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头
2023/3/24
□ 六合/刘献江
立春过后,蛰伏一冬的“马兰头”,隐隐约约听到了春姑娘的呼唤,趁着春风悄悄地从山野、河堤、田埂、屋旁探出身儿,西一丛、东一簇的,霏霏春雨中,滚珠流翠,在大地点缀一层新绿,仿佛餐桌弥漫诱人味蕾的清香。
马兰头又名马兰、马莱、红梗菜、鸡儿菜、路边菊或田边菊等。在老家,人们俗称“马郎头”。它是乡间最常见的绿色植物。叶小茎细,一株株叶碧绿茎紫赤,嫩嫩的,看了就叫人喜欢。
“马兰不择地,丛生遍原麓,碧野绿紫茎,三月春雨足”。马兰头,生命力极强。无论是贫瘠的土地,还是野外宅旁,它都会自由自在地生长。
家乡的春天,就是从马兰头在春寒料峭中冒出的第一缕新芽开始的,儿时野外挑马兰头的情景便闪现在我的眼前。
记得童年的春天,周日放假,村上小伙伴相约野外挑马兰头。寻找马兰头是一件费时的事,长在草丛中,分散的多,连片的少,往往是一簇一簇的、几棵长在一起,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有时,走好远,也难觅一株;有时,运气好,看到一株,周边还散布许多。看准了,便弯下腰,半蹲着,寻根部,小铲子铲下去,挑起来,抖掉泥土,摘除干净,放入竹篮中。一、二个小时,便满载而归。
母亲将挑回的马兰头清洗干净,锅中水烧开,滴入几滴油,入水焯一下,捞出,过凉,挤干水份,切碎,与香干丁、白糖、细盐拌匀,最后浇上芝麻油,一道香气四溢的凉拌马兰头便上桌了。顿时,口中满溢春汁,鲜美立陷舌尖。
马兰头,摘其嫩苗,入口时脆嫩清香,别有风味。南方人喜欢用马兰头与笋、肉丝爆炒下酒,北方人喜欢用马兰头包饺子、包子。而家乡人则喜欢用马兰头凉拌和清炒。此外,马兰头豆腐卷、马兰头蛋皮卷、马兰头鸡蛋汤等,也是不错的吃法。
马兰头入馔,由来已久。《楚辞》中有“马兰踸踔而日加”的记载。唐朝李白有“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的感叹。南宋陆游在《戏咏院中百草》诗中有“离离幽草自成丛,过眼儿童采撷空。不知马兰入晨俎,何似燕麦摇春风?”的赞美。明人笔记《马兰歌》中也有“洵美草不滋,可以废粱肉”的赞誉。散文大家周作人在《故乡的野菜》里引用“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的绍兴童谣,马兰头早是浙东人春日餐桌的一道时蔬佳肴。
马兰头不仅可以食用,而且还有食疗价值。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味辛,性平,无毒。功能主治:破瘀血,养新血,止鼻衄、吐血、外伤、便血、疟疾,解饮酒过多引起的黄疸及各种菌毒、药毒。”清朝诗人袁枚《随园食单》云:“马兰头,摘取嫩者,醋合笋拌食。油腻后食之,可以醒脾。”在家乡,至今还流传着“明前多吃马兰头,一年不会害眼疾”的谚语。
马兰头作为早春的野菜,因其美味和药用功效,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近年来,为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实施大棚规模种植。即使寒冬腊月也有少量应市,以满足消费者的味蕾。大棚种植的马兰头,菜品虽比野生的肥大鲜嫩,但食后总觉得缺少原有的味道。
三十多年来,虽远离家乡,但仍改不了享用马兰头的喜好。母亲做的马兰头,至今令我难忘,那美味仍深深地长留我的舌尖。