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江北杯"学生作文绘画征集大赛获奖作品集
2025/7/18
近日,2025年“新江北杯”学生作文绘画大赛圆满落幕。接下来,本次大赛的300余组优秀作品将通过报纸端分期展示,让江北新区十年蝶变的生动图景、新一代青少年与江北共成长的温情故事传播得更深更远。
十载江北路,青春共奔赴
南京市第一中学工业大学初级中学八(2)班 杨怡宁
四岁那年,“江北新区”于我是字典里尚未解锁的词条。父母闲谈时“过了江便是乡野”的口吻,为我童年的认知晕染出一片灰蒙的轮廓——轮渡劈开浑浊的江面,南岸的霓虹与北岸的阡陌在水雾中对峙,像被岁月褶皱分隔的两个平行宇宙。
2015年那个蝉鸣躁动的夏末,国家级新区的批复如惊蛰春雷,震颤了这片沉眠的土地。三年级的我攥着父亲的手,踩过工地扬起的细尘,第一次站在青奥体育公园的雏形前。塔吊的长臂在天际勾勒几何线条,他指着江心航船告诉我:“你看这江水,未来会倒映出另一片星空。”江风卷着混凝土的气息扑来,我望着他眼中跃动的光,似懂非懂地埋下一颗期待的种子。
五年级时,我站在弘阳广场巨大的摩天轮下,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江北的蜕变——商场里人潮涌动,霓虹闪烁,与江南的繁华别无二致。从高处往下看,崭新的马路像一条条银色的丝带,把一栋栋新楼串在一起。后来,地铁3号线延伸过江,长江隧道、扬子江隧道相继通车,“过江难”渐渐成为历史。我开始习惯周末与同学相约江北图书馆自习,或是在青奥体育公园骑行。江风轻拂,远眺江南的天际线,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自豪。
此后每个放学的傍晚,我都贪恋公交车窗的视角——钢筋森林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拔节,脚手架上的安全帽在夕阳下折射暖金的光,像极了父亲说的“拔节生长的少年”。十年间,我从背着卡通书包等校车的孩童,成长为能在地铁里熟练切换换乘路线的少年;江北从围挡包裹的工地,蜕变成霓虹漫过扬子江的璀璨新城。我们在平行的时光里,互为见证者。
再过十年,当我大学毕业时,江北会变成什么模样?或许那时,我会乘坐无人驾驶的公交车,穿过郁郁葱葱的中央公园去上班;或许我能成为江北某家高科技公司的一员,为家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未来如何,我知道,我与江北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正和我一样,在最好的年华里茁壮成长。
十年间,江北的变化不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从最初“过江难”的抱怨,到现在“两岸一家”的认同,心理距离的缩短更显珍贵。我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南京人不再以“江南人”自居,而是自豪地称自己为“江北新主城”居民。这种认同感的建立,比任何经济数据都更能说明新区的成功。每当夜幕降临,市民聚集在滨江风光带散步、骑行,江风拂面时,我感受到的是这座城市给予居民的归属感与幸福感。
站在十年的节点回望,江北新区恰如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既有成长的烦恼,更有无限的潜力。下一个十年,随着北站枢纽、地铁11号线等重大工程的落成,新区将迎来更广阔的舞台。我期待这里不仅成为经济增长极,更能孕育出独特的人文气质,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既能享受现代都市的便利,又能体味诗意栖居的美好。
十载光阴,我们在江畔种下青春的籽苗;下个十年,定当收获更盛大的春暖花开。愿每个在此萌芽的梦想,都能在时代的沃土上,长成撑天蔽日的栋梁——就像此刻,我望着江面上粼粼的灯火,忽然读懂了父亲当年未说尽的话:所谓“未来”,从来不是等待的风景,而是千万个“现在”共同写下的答案。
指导老师:俞永军
江北生态巡游记
南京市沿江中学七(6)班 陈润春
清晨的薄雾像一层轻纱,裹着露水的清凉。我——江北导游丹顶鹤老白,单脚钩着观景台栏杆上的铁锈,清了清嗓子,用翅膀推了推不存在的金丝眼镜:“各位citywalker请注意!今天的riverwalk导游已上岗,跟紧我的鹤喙,咱们边飞边聊江北的‘变形记’!”
五年前飞过这儿时,我可是吃了大亏——灰黄色的浓雾裹着工业废气,像团浑浊的藕粉糊在天地间。我铆足劲往高处飞,冷不丁“砰”地撞上国际青年会议中心的玻璃幕墙,眼前直冒金星,爪子抠着光滑的墙面直犯嘀咕:“这哪是大楼?分明是会隐身的水泥怪!”
如今再看,蓝天透亮得像洗过三遍的白衬衫,褶皱里藏着几缕游丝般的云。风掠过羽毛时带着薄荷般的清凉,还偷喝了草尖的露珠——你闻,空气里飘着碎碎的青草香,混着远处造船厂“咚咚”的敲打声,像撒了把海盐在柠檬汽水里。最绝的是傍晚,晚霞先是把云朵染成融化的橘子汽水。晚霞一视同仁将火烧云的颜色分给了陆地,将河水染成了金色,波光粼粼的,像一条金色的银河;将在河边栖息的白鹭变成了披上金衣的“凤凰”,构成了这幅美丽的画卷。
飞过朱家山河时,我故意压低声音:“嘘——这儿以前可是咱们鸟族的‘生化禁区’,河面漂着油花,风一吹就漾起黑色的涟漪,我们都叫它‘黑丝带’。”说着用喙点点警示牌,“现在呢,河水清得能看见水草梳着绿头发跳舞,连沉在河底的鹅卵石都能数清有几颗长了青苔。”
上周一对鸳鸯在芦苇丛里约会,正巧被护河员老李撞见。这位在河边守了十年的大叔,鼻尖还挂着汗珠,晒得黝黑的手比去年多了几道裂口。他举着打捞网,像突然摸到烫手山芋似的猛地缩手,脸涨得比深秋枫叶还红,耳尖儿都透着粉。慌乱中他把“禁止垂钓”的牌子转了三圈,结果底座卡在泥里,他只好弯着腰扶着牌子往后退,鞋底“扑哧扑哧”踩着水花,活像在跳笨拙的探戈,逗得芦苇丛里的小青蛙“呱呱”直笑。
翅膀掠过浅山休闲公园,我忍不住兴奋得扑棱翅膀:“欢迎来到江北最大‘自助餐厅’!瞧瞧这水草丰美的浅滩,刀鱼闪着银光钻进水草,小虾举着钳子跳霹雳舞——”话没说完,远处传来护林员的喇叭声:“禁止投喂!禁止捕捞!”我立刻收声,模仿他的严肃语气:“咳咳,这位游客,我们的刀鱼小虾都是‘限定款’,专供候鸟VIP。您要是眼馋,就带个望远镜来,看我们用餐也是一种享受嘛!”
突然瞥见桃树下闪过银光,我猛地俯冲——果然又是硬币!“警告人类!”我用翅膀扒拉着铜臭味的许愿池,“去年啄木鸟医生在这儿拔了二十颗‘硬币牙’,现在它的诊室都快成金属博物馆了!你们许的愿要是成真了,记得来给啄木鸟交‘看牙费’啊!”
夕阳给芦苇荡镀上金边时,我停在滨江绿道的观鸟台上,开始掰着翅膀数重点:“第一,骑上共享单车!你们的‘四个轮子’少转一圈,我们的翅膀就能多沾点花香——上次我跟着一辆飘着风铃响的单车飞了十里,那风能把蒲公英种子吹成会跳舞的星星;第二,垃圾分类走点心!上个月我表弟被蓝色塑料袋缠住脚,整整三天拖着袋子在芦苇丛里跳‘独脚舞’,直到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志愿者小朋友们的到来,现在它见到塑料袋还会吓得把脖子缩成S形;第三,春天来种树!种棵树吧,等你们抱上孙子时,我的鹤孙说不定正站在枝头,用喙指着层层叠叠的绿说:‘看,这是人类和鸟儿一起写的情书,收件人是永远的江北。’”
起飞时,晚风卷着青草香掠过羽毛,带着江水的腥甜和泥土的温热。回头望去,灯火渐次亮起的江北新区,像撒在长江边的一把星星,还在等待着我们更好地去发展它,成为更美好的江北新区。
指导老师:吴佳佳
十载江北,共赴下一程热爱
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高三(7)班 巢逸轩
不知何时起,傍晚沿江散步悄然成为了我每日的习惯。十载潮涌,淘洗出两岸新颜,这江北新区便如同江心沙洲,一点点扩大,日渐显出它宽阔有力的胸膛。江水奔流不止,把往昔的沉寂与荒芜席卷而去,仿佛不停描摹着崭新而瑰丽的画卷轮廓。
一路行来,工地围挡如臂膀环抱簇簇而起的新楼,塔吊长臂高高伸展,仿佛在与天上的星星悄然签下契约;入夜,无数闪烁的工地灯火与天上星辰无声呼应,成为另一种在人间缓缓挪移的星座。再前行,商场林立之处霓虹跃动、斑斓似锦,行人身影穿梭如织,这样繁华之地,十年前尚是芦苇丛杂、不见人迹的江滩荒野。尤其记得江畔那家小小便利店,起初只一位羞涩寡言的女孩经营;如今她眼角眉梢漾着热切的生气,店内货架上整齐排列着琳琅货品,俨然成了城市蓬勃脉动中微小而活跃的心跳。路过大学城焕然一新的校区,看见一层层实验室灯光彻夜亮着,青年学子们伏身专注于实验之中,窗边灯光与不远处新金融中心璀璨的光芒遥相呼应,光流交织融合,正倾力浇灌着江北未来生命蓬勃的心脏。
不觉间鞋已蒙上一层尘埃,我停下脚步蹲在江边,细细拂去浮尘。这时迎面遇见一位常在江边散步的白发长者,他手握望远镜,朝向对岸新金融中心方向凝望许久。“新金融中心大厦快完工了。”他转头对我微笑,声音沉沉却有力,“那气势比起我们当年图纸上画的还要漂亮得多!”原来他是参与新区最初规划的工程师,此刻他额上的皱纹与眼神里的自豪,都是新区蓬勃筋骨与宏大蓝图无声的注解。
江畔灯火渐渐蔓延成金色河流,犹如长江为新区这条年轻壮硕的臂膀披上的锦缎流光绸袍。我抖落鞋上那层薄薄的尘埃,再次抬头凝望的瞬间,心头忽如潮水涌涨:这尘埃原来并非污痕,原是时间深沉慷慨的馈赠,是十年拓荒与奋进向前的印记。
江北的每一寸土地与呼吸,早已无声渗入我的血脉深处。我轻轻拂去一身征尘,昂首迎向扑面而来的江风——那风势中尽是新生的强劲脉息,正催动大地奔赴下一程。脚步既沾满昨日泥土,又看尽青春热望的闪光,那么在这块饱含希望的土地上,请允许我怀揣所热爱的一切,紧跟它坚实奔腾的足音,重新轻装踏上新的征程。
指导老师:高冬梅
江畔时光 再赴热爱
南京江北新区实验初级中学七(4)班 彭梓睿
“潮起江海,梦启江北”,每当我伫立在南京江北之畔,江风裹挟着江水的气息轻轻拂过我的脸颊,掠过我的发丝。回首时,江北10年的日新月异如同一幅时光长卷,在眼前铺陈开来。
在时光的磨砺下,一座大楼在江畔的荒滩上拔地而起,它就是绕不过的江北新地标——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稳稳地屹立在长江之畔。每当暮色染天,橘红的天幕作衬,天边的晚霞就肆意泼洒在会议中心的玻璃墙上,那一刻,流光溢彩,整个建筑熠熠生辉。待夜幕完全笼罩大地,暖黄的灯光在一瞬间全部亮起,会议中心灯火通明,玻璃窗倒映着新区的车水马龙,每一束光里都跃动着江北发展的蓬勃脉搏。
“王阿姨又来复查了?”一个穿着志愿者马甲的大学生在新建的江北鼓楼医院门口笑着迎了上去。“现在身体怎么样了?没忘吃药吧?”“哎呀,每次我过来,你都这么关心我的身体,所有的叮嘱我都会背了。”“那可不,来到我们的江北鼓楼医院,不但有良好的就医环境、优秀的医疗团队,更重要的是让病友们能感受到咱们新江北优质的服务,充分体会到温暖和善意。”说着就熟练地扶住王阿姨的胳膊。“小姑娘嘴真甜。”被病魔缠身满脸惆怅的王阿姨表情逐渐放松了下来,似乎又看到了对未来健康生活的希望。
这样的片段在江北的土地上时常上演,志愿者们如同点点星光散布在社区医院街头,用青春与热忱织出一张温情大网。他们中有着像这位大学生一样利用课余时间奉献的青年人,也有退休后仍想发光发热的老人,不同的年龄,相同的坚守,为江北的烟火日常增添了一抹抹亮色,为构建和谐江北、有爱江北不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江北还有一处知识的宝藏天地——江北图书馆。这里外观简约又大气,踏入其中,宽敞明亮的大厅瞬间让人沉浸其中。高高的书架像知识的卫士整齐排列,各类书籍琳琅满目,从趣味童话到深奥科普,从经典文学到前沿科技,应有尽有。通往江北图书馆的道路上车辆络绎不绝,却没有一辆车鸣笛,似乎都在为这座知识城堡开启了静音模式。走进图书馆,虽每个座位甚至每个台阶及一些角落都有人捧着书在如饥似渴地阅读,却安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看到如此状况,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就是未来。南京江北新区之所以有现如今的辉煌,知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万丈高楼平地起,江北之基已筑牢。”南京江北新区的十年不是发展的终点,而是美丽篇章的一个良好开端,我迫不及待地希望自己快快长大,学习本领,与南京江北新区共赴下一个花期。
指导老师:黎林萍
时光里的江北
南京市第一中学工业大学初级中学八(1)班 钟沐瑶
站在自家阳台远眺,夕阳把林立的高楼和波光粼粼的江面染成金色,地铁S8 号线载着晚归的人们穿梭而过。十年前,这里还是我和小伙伴追着蒲公英奔跑的油菜花田,如今已变成充满活力的江北新区。这片土地的每一寸细微变化都宛如一个个生动的音符,串起了我成长的足迹。
尤记得小时候,外婆家门前的石子路总是坑坑洼洼,每逢雨天,我就得踮着脚,像走梅花桩似的绕过积水。那时外婆带我去市中心要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车子像一个喝醉的大汉摇摇晃晃地穿过长江大桥,来到了新街口,我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般新奇激动。有一天,家门口竖起 “地铁施工” 的围挡,戴着安全帽的叔叔们日夜忙碌个不停,我和小伙伴常趴在工地围栏上,数着起重机吊起的钢筋。直到2014 年地铁3号线通车那天,妈妈带着年幼无知的我去乘车,伴随着列车飞驰过江,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新区速度”的磅礴力量。
学校的变化更让我惊喜。上小学时,教室的投影仪总泛着雪花点,就像一个视力不佳的老人,操场的塑胶跑道开裂成 “地图”,但现在到了初中,我们来到了窗明几净的智慧校园,有清晰的电脑大屏、“金陵微校”。过不了多久,我们又将会搬入新校区,那里不仅有游泳池,而且还会有空中花园和空中跑道等诸多先进设施。
周末和父母漫步在扬子江生态公园,一片片芦苇随风起伏,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江豚跃出水面的身影总让游人欢呼。爸爸指着远处的研创园感慨:“十年前这里都是化工厂,现在成了‘芯片之城’,连亲戚家的大哥哥也都从上海回来工作了。” 夜晚的江北新区市民中心流光溢彩,我和同学们在宽大敞亮的江北图书馆里讨论习题,落地窗外,南京长江大桥步行桥的灯光倒映在江面,美得像童话世界。“家门口”的地下城也开工了,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以实现在地下逛商场了!
十岁那年,我在日记本上画下歪歪扭扭的梦想:“长大后要当工程设计师,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如今,看着新区一座座地标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看着“两城一中心”的蓝图逐渐成真,我知道这个梦想正在生根发芽。未来的江北,或许会有直通上海的超级高铁,犹如一条银龙在大地上飞驰,会有飘浮在云端的生态社区,而我们这一代少年,将亲手书写她的下一个十年。
十年时光,江北新区像一本永远翻不完的故事书,每一页都写满惊喜。我愿化作一粒种子,深深扎根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和她一起奔赴下一个炙热的十年,满载一程热爱。
指导老师:俞永军
我与江北新区共成长
南京市第一中学工业大学初级中学八(1)班 李幸格
十载光阴如白驹过隙,这片土地早已改变模样,高楼林立,高架桥纵横交错,从不被看好到逐渐崛起,再到如今的发展,它用了十年之久。
初到江北是2021年,爸爸妈妈带我趁着“五一”放假出来玩。到了老浦口火车站,周围都是破旧的红砖房,斑驳的痕迹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路过爸爸主导施工的横江大道,那时还是一片荒地,杂草丛生,小小的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好奇和憧憬。
令我没想到的是,后来爸爸调到了南京工作,参与江北新区的建设。2022年,我又一次来到南京,横江大道变得宽阔平坦,已经成了鸟语花香的康庄大道。后来他又参与了地下空间的建设,主导修建隧道,让江北新区的交通更加便利。每当我们开车从他修的隧道马路上走过,他总会骄傲地说:“这是我修的,江北的变化可真大呀!”爸爸还带我去看了地下空间的施工现场,当时的我不敢相信它未来会变成什么样。也是在那时,我第一次对这座城市产生了感情,也意识到我与江北新区的关系,不仅仅是旁观者。
2024年,我来到江北新区上学,我又一次感受到了江北新区的变化。曾经破旧的建筑已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取代,它们给城市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开学的前几天,妈妈提议到浦口火车站转转,我惊奇地发现那里多了不少建筑,还有许多地方特色,变得不再单调,让我感受到了独特的民国风格。时隔四年,我又一次来到扬子江生态公园,看到前些年的照片,一切还都灰蒙蒙的,如今也充满生机,芦苇丛生,它们跟着风的节奏跳舞,已成为候鸟的乐园。一艘艘轮船划过江面,更加气派了。旁边的人们沿着萤火路标奔跑,灯光五颜六色的,即使身处黑夜也不会觉得黑暗。我也即将在这片土地上开始新的学习和生活,在新区的学校里接受教育,挥洒青春,在新区的公园里玩耍,感受着这片土地的温暖与包容。
周末我又一次来到江北新区地下空间施工现场,短短两三年时间,它就像雨后春笋一般飞快地发展,如今已经变得繁华。接着我们来到了繁花似锦的“牛牛街”,爸爸说那里曾是一片空地,却没想十年竟过得如此之快。去年南京北站开始施工,预计2027年通车,建成以后将实现南京站、南京南站全向通车。这样一来,我们回老家就更加方便,出去玩也变得更加便利。
小时候总觉得“未来”这个词触不可及,甚至不敢设想,可如今,江北新区的未来也充满了无数可能。十年可以让一个人从咿呀学语到懂得许多道理,可以让我从一个充满好奇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拥有自信的青年,可以让江北从南京人眼中的“江那边”到如今的向往之地。展望未来,我相信江北新区会更加繁荣昌盛,而我也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书写我的人生篇章。
今后的未来,我们共同成长。
指导老师:俞永军
江北晨曲
新南京的呼吸与脉动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柳洲东路分校七(7)班 姚姜宇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宛如金粉般轻盈地洒落在扬子江宽阔的江面上,粼粼波光便温柔地唤醒了沉睡的江北。我如常站在市民广场,迎着微凉的江风舒展筋骨,脚下是新铺的塑胶跑道,柔软而富有弹性。眼前这片生机勃勃的热土,正以其特有的节奏缓缓苏醒。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泥土气息与隐约的草木清香,远处江鸥掠过水面,发出清脆的鸣叫,与近处早起晨练者们或舒缓或有力的呼吸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清新的城市序章。作为南京人,我们习惯把这片日新月异的江北亲切地唤作“新南京人的会客厅”——这里既有现代都市澎湃有力的心跳,又珍藏着市井巷陌里那份熨帖人心的烟火气,新与旧在此奇妙共生,共同谱写城市的崭新乐章。
穿过江岸那片摇曳生姿的芦苇荡,视野豁然开朗。周末的湿地公园是自然与艺术交融的静谧角落,总能遇见退休的老杨,他带着小孙女支起画架,一老一少沉浸在创作的天地里。“十年前呐,”老杨习惯性地眯起眼,目光越过平静的水面,投向对岸那片日益密集、直指苍穹的CBD天际线,那里是玻璃与钢铁的森林,是城市雄心勃勃的象征,“这里还只是大片大片的荒滩,芦苇比人还高,野鸭倒是自在。”他的话语里没有过多的感慨,只有一种见证者的平和。他手中的画笔正在画布上勾勒新落成的玻璃幕墙大厦那冷峻流畅的轮廓,阳光在画布上折射出耀眼的光斑。然而,笔锋一转,他又极其自然地在画布下方为几丛茂密的水草和草丛里几只探头探脑、憨态可掬的野鸭留足了栖息的空间。这看似不经意的笔触,却精准地捕捉到了江北新区最独特的韵味——在疾驰的发展车轮旁,始终为自然生灵、为旧日记忆小心翼翼地保留着一方柔软的净土。这种精心守护下的共生画面,无声诉说着发展的温度。
若论活力与喧嚣,青奥体育公园当仁不让地成为傍晚最沸腾的所在。夕阳的余晖尚未完全褪尽,步道上的轮滑少年们早已如彩色的旋风般疾驰而过,带起阵阵欢呼与风声;篮球场明亮的灯光准时亮起,刚下班的程序员们迫不及待地换上球衣,抱着篮球冲向场地,瞬间点燃了竞技的激情;广场上,阿姨们手中的红绸扇早已翩翩起舞,翻飞流转,汇成一片晚霞里涌动的红色波浪,节奏鲜明的音乐声浪与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活力在这里不分昼夜,更不分年龄与职业。只需拐个弯,便利店那24小时不灭的温暖灯光便映入眼帘,明亮的橱窗里商品琳琅满目,刚出锅的茶叶蛋香气霸道地飘散出来,混合着关东煮的暖香,温柔地抚慰着每一个运动后疲惫的胃和晚归的灵魂。
当喧嚣渐歇,研创园里那间灯火通明的24小时书吧便成了许多年轻灵魂的栖息地。巨大的落地窗如同精致的画框,将壮阔的江景夜景尽收其中。点一杯香气氤氲的咖啡,窝在柔软的沙发里,指尖划过书页,或是凝视窗外流淌的灯火与船只,思绪也随之飘向远方。上周就在这里,我遇到了做文创设计的年轻女孩小林,她对着亮着柔光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专注地修改着设计图稿。“我们工作室刚搬来不久,”她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创业者的光芒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这里环境好,租金比老城区划算太多,最关键的是交通便利,去城里谈客户、跑供应链,地铁过江又快又稳。”窗外,造型现代的有轨电车正“叮叮当当”、不疾不徐地驶过站台,明亮的车厢满载着刚看完美术馆最新特展、仍在兴奋讨论着艺术与美的市民们。知识、创意与便捷在此刻完美交融。
最令人感到亲切与惊喜的,莫过于从老门东“远道而来”的那家汤包老字号。第三代传人王师傅带着祖传的手艺和对市场的敏锐嗅觉,在中央商场旁热闹的街角开辟了新天地。每到饭点,巨大的蒸笼揭开,一团浓郁的白雾裹挟着无比诱人的肉香瞬间升腾弥漫,总能吸引长长的队伍。白领们熟练地掏出手机扫码支付,一边等待一边刷着新闻,传统与现代的支付方式在此刻无缝衔接。“老手艺也得跟上新时代嘛,年轻人图个方便。”王师傅一边麻利地装盒,一边擦着额头的汗珠,憨厚地笑着。不锈钢操作台光洁如镜,清晰地映照出对面金融中心璀璨变幻的霓虹灯牌。这小小的倒影,仿佛是江北发展脉搏最直观的写照——老味道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找到了更广阔的天空。
当暮色四合,华灯初上,滨江风光带便化身为一个巨大的开放式舞台,上演着无数平凡却温馨的生活片段。穿着洁白婚纱的新人在摄影师的指导下,将幸福的笑容定格在江天一色的背景里;踩着滑板的少年们灵巧地穿梭于步道,追逐着速度与技巧的快乐;退休的老教师牵着温驯的金毛犬,慢悠悠地散步,不时和熟识的邻居打着招呼……每个人,无论年龄、职业,都在这一片开阔的江岸线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生活剧本的精彩片段。江风带着湿润的水汽和远处渡轮悠长的汽笛声,温柔地拂过面颊。此刻,你会豁然领悟,这座拔地而起的新城最动人的地方,绝非仅是那些鳞次栉比、直插云霄的玻璃幕墙所构筑的冰冷高度,而是渗透在每一块地砖缝隙里、洋溢在每一个平凡日子中、由无数普通人用心书写出来的鲜活故事与人间烟火。它们,才是江北新区蓬勃不息的生命力与最温暖的底色。
指导老师:胡玲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