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北杯”3000+篇投稿,30万+投票、77万+阅读量 十年蝶变,新区青少年用热爱书写“江北速度”
2025/7/15
2025年“新江北杯”学生作文绘画征集大赛圆满落幕,这场由南京江北新区教育和社会保障局指导、新江北融媒体中心主办,南京江风楚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江北e+融媒承办,扬子经济时报、江北新时空支持的赛事,以“十载江北,共赴下一程热爱”为核心,汇聚了全区学生对家乡发展的观察与畅想。从5月底启动至7月中旬收官,大赛覆盖小学、中学及幼儿群体,最终评选出作文类、绘画类奖项共300余组,不仅展现了江北新区十年蝶变的生动图景,更成为新一代青少年与家乡共成长的温情见证。
多方联动,共筑育人平台
本次大赛得到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南钢集团、砂之船(南京江北新区)奥莱、华耀产融(南京)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南京新时空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南京江北新区作家协会、襄田科技产业园等单位提供资源保障,形成“政府指导、媒体主办、企业助力”的多元协作模式。赛事分为作文与绘画两大类别,作文按学段细分为小学低年级组、高年级组及中学组,绘画则涵盖幼儿组至中学组,针对性设置“十佳作文”“绘画金奖”“最佳人气奖”等荣誉,兼顾专业性与参与度。
6月27日开启的线上投票环节成为赛事亮点,一周内吸引数万市民参与,30万+投票、77万+阅读量,创该项赛事的新高。最终评选出25名作文人气奖与30名绘画人气奖。投票页面同步展示的优秀作品,让“江北变化”成为全城热议的话题,实现了“以赛促宣”的传播效果。
以童心视角,绘就江北新篇
作文类:文字里的城市记忆
获奖作文中,“成长”与“变迁”是高频主题。小学低年级组的《一家三代看江北》(孔伊诺)以祖孙三代的视角串联起轮渡、地铁、长江大桥的时代印记,用“会聊天的公交站”“藏在书包里的长江童话”等童趣意象,展现智慧城市的便捷;高年级组《我带哪吒南京江北寻宝》(刘梓懿)则以神话叙事融合现实,让哪吒在生态公园、基因药谷的“探险”中,见证江北从工业区到科创高地的转型。
中学组作品更显深度,《十载江北路,青春共奔赴》(杨怡宁)以个人成长轨迹对应城市发展,从“过江难”的记忆到长江五桥通车的震撼,字里行间流露对“江北速度”的自豪;《浦口码头的前世今生》(单雅琪)通过对比码头的破败与新生,折射出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化建设的平衡之道。
绘画类:色彩中的未来畅想
绘画作品则以视觉语言构建江北图景。幼儿组《新江北 共启梦》(王子沐)用稚嫩笔触描绘长江大桥与摩天楼的共生,小学组《古今共融-江北新章》(陈梓涵)以拼贴手法融合浦口火车站的红砖墙与研创园的玻璃幕墙,中学组《AI新江北》(刘雨萱)则畅想无人机、智能建筑构成的未来城市,展现科技与生态的和谐。
值得关注的是,多幅作品聚焦“生态江北”:《生态江北 美丽杏湖》(黄舒苒)以水彩晕染杏湖公园的四季风光,《长江大保护》(程源)通过江豚、芦苇等元素传递环保理念,呼应新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用热爱与创造,奔赴璀璨山海
大赛不仅是才艺比拼,更是一堂生动的“家乡教育课”。组委会同步评选出10名优秀指导作文老师、10名优秀绘画指导老师及10个优秀组织单位,表彰在赛事中深耕育人的教育工作者。南京江北新区浦口外国语学校、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等单位因组织有序、作品质量突出获此殊荣。
从老浦口的工业记忆到江北新区的科创蓝图,从长江边的芦苇荡到青奥体育公园的活力场景,孩子们的作品构建出立体的城市档案。正如大赛组委会所言:“这些文字与色彩,既是对过去十年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十年的约定。”
本次大赛的成果将通过报纸端、线上融媒体端广泛传播,成为江北新区十周年发展成果的独特注脚。而那些稚嫩却真诚的笔触,正预示着:在新一代的热爱与创造中,江北新区的下一程必将更加璀璨。
本报观察员 杨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