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读者回望原子弹研制热血岁月 定山讲坛第二十期开讲
2025/7/29
7月26日下午,定山讲坛第二十期“文津图书南京行——解密‘铸盾’之路”作家分享会在南京江北图书馆顺利举行。《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作者荣正通携这部入选第二十届文津图书的佳作,与200余名读者齐聚一堂,共同回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艰辛历程与热血瞬间。
作为一部以史料为基、以深情为笔的作品,《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生动再现了20世纪50至60年代,中国在美苏核垄断的重重压力下,白手起家开始原子弹研制的壮阔历史。书中既还原了从“无盾可依”到“为国铸盾”的筚路蓝缕,更深刻诠释了“两弹一星”精神的丰富内涵。
分享会上,荣正通聚焦“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核研群体,细腻讲述了科研工作者自力更生的奋斗历程。他特别提及邓稼先、王淦昌、原公浦等元勋的默默奉献,以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时举国振奋的喜庆场景,让在场读者深切感受到那段历史的厚重与滚烫。他同时强调,苏浙沪地区在核武器研制中贡献卓著——南京作为中国原子能研究的早期发源地之一,不仅涌现出众多核研元勋,更持续为科研一线输送人才、提供算力支持,成为“铸盾”之路上的重要力量。
互动环节气氛热烈,读者们带着对历史与科学的好奇踊跃提问:“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为何向两侧扩散?”“钱学森是否参与了原子弹研究?”“是什么支撑科研人员在艰苦环境中坚守?”面对这些问题,荣正通逐一耐心解答,用通俗的语言拆解专业知识,让历史细节与科学原理在交流中更添温度。
活动尾声,荣正通寄语读者:回望“铸盾”之路,核心是传承“自力更生、勇于登攀”的精神,让历史深处的奋斗故事转化为激励当下的磅礴力量。
此次分享会既是一次历史解密,更是一场精神洗礼。未来南京江北图书馆将继续以“定山讲坛”等品牌活动为载体,让更多优秀著作走近读者,让历史沉淀的精神力量照亮当下前行之路。
本报观察员 梁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