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新江北报

2025年07月29日
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2025“新江北杯”学生作文绘画征集大赛获奖作品集4

2025/7/29

江北印象

南京江北新区浦口外国语学校高新小学五(3)班 赵书雅

晚饭后,暮色渐沉,我与母亲沿着龙山南路徐徐而行,路旁的梧桐枝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不知不觉间,我们已踱至龙王山脚下,此刻的龙王山灯火通明,人声鼎沸,恍如白昼,我不禁感叹:“龙王山的变化真大啊!”

母亲闻言莞尔:“你这才见识到多少。”她的目光投向远方,仿佛穿越时光。2011年冬,母亲初到南京,那时她刚毕业,怀揣梦想在这座城市寻找栖身之所。她谈起新街口的霓虹璀璨、夫子庙的熙攘人群,还有那些令人垂涎的地道小吃,记忆中的香气似乎仍在空气中飘荡。

2014年,我的降生改变了母亲的生活轨迹。因妈妈工作的公司搬迁,在我七个月大时,我们举家迁往江北。母亲回忆起初见江北的景象:破旧的公交车“哐当”作响,车厢地板裂着狰狞的缝隙,透过孔洞可见坑洼的泥地飞速后退。那时的江北在她眼中荒凉而陌生,租下房子时,她从未想过会在此长居。

我们在篮球场旁的台阶小憩。场上的球员们挥汗如雨,篮球撞击地面的声响与欢呼声交织成欢快的乐章。母亲望着这一幕,轻声感叹:“真没想到,江北发展如此迅猛!”确实,转瞬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机器的轰鸣化作城市发展的进行曲,曾经的嫌弃转为向往,母亲也加入了购房的热潮,我们就这样在江北扎下了根。

如今的江北早已脱胎换骨:整齐的街道纤尘不染,地铁如巨龙穿梭,风景区内绿意盎然,商场里人潮涌动。这些现代化的便利,已成为江北人生活的日常。

我深爱着这片土地,这里有我可爱的校园、可亲的师长、挚爱的同窗,我喜欢在龙山南路柔软的草坪上追逐嬉戏,更爱这个承载着我们故事的江北一隅,每一处风景都镌刻着成长的印记,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变迁的传奇。 指导老师:沈鸿一

后河沿的风

南京江北新区浦口外国语学校高新小学五(3)班 沈蔓霖

童年记忆像晕染的水墨画,总在不经意间洇开。上小学前,我和爷爷奶奶住在泰来苑,那些跟着爷爷买菜的清晨,是记忆里最深刻的片段。

去菜场的路坑洼泥泞,爷爷总是紧紧攥着我的手,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菜场边的后河沿公园灰蒙蒙的,浑浊的河面漂着塑料袋,围着菜场的铁皮在风中吱呀作响。奶奶总调侃,那时买菜如同 “闯关”。可爷爷却指着灰暗的河面,眼里闪着光:“等这里改建了就会变干净,爷爷天天带你来看风景。” 他布满老茧的手搭在我的肩头,满是憧憬。后来,爷爷为接送我上学离开了这里。再后来,东门拆了,菜场改建了,河道整治了,可爷爷却带着未完成的约定永远离去,只留我满心遗憾。

前段时间陪奶奶回泰来苑,后河沿公园曾经的破败与灰暗竟被施了神奇的魔法,河水清澈,阳光洒下金鳞,小鸟欢啼,崭新的木栈道、彩色跑道上,行人笑容幸福。东门菜场也焕然一新,玻璃顶棚明亮,摊位整齐,充满现代气息。风裹着栀子花香拂过,恍惚间,我仿佛又看见那个熟悉的身影 —— 爷爷笑眯眯地站在河畔,眼神里满是欣慰:“看吧,我没骗你吧,一切都会变得好起来的!” 泪水瞬间模糊了我的双眼。

未来,江北新区会愈发繁华,但那个未完成的约定,永远是我心底的痛。不过,我会带着爷爷的期许勇敢前行,替他见证新区的下一个十年、二十年。说不定,那时会有漂浮在水面的图书馆,会有能净化空气的摩天大楼。作为江北新区的孩子,我要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将来为这片土地贡献力量,让它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指导老师:沈鸿一

我与江北共十岁

南京江北新区浦口实验小学四(5)班 刘兆林

十岁的江北新区,十岁的我,恰似时光之河两岸并肩而立的树苗,在同一时间里破土,在同一个十年间拔节生长,共同承载着那十年光阴的重量。

国家级新区获批时,我出生了。彼时的江北,听长辈说还是大片的农田、工厂及诸多民房,当时过江就靠长江大桥和隧道,高峰期堵车能堵两个多小时;如今,立于长江大桥之上,江风扑面而来。俯视江北新区,只见楼宇如林,恰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昔日低矮的棚户区、荒芜的滩涂地早已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崭新宽阔的街道、精心规划的花园绿地以及充满现代气息的各类建筑,桥下渡轮汽笛声悠悠回响,余韵袅袅。

十年光阴,如同江水不舍昼夜奔涌而去,将我的成长与江北新区的变迁紧密交织。当我背着书包,步履欢快地走过绿树成荫的江边公园,在崭新的图书馆里安静翻阅书页,或是驻足于美景之下,心中总涌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奇妙感受,恍然发觉,脚下延伸的道路,正是我曾经所幻想的画面。周末和家人在江边绿茵茵的草地上跑着笑着放风筝,天空如画布一般,被五彩斑斓的风筝点缀得格外灿烂,风筝飘摇着奔向远方,如同它们带着我的梦想扬帆起航。

时光流转,我与江北新区如同两个并肩前行的少年,一同被岁月托举,向着更开阔的天空伸展。书包带在我肩头留下的痕迹,恰似新区拔地而起的高楼在时光里投下的印记。十岁的我们,都曾沐浴着同一片朝阳,浸润在同一场雨水里,我们共享了这十年蓬勃生长的力量与荣光。

十岁的江北与十岁的我,怀抱着同样年轻而炽热的心跳,面向奔涌的长江,我们正蓄满力量,准备共赴那下一程更为壮阔的热爱。

指导老师:孙丹

江北新画卷:我们家的“观后感”

南京市力学小学海德北岸分校四(2)班 朱墨戎

我十岁了,爸爸妈妈参加了我的成长礼。回来之后,他们感慨很多,回忆我小时候的点点滴滴,他们不仅感受到我的茁壮成长,更见证了和我同岁的江北新区的蜕变。

妈妈说:她爱江北新区的“美”。她爱重修后的长江大桥,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长江,夜晚的灯光如同银河般延伸,既静谧又壮丽;她爱凤滁路的樱花大道,樱花下漫步,仿佛遇见一片粉色的云海,散落的花瓣铺满柏油路,像是刚下了一场樱花雪,浪漫无比。

爸爸说:他爱江北新区的“新”。他是化学工程师,从事药物研发工作,之前他在江北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能和我们两地分居,前往浙江一家企业上班,对我们的思念和疲劳的来回奔波,使他并不开心。江北新区这几年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爸爸在“家门口”找到了合适的工作,还经常可以接送我上下学。

我说:我爱江北新区的“娱”。幼儿园的时候,我只有小区的滑滑梯和沙池子两处娱乐之地,现在我们家附近建起了大商场,我可以和朋友去逛书店、文具店、跳蚤市场。小区周边还建有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这些都是我娱乐的天堂。最近,附近的小学周末和节假日也免费开放了,我太兴奋了。

爸爸是山东人,妈妈是安徽人,他们都是“异乡人”,但是他们热爱这片土地,他们也是这片土地的建设者。我是新南京人,我坚信江北新区会越来越好,我也会为江北新区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指导老师:赵芮

老母猪沟的春天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五(12)班 张墨研

今年的春节对我来说很特别,我们既没有去奶奶家,也没有去外婆家,因为爷爷奶奶来到南京,和我们一起过年。初春的天气刚有一点点暖意,第一层新绿刚冒出头来的时候,爸爸宣布:“我们去老山找春天吧!”我和姐姐拉着爷爷奶奶的手,雀跃地跳上车,阳光泼洒在一路经过的楼宇玻璃上,闪烁跳跃,仿佛也加入了我们这趟春日寻访的队伍。

车子轻快地驶入老山脚下,山峦温柔起伏,像大地铺开的巨大绿毯。吴家大洼就是我们这趟徒步之旅的起点。踏入步道,一股泥土和青草气味的湿润气息立刻拥抱了我们。脚踩在木板上的“噔噔”声,偶尔踏在落叶上发出“沙沙”声,都仿佛大山在和我们说悄悄话。林间光影斑驳,忽然一只拖着长长蓝尾羽的鸟儿“扑棱”一声掠过树梢,我和姐姐惊喜地叫起来:“快看,喜鹊!”奶奶说:“这可是个好兆头!”我们还带着家里的小狗帅帅,它脖子上的铃铛声清脆极了,惊飞了躲在灌木丛里的小雀。

沿着蜿蜒的步道向上,爸爸指着路边一块崭新的指示牌说:“瞧,这路可比从前好走多啦!”资深徒步爱好者奶奶立刻接过话头:“可不是嘛!以前我和你爸来的时候,这里哪有什么正经路,就是条乱石野草沟,深一脚浅一脚的……你爸当时还差点摔跤呢!”如今,脚下是平整厚实的石板和木栈道,像一条体贴的臂弯,稳稳托着游人漫步山间。路旁甚至还有用大树桩做的长椅和木桌,有分类垃圾桶,还有各具特色的凉亭和平台。

走着走着,我们都出了薄汗,一路聊着笑着却不觉得累。终于,我们登上高处的小小观景台,铺开了野餐垫准备休息一会。春风温柔地梳理着我们的头发,送来松针的清香。我指着远处阳光下闪耀的一片崭新楼群,好奇地问:“爸爸,那是哪里呀?”爸爸顺着我的指尖望去,笑着说:“那里啊,是咱们江北新区正在生长的‘新森林’呢,咱们江北新区的发展可快了!”他展开手机地图,指尖划过一片片规划整齐的绿色区域,“看,我们脚下这吴家大洼是新区特意保护好的“大绿肺”,让我们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能实现生态环境的发展。”

徒步的路很长,上坡、下坡,路过山涧,路过湖泊,最后我们到达了传说中的老母猪沟,矿坑里蓄满了水,因为金属元素的作用,水面呈现出翠绿色,仿佛嵌在山峦间的一块宝玉,让人挪不开眼。在“老母猪沟”旁边,还有一家供游人休息的咖啡店——猪圈咖啡。农家乐似的装修吸引了很多旅行者,大家在初春的阳光下聊天、喝咖啡、吃美食,还有一只不听话的小胖猪从猪圈里“越狱”来和大家互动,太有趣了!大家都说:“咱们江北有这样的地方真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得保护好它。”离开的时候,大家都自觉地把垃圾收拾好,放入了垃圾桶。

吴家大洼的春天,是枝头蹦跳的鸟儿,是脚边怯生生的小野花,是我们欢声笑语的徒步之旅;江北新区的春天,是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建筑,是四通八达的交通,也是这鸟语花香绿意遍地的“绿肺”。它们像一幅和谐又鲜活的画卷,在我心里暖暖地铺展开来——原来发展的脚步也可以这样温柔,没有惊扰鸟鸣与山风,反而让春天更深地住进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指导老师:姜海荣

十载江北 爱在生长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柳洲东路分校四(8)班 李施哲

打开妈妈的QQ相册,像是打开了时光的百宝箱。最早的相册封面蒙着层模糊的柔光。十来年前,穿着学士服的妈妈站在梧桐树下,笑容青涩又明亮,原来那是她刚毕业于南信大时的模样。校园照片里,藏着她背着帆布包穿梭教学楼的身影。不知从哪一页开始,相册突然明亮起来——我出生了。皱巴巴的襁褓照、扶着婴儿车蹒跚学步的样子、幼儿园毕业时歪歪扭扭的学士帽,妈妈都一一珍藏。那些跨越十年的影像,一头连着她的青春岁月,一头系着我的成长轨迹,原来我们的故事,早就用电子相册的形式,编织成了岁月里最温暖的羁绊。

听妈妈说,十年前的江北,可没有现在这样繁华,那时候这里还都是低矮的房子、坑坑洼洼的小路,一下雨就满是泥泞,而我也在这片土地上,见证着它一点一点地蜕变。

妈妈说,之前这边都没有大超市,每次都要坐公交车去大桥南路的家乐福购物;还有坐那把人屁股震痛的“蹦蹦车”;她告诉我,之前和爸爸谈恋爱,看电影都是要倒两趟车去新街口才有的看,想吃点好吃的,要去湖南路狮子桥或者去新街口才有。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江北开始变了。挖掘机的轰鸣声响起,推土机推倒了旧房子,塔吊在天空中挥舞着巨大的手臂。妈妈告诉我,江北新区成立了,这里要变得不一样了!果然,没过多久,平坦宽阔的马路代替了泥泞的小路,一座座现代化的大楼拔地而起,家门口的荒地变成了美丽的市民广场,广场上有喷泉、有花坛,还有供大家休息的长椅。到了晚上,五颜六色的灯光亮起来,整个广场就像一个梦幻世界。

现在的我已经是四年级的小学生了,周末的时候,我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滨江生态公园,沿着江边散步,江风轻轻吹过,带来丝丝凉意。看着江面上来来往往的船只,还有远处雄伟的长江大桥,我心里满是自豪。我们一家三口还会去弘阳广场商圈,那里吃喝玩乐一应俱全,这些都让周末的亲子时光分外惬意放松。

我知道,江北新区的变化还远不止这些。听说以后这里会有更多的科技企业,会有像魔法城堡一样的科技馆,还会有直通江南的地铁快线。我常常幻想,等我长大了,江北会是什么样子呢?也许那时候,无人驾驶的汽车在马路上穿梭,机器人在公园里为人们服务,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智能、更加美丽。

十年,江北从一个朴素的孩子变成了朝气蓬勃的少年。而我也从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娃娃成长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我和江北一起长大,我见证了它的每一次蜕变,也深深爱着这片土地。我相信,未来的江北新区一定会更加璀璨,我也要努力学习,长大后为它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指导老师:苏粮如

车轮转呀转,江北共成长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柳洲东路分校五(16)班 顾睿凝

“我是江北新区娃,长江边上是我的家……”每次和爸妈骑车在滨江大道,我总爱哼这首改编的童谣。江北新区十岁了,我也长成了扎马尾的“新南京人”!

小区里的小树苗早不是当年细胳膊细腿的模样,它们踮脚往上蹿,枝叶在空中手拉手,搭起绿油油的“大凉棚”。夏天蝉鸣阵阵,我和小伙伴在树下追着光斑跳格子。小区周围像被施了魔法,变出好几个小公园,里面弯弯曲曲的健身步道和好玩的器材旁,满是爷爷奶奶和小朋友的笑声。

但我最爱的还是长江边的滨江公园!宽阔的长江在阳光下像抖动的闪亮丝带,货轮“呜呜”驶过,有时惊起白鹭扑棱棱飞向树林。这条滨江大道藏着我长大的脚印:小时候摇摇晃晃的学步车,后来“嗖嗖”的滑板车,再到爸爸扶着后座的小自行车……车轮从12寸、16寸、22寸,到现在的24寸“大朋友”,我能像风一样沿着江边骑得好远!风吹在脸上,呼哧呼哧,真开心!

车轮一圈圈转,我一年年长高。新区就像我最好的玩伴,我们一起在长大!春天,我和爸爸妈妈停在树下数鸟窝——一个、两个……“看,今年又多了新邻居!”爸爸指着枝头蹦跳的灰喜鹊说。夏天,常见的凤蝶时而在绿化带时而在野花丛开派对,我屏住呼吸看它们张开翅膀跳舞;秋风中,妈妈带我找竹节虫,它抱着芦苇秆随风摆动的样子活像根摇晃的小树枝!最神奇的是冬天,我发现有的树不会“掉发”,而有的树挂着输液袋。爸爸说,那是树的“小卫士”。难怪周边的林子越来越密,鸟鸣越来越响!

车轮也丈量着新区的成长:荒地变公园,小路成大道,创新产业纷纷扎根。爸爸说,无数“新南京人”正用双手把这里建成梦想的家。我这个喝着长江水长大的“江北娃”,车轮滚过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写给新区的童谣——

“我是江北新区娃,扬子江畔是我家!绿树白鹭蓝天画,明天更美更繁华!”

新江北,十岁生日快乐!下一个十年,我要和你一起,朝着更闪亮的明天,“骑”向下一程的热爱!我们拉钩!

指导教师:华先锋

江雾初散时,我听懂了土地生长的声音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柳洲东路分校四(1)班 张译之

小时候趴在奶奶家的窗台上,总能望见长江上往来的货轮拖着长长的汽笛声。对岸的霓虹在暮色里明明灭灭,却总隔着层朦胧的雾霭。妈妈说,10年前的江北像是被长江温柔环抱的港湾,静静等着被唤醒的时刻。​

国家级新区挂牌那年,塔吊的轰鸣声成了新的晨曲。银灰色的写字楼刺破云层,玻璃幕墙映着流动的云影;扭曲盘旋的创新大厦,像是从科幻电影里搬来的外星基地。坐着过江隧道穿梭两岸,车窗外的风景快得像流动的油画。​

曾经飘着煤灰的江岸,如今成了我们的“欢乐基地”。周末和同学坐公交车去桃湖公园,看着一群群鱼儿在睡莲间穿梭,还有爷爷奶奶们欢快的畅谈。周末的扬子江生态公园里,芦苇丛藏着野鸟的欢啼,风筝线拽着笑声往天上飞,线轴里缠绕着的是我美好的童年。​

傍晚走过正在施工的科技园区,安全帽在暮色里连成流动的星河。我抱紧书包,突然听懂了土地生长的声音——那是混凝土凝固的回响,是代码运行的嗡鸣,更是千万双手托起的未来。这片土地正在生长,而我们都是聆听者,也是见证者,更是这片热土未来的书写人。

指导老师:乔涵

书页翻过的声音,是江北的心跳

南京江北新区泰山小学四(6)班 刘家豪

一千七百年前,从中原“南渡”而来的干宝,在建康留下传世之作《搜神记》。一千多年前,从钟山脚下半山园渡江北归的王安石留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期盼!一百年前,从江北浦口车站与父亲分别,前往北京读书的朱自清,留下感人肺腑的散文《背影》。他们不曾想到,多年后的这里会诞生这样一座知识的殿堂。作为江北新区的文化地标,南京江北图书馆正以90万册藏书续写着这片土地的文化传承。

今天,在这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我来到了南京江北图书馆。

我站在石佛大街,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宛如巨大盒子的气派建筑。它由厚重的石材和轻巧的玻璃幕墙组成,老师说它的设计灵感来自成语“金石为开”,寓意着要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当我步入图书馆,抬头向上,挑高的中庭十分壮观。巨型“透明书架”整齐地放着装饰用的书籍,如同通往天空的巨型楼梯。我不禁想到高尔基的名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图书馆一共分四层,现在开放一到三层。我最爱的是位于一层的“少儿阅读区”,这里有大量绘本和中小学读物,每次来到这里,我都像游入鲜美水草中的鱼儿,迟迟不肯离开。

星空的装饰和错落在书架上的玩偶,仿佛都在说这是我们儿童的专属领地!眼睛累了也没关系,因为还有专门的听书区域。同样位于一楼的定山剧场,在节假日常常上演各种儿童剧目,总是充满着欢声笑语。

最近,一楼还开放了“夜书房”,让阅读突破了时间限制!二楼、三楼主要是专业类的书籍,有些书厚得可真吓人!

江北图书馆像一颗宝石,装饰着江北新区这幅宏大的画作。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宝石”,共同点亮这座新城无与伦比的璀璨未来!

指导老师:潘婷玉

我眼中的江北新区“变形记”

南京江北新区浦口外国语学校五(3)班 徐紫馨

记得第一次听爷爷讲江北故事时,我正趴在阳台数星星。那时的江北像一幅没涂完的水彩画,大片田野上零星散落着老房子,长江对岸的霓虹灯倒映在江面,像撒了一把跳跳糖。爷爷说这里要建“新南京”,我歪着头想:难道城市也能像乐高一样拼起来吗?

转眼之间,我的江北新区真的变成魔法城堡啦!玻璃幕墙的高楼像会变色的水晶柱,楼顶的太阳能板在阳光下眨眼睛;从前泥泞的江滩,现在铺着彩虹跑道,夜晚还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喷泉灯光秀。最神奇的是中央公园地下藏着“未来城”,妈妈说那里有会说话的机器人图书管理员,还有能种出草莓味的空气净化树。

当我在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的草坪上放风筝时,风筝线那头系着我对江北的祝福。晚上,看着长江五桥亮起的星星灯,爸爸说桥墩里装着传感器,像给大桥戴了听诊器;妈妈指着远处闪着蓝光的建筑群告诉我,那是全世界最聪明的“芯片小镇”。

我爱江北新区清晨沾着露水的自行车道,爱傍晚江面跳跃的碎金子,更爱这里永远充满惊喜的变化。当我在作文本上写下“2035年的江北新区”,眼前浮现出会飞的汽车、能对话的课本,还有像荷叶一样漂浮在江面的生态岛。到时候江鸥会在玻璃幕墙上画彩虹,无人驾驶小巴载着老爷爷老奶奶去看长江落日,而我们江北新区的小朋友,会骄傲地对全世界说:“看!这就是我的家!”

指导老师:李嘉宁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分享文章分享

© 2022 新江北报
南京江风楚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2033743号-1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118.195.242.119/Content/weixinlogo.png
新江北报
http://118.195.242.119/content/2025-07/29/011166.html
新江北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