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十年 谢谢你的参与
2025/6/27
十年,三千六百多个日夜,足以让一棵幼苗亭亭如盖,让一片热土焕然新生。这十年,江北新区的蓝图化为现实,高楼拔地而起,道路纵横通达,产业蓬勃兴盛。但比钢筋水泥更动人的,是那些扎根于此、耕耘于此、奉献于此的人们。他们是医生、教师、警察、司机、工人、农民……是千千万万个平凡而又不凡的“你”。新区的脉搏,因你们的每一次心跳而强劲;新区的容颜,因你们的每一滴汗水而生动。
本报观察员 朱葛嫣然 梁雅欣 杨彩红 张怡宁 韩正莲
南钢炼钢车间副主任张红军
钢铁工人见证新区十年风华
2001年,我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进入了南钢,以普通的炉前工在炉火中淬炼自己的体魄和对炼钢技术的执着与热爱。24年来,我亲历了南钢向精向特的蜕变成长,也见证了江北新区十年来向新向质的蝶变跃升。在南钢自己被培养成为全国劳动模范。
南钢作为江北新区的重要产业之一,这十年的发展有目共睹。当我们站在南钢智慧运营中心,看到数字孪生技术让钢铁生产线实现“一屏观天下”;当煤焦筒仓披上创意彩绘,工业美学与环保理念在南钢厂区完美交融,南钢成为全国首批开放环保设施的“新四类”企业,以开放姿态接受公众监督;当南钢牵头制定12项国家标准并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无数个光辉与荣耀的时刻,都让我深感骄傲与自豪。
如今,在南钢这座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智慧工厂里,我们的9%Ni钢、超高强耐磨钢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持续突破技术封锁,金恒科技、金元素等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如璀璨明珠镶嵌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共同构建起覆盖轨道交通、海洋工程、新能源等领域的特钢产品矩阵。
南钢扎根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始终与国家工业命脉同频共振,与新区发展同向而行。“钢铁报国”是南钢的使命,“把钢炼成、炼好”是我和每一位钢铁人的责任和使命。
南京一中明发滨江分校语文教师袁畅
十年归巢,我成为了“您”
十年前,我怀揣着憧憬与迷茫,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的校门走出;十年后,我以一名“90后”青年教师的身份,重新站回了这片梦想启航的土地。
我因此与曾经的恩师有幸成为了同行,每当听到那些熟悉的名字,我的内心就会涌起别样的温暖。师长们曾经对我的点点关怀,都化作我对班级学生的声声嘱托。十年时间,我完成了教育的闭环,正印了那句:“长大后,我就成了您。”
如今,我站在南京一中明发滨江分校的讲台上,我成为了一名语文教师,也是学生们口中的“老班”。我的教室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方寸之地,更是和学生们一起探索世界、叩问心灵的成长实验室。那些在深夜备课灵光一现的教学设计,那些源于学生一个好奇眼神而延伸出的实践项目,都是我们共同点燃的思维火花。它们也许微小,却真真切切被新区包容开放的教育土壤所滋养,被鼓励创新的氛围所支撑。
新教师的岗前培训,让我在职业起点就明确了成长的目标;一中明发对新教师的浸润式培养,则让我在初登讲台时自信满满。在江北新区,年轻教师是被托举、被赋能的。新区的教育体系支持着教师“终身学习”,就像江北新区本身,它给予教育以耐心,深知育人如树木,需要的是根系的深扎与时光的沉淀,这份“慢”的力量,恰恰成就了新区教育的厚度与高度。我感到光荣,因为我加入了一个用热爱与责任铸就的光荣队伍。
南智光电产品经理王海若
乘着AI时代的风,在江北飞出青春的姿态
2025年6月,江北新区迎来成立十周年的日子。作为一位“00后”青年科技工作者,我有幸在这片土地上开启了人生的第一份事业,也是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热血坐标。
初到江北,我拎着行李箱、背着笔记本,从地铁站坐上园区班车,一路看着沿途科技园区的名字一个个闪过,一座现代化的科技新城扑面而来。
新区人才驿站的温馨服务,让我一下子体验到了家的感觉。是名校优生、宁聚计划等一系列贴心的政策让我在城市里立住了脚,是“园区+企业”联合培训让我在工作中迅速上手——这里,年轻人是有人带、有人关心的。
我现在是南智光电的产品经理,负责一款名叫OptoChat的光子专用大模型的开发和运维。它不是娱乐型聊天机器人,而是能帮光电芯片工程师做设计、调参数、查文献的行业“智囊”。它是我们几个年轻人在某个深夜的“脑洞”,也是真真切切被新区容得下、撑得起的梦想。
而最让我感动的,是在这个城市里,没有人催你快点出成果,反而有人愿意和你一起陪着模型“训练”成长,就像江北新区本身——它没那么急,却很有力。
在开发大模型1比0版产品的时候,我们工程师用人工智能(AI)创作了一首歌《向光而行》。我想这不仅是我们写给芯片的旋律,也是写给自己、写给江北新区青春十年的心声:带着初心,带着梦想,一起向光而行。
金陵折扇传承人张毅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眼中的江北十年
今年是江北新区成立的十周年。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到来之际,作为一名非遗爱好者,回想我与金陵折扇结缘、坚守至今的三十八载光阴,不禁思绪涌动,百感交集。
折扇文化起源于北宋,至明朝永乐年间真正盛行。在中国历史上,历代书画家都喜在扇面上挥毫泼墨、抒情达意。因其便于携带袖藏,成为文人墨客赶考、雅集的随身之物。历经岁月沉淀,扇面绘画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自幼酷爱绘画,起初条件艰苦,便以沙为纸,就地习画。直到二十一岁,才得以接受系统性的绘画训练。
我始终认为,扇面画是“会说话”的艺术。只要用心观察、感受周遭世界,每个人都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并用画笔将其定格于方寸扇面之上。
2005年,我在江北新区创立个人工作室,自此,我的创作便更多地融入了江北的地域风貌与生活气息。从身边汲取灵感——道路两旁挺拔的行道树,风出路摇曳的花卉,桃湖公园中栖息的鸟儿、南京首条长江隧道建成通车、南京北站开建……这些江北新貌的点滴,都成为我笔下的主角,也让作品的内涵与形式愈发丰富。
画思想、画生活、画向往、也画祝福。这方寸之间的非遗折扇艺术,不仅承载着我对民俗生活与民间文化的深情理解,更折射出江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与不懈追求,映照着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与丰富的精神图景。
南医大四附院大外科副主任陶静
用柳叶刀丈量新区的生长年轮
10年前,作为值班在一线的年轻医师,我淹没在无尽的写病历、急诊手术里。犹记得那些在有限条件下完成的紧急手术,那些因设备不足而不得不将危重病人星夜渡江的无奈,如同刻在骨子里的印记。
经过层层考核,我成为一名主治医师并继续攻读研究生课程,江北新区也迎来了它的“主治”时代。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最令人振奋的,是我们医院有了新的院区,也有了尖端设备进驻。我拥有了独立带领团队处理更复杂病例的资格。第一次在崭新的层流手术室里,作为主刀完成一台四级手术时,高清屏幕上组织的纹理纤毫毕现,指尖操控着精密的器械,如同在生命的微缩迷宫中精准穿行。那一刻,我指尖的沉稳与新区精密有序、飞速生长的脉络,达成了奇妙的共振——我们都拥有了更广阔的舞台和更精密的工具。
十年,从最初在尘土中建立无菌区的谨慎,到如今在智能手术室中从容调度;从面对复杂病例时的手足无措,到带领年轻医生攻坚克难、在核心期刊留下思考的痕迹;从深夜渡江求援的奔波,到见证区域内首个创伤中心、胸痛中心在本院挂牌成立……我的每一次成长,都伴随着窗外这片土地一次次关键的“落子”与“升级”。新区的每一次脉动,都强劲地应和着我胸腔里那颗未曾冷却的医者之心。这片曾经承载着期冀的土地,如今已化为我血脉的一部分,如同我手中这把柳叶刀——它既是我解剖病痛的利器,更是我丈量这片热土生长年轮的刻尺。
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张伟斌
用文字记录新区发展脉搏
用笔墨记录时代脉搏,用故事传递人间温度,用脚步丈量新区成长。作为一名作家、诗人、扬子石化的一员、江北新区蝶变的亲历者,十年来,我很荣幸见证了这片土地的迅猛发展。
十年,为扬子石化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我在做好本职科研工作的同时,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为宣传企业文化呐喊助威。在我的笔下,既有企业石化的不断迈进,也有新区成长的身影。在《摘星星的人》一文中,我描写了中石化劳模的科研创新,在《江苏工人报》上刊登,又被《中国石化报》等媒体转载,让石化人的形象更加生动饱满。2024年春扬子炼油结构调整项目开车成功,我用诗歌《在水一方的春天》,述说着这一重大事件为区域经济注入的活力。
工作并生活于此,江北新区给我的创作提供了源泉和动力。目前,每年我发表诗歌、散文和小说一百多篇,十几万字,其中60%在正规报纸和期刊上。在《扬子经济时报》《大江之北》上宣传江北新区的日新月异;在《扬子晚报》《金陵晚报》《江苏经济报》《江南时报》宣传大江南北的风土人情;在《扬子江诗刊》《诗选刊》《金山》《延河》等国内名刊上用诗歌赞叹新区的美好生活。
2020年,我加入区作协。2024年,我加入了南京市作家协会和江苏省作家协会,正式成为诗人作家。我将利用手中的笔,更好地描绘江北新区灿烂美好的未来。
大厂园林工程科副科长 陈元
十年耕耘绘就新区蝶变
投身新区大厂园林公司二十年,站在亲手打造的江豚绿雕前,听着市民的赞叹,总忍不住眼眶发热。十年前,新区绿化像张未上色的素描,道路两旁整齐排列的四季草花虽生机勃勃,却缺了灵动与温度。
转机出现在2025年春节。在新区执法局牵头下,我们将上海前沿园林设计理念引入江北。浦滨路的蝴蝶绿雕,是这场蜕变的起点。制作蝴蝶绿雕时,我们用金叶佛甲草勾勒翅膀边缘的璀璨金边,绿叶佛甲草填充舒展的翅身,红叶景天点缀出斑斓的花纹,让每一片 “羽翼” 都仿佛在风中轻轻颤动 。
此后,浦滨路的牡丹飘带、圆环山丘、横江大道的江豚绿雕……七处景观,如绿色明珠般镶嵌在主干道上。团队通宵达旦三天,用钢筋勾勒江豚跃出江面的弧线,以深绿佛甲草塑造背部,红草晕染腹部。当晨光为它镀上金边,路过司机纷纷摇下车窗拍照,那一刻,我知道我们种下的不仅是植物,更是新区的生命力。
如今走在街头,常能听见家长指着江豚绿雕告诉孩子:“这是长江里的好朋友!” 孩子们的笑脸、老人们的驻足,就是对我们最高的褒奖。十年间,从单调的平面绿化到充满艺术气息的立体景观,我何其有幸,能用双手见证新区长成最美的模样。
D2路公交车驾驶员呙国金
十米车厢载光阴,为民服务显担当
我是南京江北新区D2路公交车的一名驾驶员。这条线路贯穿南北,全程27.2公里,一头连接着江北新区的扬子石化小区,一头通往繁华的鼓楼公园。记得刚跑D2路时,我总会利用空余时间熟悉沿途环境,把经过的养老院、居民区和学校一一记在心里,为的就是在乘客需要时,能及时提供帮助。日常驾驶中,我时刻提醒自己:控制车速、平稳运行,进出站台格外小心,礼让斑马线更是基本准则。
转眼间,在公交驾驶岗位已十年。可以说,我把最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方向盘。刚开车那会儿,公交车没有空调暖气,寒冬腊月,驾驶室冷得像冰窖,得裹上厚厚的棉衣才能顶住。后来,我亲身经历了公交车的更新换代——从手动挡到自动挡,从燃油车、电车再到如今的新能源车。工作条件也大大改善,有了专门的休息室,驾驶环境舒适多了。
这十年,江北新区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我每天行驶在路上,感受很深。最直观的就是道路越来越畅通,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当年沿途常见荒地和低矮的平房,如今已被林立的高楼取代。老百姓的出行选择也更多了。道路两旁的景观也不断升级,四季花开不断,绿树成荫,行车其间,心情也舒畅。
说到服务乘客,我的信念始终如一:全身心投入工作,用心开好每一趟车,用心服务每一位乘客。我常对同事说:“公交服务没有实体产品,我们的服务质量就是最响亮的品牌。”当然,我也由衷希望得到乘客朋友们的理解与支持。少一些误解,多一些包容,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营造更安全、更文明的车厢环境。
乡村“CEO”唐辉
带着乡亲“种”出好日子
清晨6点起床,查看作物生长情况、跟进物流配送、辗转各地考察市场、手把手帮农户解决难题、处理经营管理事务……这是我进入农业领域十余年来的工作日常。
我家里世世代代都是农业方面的行家能手,从小跟着父亲、哥哥穿梭于田间地头,学技术、学思路,我在增长见识的同时也种下了一颗“农业梦”的种子。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新时代的中国乡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因此我考入南京农业大学专攻农学,选择做一名“新农人”,为祖国乡村振兴和农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大学毕业后,我选择留在南京这座宜居宜业的城市,安家江北新区。乘上国家级新区发展的东风,新区的涉农街道也奏响了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乐章。这里独特的农业资源和近郊优势为我们“新农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017年,我在盘城街道成立了南京信必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将现代科技、科研成果引入传统农业,提供“耕收储销”一条龙服务,带着乡亲一起“种”出好日子。我建立了专家技术服务队,把高校课堂“搬”到田间,打造产教融合农业示范基地;与街道共同推进葡萄园建设,见证了江北新区葡萄节举办了14年,“盘城葡萄”品牌日益响亮;帮助农户精准化农业管理,将优质农产品送进“盒马”等连锁商超……乡村不仅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更是干事创业的舞台,期待自己能为广袤乡村的发展注入更多动力。
江北社区党委书记彭荣伟
基层让我真正懂得什么是家国情怀
漫步新区,风景正好!一栋栋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宛如长龙纵横支撑起城市脉络……十年巨变,尽收眼前。而我的人生轨迹,也与这片土地深深交织在一起。
我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学专业2008届毕业生,毕业那年,在家乡通过省考上岸的同时,获得了一个留在盘城街道工作的机会,最后我毅然决定留在母校旁的村庄,把青春献给这片培养我的热土。
有人问我后悔吗?说实话,在基层,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更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有重复的走访、琐碎的记录、漫长的等待,996、007更是家常便饭。但在基层待得越久,我发现自己的目标就越清晰——为群众多做点实事。新区十年,“新主城”崛起,我也在基层沃土中奉献着,在四季轮回中成长着,一步一步找到人生的价值。
“新手”变“老兵”,他乡成故乡。感谢母校在我内心深处播下了家国情怀的种子,感谢基层让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群众感情。记得防汛抢险时,与居民并肩筑起“人墙”护堤;记得91岁老党员向党组织交纳万元特殊党费,表达对党的感恩之情;记得为留守儿童开设“四点半课堂”,看到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回首这些年,这里的一草一木、每一位居民的笑脸与期盼,都如同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充满细水长流的温暖。
新区十年,躬逢其盛,与有荣焉。愿你我,还是曾经那个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