予每个孩子感受美好的能力。基于此,浦口实小将从多维度深化艺术教育,通过拓展“大美育”生态,联合博物馆资源、高校交响乐团等共建“艺术实践基地”。学校定期开展“大师工作坊”“艺术研学营”,助力学生接触前沿艺术形式。同时,深化“课程+”融合,开发“长江文化”主题艺术课程群,结合江北新区“江北新主城”定位,创作《江北十景》古建筑彩画组画、《长江童话》儿童舞剧等原创作品。此外,在完善“评价链”方面,浦口实小将建立“过程性+展示性”评价体系,借助艺术成长档案袋、校园艺术积分、年度艺术盛典等形式,让每个孩子的艺术进步清晰可见、有迹可循。
从“一堂课”到“一场月”,从“校园舞台”到“文化舞台”,浦口实小的艺术教育实践,正以美为媒、以艺为桥,为孩子的童年注入诗意,为教育的内涵增添温度。正如学生在日记中写的:“艺术不是作业,是像呼吸一样自然的快乐。”而这,或许就是美育最动人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