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校地协同,美育赋能乡村振兴 ——南工大师生党员先锋队深入一线绘就幸福底色
2025/7/8
在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众兴街道运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口,崭新的巨幅墙绘吸引了众多村民驻足观赏。画面中,高铁飞驰穿乡而过,智能无人机在稻田上空盘旋,数字平台高效连接城乡——这正是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师生为当地精心绘制的“科技助农”主题画卷。近日,受江苏省委驻泗阳县乡村振兴工作队邀请,该校十名师生走进泗阳县裴圩镇,以“艺术赋能乡村美学新气象 非遗传承共筑文化振兴路”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村落美化与文化实践活动,为乡村振兴注入艺术活力。
顶着炎炎烈日,头戴“小草帽”的师生们专注地在墙面上挥毫泼墨。参与绘制的艺术设计学院学生蔡迎宾介绍:“这两幅作品聚焦‘科技兴农’,我们描绘了无人机精准作业、智慧灌溉、高铁网络畅通农产品流通、数字平台赋能乡村未来的场景。它不仅是对高效精准农业的生动展现,更寄托了科技助力下绿色发展与乡村繁荣的美好愿景。”师生们将艺术创作根植乡土,历时四天高温奋战,一幅融合传统乡村风貌与现代科技元素的大型墙绘惊艳亮相。这幅作品显著提升了村庄的科技文化品位,让古朴的“乡村瓦屋”焕发新生机,成为村民热议的焦点和村庄的新名片,有效传播了现代农业理念,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增添了生动的艺术注脚。
“邀请高校团队进行墙绘,旨在以艺术提升人居品质、涵养乡村文化,实现‘颜值’与‘气质’双赢。”泗阳县裴圩镇党委副书记、驻倪东村第一书记王中元表示,这是“绘”制乡村新面貌、展现村民新风尚、勾勒美好生活愿景的重要实践。他介绍,工作队驻村以来,坚持因地制宜,组织了一系列以农民为主体、乡村为舞台的文化活动,有力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
南工大桂苑青年先锋社区功能型党支部书记武秋月强调:“艺术源于生活,更应反哺乡土。以美育赋能乡村振兴,是高校艺术院系责无旁贷的时代使命。”她指出,此次“三下乡”活动是深化公共美育理念的生动思政实践,引导青年学子扎根社会大课堂,在服务乡村中淬炼思想、增长才干,将专业智慧深度融入乡村文明肌理,致力于激活乡土文化基因,提升乡村美学品位与综合文化软实力。
活动期间,师生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为百余名村民举办了“反诈先锋行,守护钱袋子”专题讲座,增强了村民的防范意识和能力,助力“治理有效”;组织“方巾扎染非遗精品项目”互动实践,让村民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此外,师生们还前往卢集镇袁庄村,对一处紫苏生产基地进行了美化改造和专业规划,优化了空间布局,满足了接待、生产与生活需求,以实际行动服务乡村产业和“生活富裕”。学院团委书记李涛介绍,师生党员创新采用“理论+技能”双轨送课模式,力求授课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让知识技能真正“下得去、用得上、见实效”,有效回应农民关切,破解生产生活难题,同时成为师生锤炼党性、践行宗旨的实践平台,推动了优质资源向乡村一线流动。
深化校地合作,党建引领是关键。活动期间,倪东村党支部党员代表与实践团队共同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洪泽湖斗争纪念馆”,通过实境学习感悟革命历史,汲取奋进力量。泗阳县裴圩镇镇长刘江江表示,通过深化“党建引领+校地协同”机制,双方合力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党建共建品牌,实现了组织赋能与人才培育、资源整合与发展空间、价值追求与振兴目标的“双向促进、双向拓展、双向融合”。这一模式有效推动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与乡村振兴实践服务的深度嵌合,确保校地共建成果精准转化为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劲动能。
自2021年起,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已连续四年深入泗阳乡村一线,开展实践活动。未来,学院将继续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深化校地合作,将艺术智慧与青春力量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为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持久动力。 朱妩隽 杨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