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新江北报

2025年07月15日
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老屋飘来咖啡香!盘城“村咖”上新

2025/7/15

夏日的盘城渡桥,绿树成荫,莲叶满池,走进刚刚开门迎客的“外婆桥·咖啡与茶”,氤氲的咖啡香气里,主理人正娴熟地制作一杯杯特调咖啡。蛙蝉与咖啡机共鸣,现磨咖啡豆的醇香与乡野清风交织,咖啡这个“万物跨界”的好搭子,在这里激荡起阵阵涟漪,谱写着乡村的新韵。

荒废老屋变身咖啡馆

“吱呀——”推开“外婆桥·咖啡与茶”古朴的木门,仿佛回到记忆中的外婆家。斑驳的墙壁、原木的桌椅、泛黄的书册……这里没有网红店的精致摆盘,没有刻意营造的怀旧氛围,处处都是时光自然沉淀的痕迹。坐在这里啜饮一杯香醇的咖啡,别有一番风味。

赋予老屋新生的,是南京盘城乡村发展有限公司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的师生团队。很难想象,半年前这里还是村民堆放杂物的荒废老屋。近年来,盘城街道农文旅融合发展如火如荼,通过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开发特色农旅产品、创新文旅消费场景,不断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动能。

“我们不仅要保留乡土记忆,还要让老房子‘活’起来,成为吸引流量的文化载体。”盘城乡村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泽莹介绍,老屋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外表虽“土里土气”,却有最深刻的儿时记忆和最动人的市井烟火。南信大艺术学院师生团队的加入,把构想变成现实。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小店从传统童谣中获取灵感,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了原始夯土墙、瓦屋顶与木梁结构的乡土气息,斑驳的墙面与现代化咖啡吧台、“多巴胺”门头巧妙融合,古朴雅意之中透出现代简约的美学气质。相比于城市咖啡馆的精致、快节奏,这间村咖主打随性和松弛感,宛如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静静守护着家乡的一草一木,默默等待归家的旅人。

打造新时代“乡村会客厅”

手捧一杯咖啡,慵懒地倚靠在窗边的藤椅上,一窗之隔的是美丽乡村的田园风光,浸润着乡野气息,自成一幅立体画卷。“在村里开咖啡店,会有人来喝吗?”这是当初不少村民的疑问。随着“外婆桥”开张,他们走进来一看,不由啧啧称赞,还自发地向游客推荐起这个好地方来。南来北往的游客在这里停留、交流再出发,这里形成了天然的会客场所。

小店顺利开张的背后,是村民伸出的一双双援手。旧摆钟、老木凳、木工锯子……“外婆桥”专门开辟了一处空间,摆放着村民们送来的老物件。斑驳的纹理中,藏着几代人的生活温度;泛黄的竹编下,裹着旧时光的喃喃细语。“器以载物,物以传情”,它们与新业态碰撞出跨越时空的火花,成为人们心中承载乡愁的温暖记忆,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连接村民与游客的纽带。

“以前聊到盘城,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葡萄,近年来盘城农文旅新业态蓬勃发展,吸引了更多消费者驻足,也为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广阔的空间。”该店主理人章雪颖,是一名1998年出生的回村创业青年,她通过乡村主理人招募计划来到盘城,以“共创共享”的方式参与项目整体运营。章雪颖介绍,这间小店兜售咖啡与美景的同时,也致力于打造成新时代的“乡村会客厅”,不仅满足游客“偷得浮生半日闲”,也欢迎村民们茶余饭后来此闲话家常、拓展社交圈,团建活动、亲子娱乐、艺术沙龙都可以在这里开展。

从“双向奔赴”到“双向奔富”

“走,去村里喝咖啡!”当咖啡热潮从“城市标配”延伸向田园乡村,潮流与乡土碰撞所带来的强烈反差感和新鲜感,正引来一波又一波的“流量”。在盘城,亦是如此。

作为“南京后花园”之一的盘城,拥有“金陵葡萄小镇”的响亮名片,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交通优势,盘城街道在国家级新区这片创新创业的发展热土上,深入践行“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理念,通过农文旅深度融合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串联起乡村的自然景观、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激发出了乡村发展的无限可能。

一杯“村咖”,是水到渠成,更是“双向奔赴”。从单一景点到多元业态,从流量变现到价值共生,从“双向奔赴”到“双向奔富”,随着一系列农文旅产业招商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新业态在盘城乡村找到落脚点,孕育着更多“旧物新生”“老屋焕彩”的故事,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拼图中散发出醉人的芬芳。值得一提的是,盘城街道因地制宜成立了乡村发展公司,通过进村驻点办公的方式,盘活闲置资产资源,统筹区域资源力量,“以点带面、以面带片”转动新业态融入乡村发展的“齿轮”,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本报观察员 韩正莲

上一条:茉里餐厅: 把“alone”变成“all in one”的洋房餐厅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分享文章分享

© 2022 新江北报
南京江风楚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2033743号-1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118.195.242.119/Content/weixinlogo.png
新江北报
http://118.195.242.119/content/2025-07/15/010997.html
新江北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